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部为A类学科!历年博新计划统计,这些高校闪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高绩 Author 专注高等教育绩效


来源:高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民日报


青年创新人才的大熔炉,博士后制度及博新计划大盘点。


1986年1月1日,我国第一位博士后洪志良进入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国家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1985年洪志良回国后,恰逢中国博士后制度诞生。在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先生的邀请下,他欣然选择了进入复旦大学物理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于是,他也成为中国博士后制度创建后招收的全国第一位博士后,编号 “001”号。


今天,洪志良的身份是复旦大学教授,从事集成电路研究工作,他指导的博士后不断成为该领域的拔尖人才。


洪志良博士后登记表封面

图源:复旦大学


从成长到成才,洪志良教授见证了中国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6月16日,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博新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公示,367名拟入选人员(不含军队、国防科工等系统的33名入选者)即将进站开启全新的科研生涯。


相关阅读:《每人两年63万资助!2022年博新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公示(附名单下载)


始于2016年的博新计划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科研人才的优秀代表,博士后的科研成果遍及生物医药、航天与遥感、新材料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些成果离不开强大的科研平台及相关单位的支持,2016年-2022年,我国哪所大学获博新计划资助人员数量最多?进站学科中,哪些高校的学科最多?高绩统计了历年博新计划及博士后制度的相关信息,以供参考。


4所“双一流”获资助人员过百


2016年-202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获博新计划资助人员均超百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获资助人员在50人以上。


2020年以来,除高校及科研院所外,部分创新型科研机构也获得支持,如2020年鹏城实验室有3人入选;2021年之江实验室有3人入选;2022年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有1人入选。




▲ 图片上下滑动,可查看全部结果 ▲



设站学科多为设站高校的A类学科


从设站学科数据可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生物学北京大学的物理学、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等学科的获资助人员较多。


并且,进站博士后的所在学科多为设站单位的王牌学科,它们或者为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A类学科(包含A+、A、A-),或者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或者两者兼之。如北京大学的物理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同时是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的基础医学均获评A-,也均是“双一流”建设学科……


可以说,在进站博士后所在学科数≥10的学科中,除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学科外,全部为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A类学科。



多所高校为博新计划入选者加码


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留用国内优秀人才,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举措。总体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十分重视博士后的引进工作,部分“双一流”高校更是为吸引优秀博士人才,纷纷加码为博新计划入选者在薪酬待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保障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各方的支持下,博新计划入选者取得众多重大成果,成为我国各类青年科技人才的代表之一。2020年,为纪念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进一步树立博士后创新典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启动博新人员创新成果遴选工作,经专家评审,遴选出十大创新成果。该工作已进行了两届,多所高校的博士后从中脱颖而出,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的相关成果连续两年入选。



全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2个


博新计划在资助名额方面,从2016年初设阶段的200名增至2017年的300名,2018年又进一步扩大至400名并延续至今,从侧面印证我国对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增加。


回顾我国的博士后制度,这一建设人才强国道路上的创新之举,已成为国家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1983年和198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在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1984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李政道先生,仔细听取李政道先生关于实施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和方案,并当即表示: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上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看准了要行动。


1985年,《国务院转批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印发,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始实施。同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7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置全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2个,中国博士后制度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博士后制度吸引了众多优秀博士到学术气氛活跃、学术科研水平较高的高校、研究院所或创新企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据官方消息,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已在所有“双一流”学校以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在大型企业、科研型事业单位、经济园区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74个,设站单位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主要行业。


“我国博士后事业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10月,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8万余人,累计出站16万人。


博士后制度在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96家;2016年至2020年共招收博士后11.1万人,年均增幅为10.87%。目前,有国内博士后经历的研究人员已有150人成为院士。


更多内容可查看本公众号文章

强!中国博士后力量!

关注!我国博士后最新数据出炉


参考资料:

[1]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回首来时路——上海在中国博士后发展史上创下的“八个第一”

https://mp.weixin.qq.com/s/V9RehiM8vpLwWByti257NQ

[2]中国博士后.【献礼·人才辈出】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十大创新成果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R8X-9ohiKOk1KkwIsADXVQ

[3]新华网.博士后:另一种“学霸”的世界

http://education.news.cn/2015-12/04/c_128498193.htm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历史背景

https://www.chinapostdoctor.org.cn/website/showtop_zgbshzd.html?categoryid=3c926c31-8c3f-42ad-aaf8-a1e8060f2ed1

[5]中国博士后.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博士后力量” ——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记

https://mp.weixin.qq.com/s/CUe2HcyWo2ws4ZM-dAKclQ

[6]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欧阳钟灿—中国博士后首位院士

https://www.cas.cn/xw/cmsm/200510/t20051021_2695525.shtml

[7]清华校友总会. 李政道先生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不解之缘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2/17653.htm


责编:Yolanda

审核:叶紫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强!中国博士后力量!

关注!我国博士后最新数据出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