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1岁,祝她生日快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家 Author 采集工程



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荣获“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她研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就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今天是屠呦呦先生91岁生日,借此机会,让我们一起重温她创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故事。



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当地热带丛林里蚊子众多,很多士兵染上了疟疾,非战斗减员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筛选抗疟药物,越南则向我国发出了援助申请。


1967年5月,国家科委和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了协作会议,会上布置了一项秘密的科研攻关任务。这项任务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项目,并成立“523”办公室,组织全国七大省市、几十家单位共同攻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筛选新化合物、挖掘中草药以寻找抗疟新药。


各地区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座谈会合影

1969年,中医药研究所接受了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中药所药物筛选课题组组长。为了能全心投入到“523”任务中,屠呦呦将4岁的大女儿送到全托班,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由老人帮忙照顾。


当时,各类参考资料的获取途径有限,屠呦呦依据中医研究院的各类已经收集的历代医籍、草本、民间药方进行整理。每当发现有用的信息,她就抄录在笔记本上。一本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 记满了她收集的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最终她整理出一份包含640余方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1970年,屠呦呦课题组成员筛选了120余个样品进行动物模型筛选,其中有青蒿,抑制率在60%-80%,但由于当时青蒿的筛选结果并不显著而未得到重视。当年9月,药物筛选工作也因人力不足等原因于停滞。


屠呦呦在实验室(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1971年,屠呦呦带领课题组对胡椒提取物等100多个样品夜以继日地进行筛选研究。据课题组成员钟裕蓉回忆,当时大家每天晚饭过后,都会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常常忙到晚上九、十点钟。


由于这些药物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青蒿就是在这一轮筛选中脱颖而出的。


筛选结果显示,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4%,甚至有一次实验抑制率只有12%,效果实在不尽如人意。胡椒的抑制率虽能达到84%,但是只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不能彻底杀灭,也就是说不能治本。


后来屠呦呦重新把古代文献全都搬了出来,一本一本地细细翻查。在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时,她灵光一闪,推测温度是影响青蒿提取的重要原因,于是决定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这一次的实验结果显示:第191号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课题组成员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植物黄花蒿(青蒿素是黄花蒿的提取物)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

为了争取时间,课题组“土法上马”,用大水缸代替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中药所又增派人员,协助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的工作。由于设施比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大家除了戴纱布口罩,并没有其他防护措施。就这样日复一日,科研人员出现了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乙醚中性提取物有了,在进行临床前试验时却出现了问题,在动物临床试验中,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出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实验室内,各方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从课题组角度看,青蒿在古籍记载中毒性不强,动物实验也做过一些,应该问题不大;但毒理、药理的同事坚持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让191号青蒿乙醚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屠呦呦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以身试药。她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


屠呦呦主动试药获得了课题组同事的响应,他们在严密的监测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并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增大计量后同样情况良好,这无疑证明了青蒿乙醚提取物的安全性。1972年8月至10月,屠呦呦亲自携药赶赴海南昌江疟区,克服高温酷暑,跋山涉水,抢时间找病人进行临床验证。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微小剂量到中等剂量再到较大剂量,从免疫力较强的本地人再到缺少免疫力的外来人口。最终,课题组在海南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任务,疟原虫全部转阴,临床效果令人满意,证明了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疟疾治疗是有效的。


523科研人员下连队进行药物试用观察

1972年,屠呦呦小组成员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Ⅱ,其他参与523任务的单位也分别分离出“黄花蒿素”和“黄蒿素”,后统一为青蒿素。


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为解决青蒿素生物利用度低、复燃率高、以及溶解度小而难以制成注射剂液用于抢救严重病人的问题,几个单位开始了青蒿素结构的改造改造。其中屠呦呦等人发现了双氢青蒿素,1985年屠呦呦等组织单位协作开始了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的开发研究工作,于1992年获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并于当年平被评为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这是课题组另一个重要贡献。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原卫生部,提议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从此,抗疟新药青蒿素被世界熟悉和认可。


青蒿素注射液等药物

青蒿素联合疗法



1995年,在非洲肯尼亚的疟疾重灾区奇苏姆省,一位怀孕的妈妈得了疟疾。如果用传统的奎宁或氯喹治疗,很难保证胎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容易造成流产或至畸。在使用中国的双氢青蒿素抗疟药“科泰新”治疗后,母子均安。为记住这来自中国的“救命药”,这位妈妈给孩子取名“科泰新”。

“科泰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疟疾的治疗,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是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必备的礼物,在当地被誉为“中国神药”。


就在青蒿素越来越受到青睐并得到广泛使用时,屠呦呦的关注点却已转到青蒿素被滥用以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上。她很早就注意到一些科学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原本作为特效药的青蒿素,杀灭疟原虫的周期正在逐渐变长,一些疟疾发病区还出现了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


屠呦呦说:“像这一领域内的其他研究人员一样,对最近一些报告中提到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我深感忧虑。世卫组织为此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建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抗性,须停止单一使用青蒿素的治疗方法。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作为预防疟疾的做法确实让我感到忧虑,这是产生药物抗药性的一种潜在因素,我希望国际社会采取一些负责任的措施,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

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标准疗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当下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青蒿素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者及最大生产方,中国在全球抗击疟疾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青蒿琥酯等药物

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



2011年,屠呦呦荣获了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科学界对她在青蒿素这一领域工作的认识。

评奖所依据的是屠呦呦做出的三个“第一”:她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具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也是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


2015年,瑞典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先生及另外两位外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屠呦呦作为诺奖获得者,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演讲中,她也不遗余力推介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她一直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力量,是合作的结晶。她说,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之后,老人平静的生活也一度被打破,但是对场面上的事,她能躲就躲。在前往瑞典领奖之前,单位本来在机场贵宾休息室组织了一场媒体群访,但她自始至终没有现身——而是通过其他通道上了飞机。


在这之后,屠呦呦又相继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她说:“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的发挥保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青蒿素抗疟组合对抗药性疟原虫取得显著疗效,他们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取得了新进展。


屠呦呦先生的一生与青蒿结缘,她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科研事业。正如《屠呦呦传》里所说:执拗于规律,执拗于创新,执拗于爱国,执拗于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屠呦呦

(1930.12-)

药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屠呦呦传编写组. 屠呦呦传[M].人民出版社,2015.2.
[2]栗征. 屠呦呦:追求不忘初心,科研自有灵魂[N]. 中国中医药报,2016.7.8.
[3]张大庆、黎润红、饶毅. 继承与创新: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老同事眼中屠呦呦:她没那么神秘 主动拿自己做实验[N].新京报,2019.9.22.
[5]本文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除备注外)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年终暖文!送给【孤独】中踽踽前行的你!

复旦院长北上,就任这所高校常务副校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