查看原文
宗教

被误解的佛教之 —— 本来是佛 | 正确解读的通用原则和通用方法 | 浅析《圆觉经》中的“本来成佛”

愚千一 愚千一 2023-06-15

常见的误解

佛教中有一句很常见、很流行的话是“本来是佛”,佛经原文其实是“本来成佛”。这句话的确是出自佛经,也是佛亲口所说,那为什么经常会变成误解呢?原因在于讲者对这句话的讲解方式,或听者自己的解读有误。一旦产生了误解,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未免还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常见的疑问如下:

  • 众生过去皆是佛,那怎么佛又成了现在的众生?

  • 众生原本是佛,也就是说就算众生成了佛,也会再次沦落为众生?

  • 为什么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是从佛变来的吗?

  • 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何又沦坠了?

  • 甚至某些讲者也说过:“众生在过去世,已经成过佛了” [1]

而一般的讲者,也只是这样回答,这样讲解,如:“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就是因为他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变成众生;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你就本来成佛。” 这个讲解倒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显然也没有能够解释上述疑问了,因为没有深入讲解,属于泛泛而说。

佛教很多说法,其实都是泛泛而说,毕竟能够深入佛学,深入经藏的人少。自然而然就没有深入讲解的必要了,反正都是听不懂,就稍微讲点就打发了。所以,想要让讲者讲得更深入和透彻,也是需要信众都有佛学基础才行的。毕竟来说,如果信众都是幼儿园的水平,那么自然也就只需要幼儿园的老师来教就够了,如果信众都是高中生的水平,那么来教的老师必定也是高中老师,相同的道理,乃至学生都是大学水平,研究生水平,那么来教的必定都是教授基本的了。所有,提升信众整体的佛学水平,才能提升整体的佛法素养了。这算是题外话,不再展开了。

正确解读的原则和方法

先简单介绍一个通用的正确解读的原则和方式。这样下次再遇到疑问时,即使不去看他人澄清的文章,自己也可以依据这个原则和方法去求证,并非常可能获得正确的解读。

以原则来说,则必须回溯佛教经典。佛经优先,再具体地说其实是经和律,最后才是古大德们所着的论典。

以方法来说,即找出这个观点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处,原文,尤其是上下文,然后再加以理解。如果对于经典原文不能理解,则再去参考经典中原文对照的讲解。甚至可以参考多位善知识的讲解,综合起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按照这样的方法,必定会有更深的,更正确的理解。

其次,用好工具,即搜索经典的工具和佛学词典。

用搜索引擎(如Google或百度)就可以查阅佛教经典了。以及一些专业的经典阅读网站也可以搜索,如cbeta: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或cbeta大陆版:https://cbetaonline.cn/。另一个我常用的网站是:https://deerpark.app/。对于IT专业人士来说,还可以自己搭建本地离线版,如https://github.com/Yuanuo/appxi-cbeta-explorer。

对于佛学词典,则可以使用:http://buddhaspace.org/dict/ (只支持繁体),或使用搜索引擎,用“佛学词典 佛学术语”作为关键字进行查询,例如查阅“成佛”的意思可以这样查:“佛学词典 成佛”。

下面就用“本来成佛”来举例和说明。

本来成佛的经典解读

通过搜索可以知道,“本来成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即《圆觉经》)有出现,“本来是佛”这四个字倒是没有在佛经中找到,论典中很多。但依前面原则所说,佛经应该优先,其次是论典。

在《圆觉经》中的原文是:“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以上这句话很显然是在说“胜义谛”,“般若中观”,“空性”的了义语。

“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这句话和“烦恼即菩提”是类似的表达,这里说凡夫的生死和佛陀的涅槃都是做梦,那么也可以说成 —— 生死即涅槃了。

“无起、无灭、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无取、无舍”,“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无证亦无证者” —— 这里的表达即是中观八不的表达方式,“八不”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而八不又可以综合起来,那就是“无生”了,证到“无生”的智慧,就是“无生法忍”(或“无生忍”),这里的“忍”是“智”的意思。

总结来说,“众生本来成佛”是指胜义谛了,而非有分别、相对的的“世俗谛”。如果对胜义谛,或中观,或空性有正确解读的话,那么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不会再用“世俗谛”去理解和思维了。而前面所列的一切误解和疑问,其实都是用“世俗谛”来理解“本来成佛”了。

如“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何又沦坠了?”,这很明显是有了前后分别的时间顺序,错误地以为“过去是佛”,然后再“变成了众生”了。又比如这句,“众生在过去世,已经成过佛了”,就更加明显了,用了“过去世”这个词,和“现在世”可以对照了。

要知道说,时间只有在世俗谛里面才成立的,在胜义谛里面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也没有方位的概念,一切有相对的、有分别的概念,只有在世俗谛里面才成立。在胜义谛里面是无分别的,无对立的,无相待的。

如果为了避免误解,“本来成佛”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即表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有成佛的潜力”,但目前因为还没有断无明,断贪嗔痴,所以我们都还是众生,必须经过努力修行,彻底地断除无明,熄灭贪瞋痴,才能入涅槃,如果要成佛,还必须行菩萨道,自觉觉他都圆满了,才能成佛。

除了《圆觉经》之外,很多经典也有类似意思的表达,如“本性清净”,“自性清净”,这两个词在很多经典里面都有提过,着名的经典如《楞严经》,《大宝积经》,以及玄奘翻译的600卷《大般若经》里面也有。其正确的解读,也都是应该从胜义谛,或中观,或空性的角度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去理解胜义谛(或中观,或空性)的概念了,下面这篇文章或许可以一并参考:

【原创】我对空性的理解 | 理解空有是打开大乘佛学的金钥匙 https://mp.weixin.qq.com/s/ssQNk0gTppehzDgpzaQb6g 佛性,自性,空性,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文提供了一种理解的思路,供仁者参考。

祝大家快乐
愚夫合十。

[1] 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何又沦坠了?https://www.dharmazen.org/X2GB/D33SProb/P354.htm

[2] 圣严法师的《佛教入门》中“活佛与活菩萨”一文中的“(六)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1-011&tree_id=j1_1813

以上两篇文章也推荐一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