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INTO1一起拍纪录片,是什么样的体验?

小koi WATKOI 2022-01-21
之前小koi在推文《<雄狮少年>闫永强,带着他的唢呐又出圈了》中,提及了刚刚上线不久的INTO1纪录片《音途万里》。这支纪录片伴随INTO1的第二张EP《万里》同步上线,每一集揭晓一首新歌。

在第一集中,岭南小分队的INTO1赞多、INTO1 伯远、INTO1 刘彰不谋而合地变成了“雄狮少年”,穿上舞狮服装,打起狮鼓,学习传统舞狮的一招一式,并有感而发创作了广东曲《点睛》。

 
而本文故事的缘起,是在2021年夏天的7、8月份,纪录片导演团队「别看工作室」收到来自哇唧唧哇的邀请,希望他们为INTO1制作一支以音乐采风为线索、走访中国名山大川的纪录片。

在拍摄《音途万里》之前,他们从纪录片导演的视角,把INTO1当做一群有点有名、有点帅气的青少年,希望剥去舞台的光鲜,去捕捉他们生活化的一面。这趟旅程下来,他们也同样感受到INTO1弟弟们在舞台上专业的一面,INTO1的反转魅力get√

当然,和INTO1弟弟们一块踏上采风之旅的,还有他们的音乐制作人。
 
制作人sususu的故乡在广东,这一次采风之旅也是一种再次发现,让他触摸到了从前未曾触及的家乡的隐藏部分;大迈则擅长制作世界音乐,宁夏的异域感和神秘气息让他萌生了要做一首非传统的国风歌曲的想法;伟在纪录片里展示了他独特的“破冰”技巧——给合作的歌手写一段加油鼓励的话,并且当面念给对方听。他解释说,做音乐是要交流的,彼此内心要打开,他逼着自己走出第一步,“就像跟谈恋爱一样,我要先表白,否则别人不知道你要干什么。”

本期,小koi就和纪录片的导演团队别看工作室,以及三首城市曲的制作人sususu、大迈和韦伟聊了聊这支纪录片和三首歌背后的故事——

文末福利,千万千万别走开!
 
别看工作室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有名的年轻人。」
 

INTO1有一个特别的国际团背景,所以构思《音途万里》的时候,比起专注传统文化,我们更希望通过一种传统和当代融合碰撞的方式诠释中国文化。这样,不仅来自海外的弟弟们,中国成员们也会有一些新鲜感在里面。



怎么找到佛山、中卫和重庆这三个城市的呢?第一个确定的就是佛山,这个地方很有画面感,特别热闹、锣鼓喧天的感觉。当地又说粤语,有很强的地域文化在里面。而且醒狮文化不是一个快要失传的东西,直到现在也很鲜活地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中。再加上它又是一个跟音乐、表演元素相关的文化现象,让我们觉得佛山是非常合适的地点。这一集的音乐制作人sususu本身就是广东人,他应该也挺兴奋的。
 
接下来就需要找和广东地理距离上比较遥远,在风俗风貌、音乐元素和文化气质上和佛山有反差的地点。一开始备选里有西北的很多地方比如西宁,在东南也找了福建的几个城市,但因为种种原因都去掉了。最后是由宁夏来呈现一个西部的感觉,荒漠感、更贴近自然的地方。这一集的制作人大迈老师是一个很nice的人,对所有的事情都很配合,对于要去宁夏他都很ok。
 

最后一个城市,我们希望它能承载一个更当代的故事,呈现一种烟火气的生活,就在长沙和重庆之间摇摆。我们调研了一下,发现大家相对比较想去重庆拍。还有一个原因是,长沙已经被拍得太多了(笑)。

 


但一开始,弟弟们见到其他的艺术家总是一一走过去打招呼、鞠躬,我曾经觉得这样的表现有点不够“自然”,是在把过往工作里养成的习惯带到了纪录片的镜头下。后来理解了,这也是一种真实,这就是他们自己。
 
随着弟弟们和旅途中遇到的不同艺术家、匠人发生碰撞,我们渐入佳境,顺利地捕捉到了想要的东西。米卡一打起橄榄球,整个人就变得非常自由。当时天气非常热,但他一直玩了很久,我们素材拍够关机了他还是继续打。
 
在佛山也一样,拍摄环节很闷热辛苦,练习的场地没有空调,赞多因此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爸爸练舞,伯远很能共情,刘彰擂狮鼓也是争分夺秒。他们在那个环境里很投入地练习,镜头拍够了,弟弟们还是不会停的,还是在练舞、舞狮,排他们的秀。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重庆那一集,弟弟们去拜访一个装置艺术家,大家一起拾荒,用旧物在重庆的制高点做一个展览。那个艺术家拥有很典型的艺术家性格,会把情绪直接宣泄出来。当天他认为这个展做得太赶了达不到好的效果,就把这种情绪反馈给了弟弟们。但弟弟们并没有介意,而是很积极地去安慰和开导他。最后那个艺术家也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明明比较年长,却还要被弟弟们反过来安慰。他们之间的那种互动和连接,让我很惊喜。
 
在旅途中,除了呈现弟弟们普通大男孩的一面,在一集末尾的秀里,也还是会让观众去看到他们专业的一面,这形成了一种反差:他们跟我们一样,但也有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有名的年轻人。

 
sususu 《点睛》制作人
「整个佛山城,感觉就是狮子的头。」
 
我是广东潮汕人,一直和醒狮文化很有缘分。我在佛山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在澳洲念书,在当地看到过华人表演醒狮。回国后头三年在广州,后面在深圳,也一直都能看到醒狮这种表达形式。所以在前期和公司聊要去哪一站的时候,我说自己更想去佛山。
 
可能大家觉得音乐采风当然要去陌生的地方,其实不是,我反而会觉得其他两站的地方离我过分遥远了,怕最后表达做得不够透彻。佛山在我的印象里已经很立体了,通过采风,我可以接触到之前所触及不到的部分。

 
确定参与佛山站之后,我也去查了关于醒狮的一些东西,一个是了解它的历史:比如因为广东人的族群迁移,华人把醒狮文化带到了东南亚,甚至在东南亚包括澳洲,舞狮有了正式比赛,是一个竞技项目,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但更多的是去查一些音乐上的资料,醒狮的音乐,它有一些固定的配器,在音乐上会有什么特有的表达,都去了解了一下。
 
为了配合拍摄计划里的醒狮舞蹈秀,我出发之前就已经把收集得到的元素、采样大概拼起来梳理了一个简单的框架,打了一个底。然后和INTO1成员们通了一次电话,和他们分享了我对这次歌曲创作的初步理解,就这样出发了。
 
在佛山的那几天,白天配合导演组的拍摄,也尽可能多接触当地的醒狮师傅,还要和成员们一起讨论最后的秀,剩下空余的时间自己会到处走走,一散步就是一两个小时。整个佛山市到处都是小狮子的头像,把这个非遗文化很好地做成了地标。整个佛山城,感觉就是狮子的头。
 
这几天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肯定是醒狮非遗传承人何师傅了。他是我们佛山的大佬,刚到佛山那天晚上,他就招待我们吃饭。当时导演也在一块,我们一起喝酒,那天晚上已经聊得很开心了。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老顽童的状态,但是又对舞狮充满着敬畏和虔诚。
 
INTO1成员们比我们晚两天到,一见面我就给他们听一下我已经做好的段落和框架,他们都表示比较惊喜,说没有想到能够变成这样一个呈现方式。接下来的一些小细节,都是我跟成员们共同去调整的,比如打磨音色啊,比如在一些段落上面加编排设计。
 

大家在片子里也看到我们一起吃粤菜,像凤爪、糯米糕还有小的广式烧麦,他们都很喜欢,想要多叫一份。作为一个广东人,我要告诉大家,如果到了佛山、深圳、中山、珠海、东莞、惠州这些城市,千万不要吃游客吃的粤菜馆,越local的越像大排档的越好吃。
 

那段时间每天和醒狮师傅待在一块,觉得这个艺术形式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第一天进入会馆,我们就看到师傅从上面摔下来,那一刻我吓坏了。以前觉得醒狮就是一个民间的传统表演和杂耍一样。其实不是,和我们学音乐一样必须从小接触,练童子功。


因为有很深的体会,所以《点睛》这首歌我还是做得蛮复杂的。我希望把那些最精彩最经典的元素放到歌里,比如醒狮里传统的打击乐组的编排和典型的配器潮州三弦,还有北派狮子里面的羌笛。也多亏了何师傅和他的徒弟们,他们会告诉我哪里加这个东西是对的,哪里是在乱改。
 
INTO1成员们在排舞蹈的时候,我又进一步去改音乐来配合他们的舞蹈。比如要强调哪些动作,那几个节拍要我去做放大或者删减。我也经常看他们练习,他们的舞蹈跳得真好,不过舞狮就另当别论了(笑)。看到他们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排出一个跟醒狮融合得非常顺畅、没有违和感的秀,我其实蛮佩服的。

 
大迈 《风吹沙成海》制作人
「最开心的时刻,是坐在沙漠上弹琴唱歌。」
 
知道这一次我去宁夏站的时候我超级开心,因为我特别喜欢去那些很神秘的地方。宁夏在历史上曾繁盛过,但现在又是一种空无人烟的感觉,一望无际的大海、晴空、戈壁,我都特别喜欢。
 

在当地遇到的艺术家们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做泥哇呜的杨老师,他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融合新的文化做新的东西,这个理念和我自己做音乐很像,我也是想把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做一些融合,然后向全世界输出。比起一味地追随传统,我更认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所有的文化在未来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
 

还有两位流动艺术家老师。流动艺术就是随着你自己的感想、想法,去随意地使用你的身体来表现艺术的感觉。我平时包括作曲或者是写歌的时候也喜欢随时随地进行演唱,不管词是什么,哪怕是不知道是用什么语言唱出来,只要有一个旋律出来,都是很好的表达。


 
这一次创作《风吹沙成海》,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有提前听到sususu老师在佛山的demo,而这是一张专辑,风格上需要和上一首歌做出区分,我就希望能够做一点非传统的国风,更融合一点。打个比方,我一个伯克利的朋友,他没有使用传统乐器,而是用纯人声B-BOX做出来一个国风。
 
这是我希望做到的国风,首先承认自己的文化,再吸收一些好的东西进来融合成一个新的文化,这样会更好地向外输出。目前市面上充斥着的大部分“国风”歌曲,我觉得很多只能算“古风”。
 

带着这样的诉求,刚开始写旋律我就有点头大,特别怕自己写得太像传统的西域小调了。大家可以听到,在《风吹沙成海》里我加进去了泥哇呜、宁夏瓷器的敲击声和中国的大鼓、手鼓。但不只是这些,还有澳洲的大关,瑞士的手碟,还有班苏里——这是一个诞生于21世纪的融合乐器,音色很像马头琴。你听到副歌一开始进去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声音,那就是班苏里。我原本考虑过使用马头琴,但比较之下认为班苏里的声音更厚。
 
之所以使用手碟,是源自我的一种联想——手碟给我一种在沙滩上度假的感觉。宁夏有大片的戈壁荒漠,同样也是沙,沙也是这首歌最核心的整体构思,所以《风吹沙成海》其实是一种融合,而不是传统的国风。
 
在设计最后的秀时,我在开头加入了一个水具(音),那是INTO1成员们当时拿着水一点一点调出来的,就是大家在纪录片里看到刘宇开场时敲击的罐子。当时我们拿了钢琴APP来调音准,一点一点往罐子里装水,弄了七次,采样出来7个音,导到电脑里,最后做出来这个音色。
 
在宁夏这几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和高卿尘、林墨、张嘉元他们坐在沙漠上边弹琴边唱歌,刘宇和流动艺术家一起随风而舞。那个时候你感觉你自己就是特别自由特别快乐,那一瞬间可能忘掉了所有的事情,但是你会感觉到并且庆幸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你拥有这一切,拥有这一刻。希望你们听《风吹沙成海》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到类似的感受。
 


韦伟 《明早老地方,出发》制作人
「想用最简单的和弦,讲最深刻的内容。」
 
这次和INTO1见面之前,我特意去看过他们的比赛,还有老师给我了一些他们的资料。没有了解他们之前,可能觉得是一个很帅的团体。但是我了解完之后,会觉得比我想象中要单纯。米卡非常单纯,派派也超单纯,周柯宇特别可爱。大家讲了几句话以后,他们就能跟你交心,说出真实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人都很单纯可爱的,我想我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可能不是这样。
 
而且他们不太慢热,百分之百投入工作,在我看来是比较专业的。比如说我们在录音棚见面那一天,他们能很快地进入状态交流彼此的想法,我觉得这就挺好的。
 

创作《明早老地方,出发》的灵感有很多。最早的时候因为我听过一首歌,Beatles的约翰·列侬有一首歌叫《stand by me》,那首歌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它是一首非常简单的歌,整篇歌曲只用了很简单的几个和弦,讲的却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彼此的陪伴。看起来是一个很俗套的主题,但是歌非常好听,把俗套的内容讲得特别深刻。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一首这样的歌?
 

最近两年,我变得更想要书写陪伴这个主题。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太特别了,动不动就会被(疫情)停滞掉,什么事也干不了。这两年我动不动就会很容易很丧,很沮丧,很难过,有外界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所以我觉得创作这样一首歌对我来讲很重要,我需要写出这么一首歌来安慰彼此、鼓励彼此


 
刚好有这样一个契机跟INTO1合作,INTO1他们也是一个团体,团队伙伴之间也要彼此陪伴,朋友和朋友之间,恋爱、亲人、情人都要互相陪伴。
 
重庆这个城市特别接地气,有很多很人文的东西。那里的人性格开朗大大咧咧,这一点在这首歌里也有一些表达,比如说有一句歌词是“风起时雨落下,我们没有什么大不了,明天老地方继续出发”,就有一点那个重庆人的感觉。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阻挡我们的,都是小事,我们要继续往前。这种人文的东西,能把很多很严肃的问题给化得很小,看起来好像很严重的事情,其实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事。
 

米卡特别喜欢电吉他,在听完这个demo之后,他很想在编曲配器里加入电吉他的元素,所以我们通篇都是在用一个很特别的电吉他音色去伴奏,是一个很简单的配器。他给我推荐了一些他很喜欢的歌,我发现我们志同道合,都很喜欢一些soul和R&B的艺人,所以听完他分享的歌之后,我就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去加一些元素,最后他们都表示很喜欢。


福利时间
看过纪录片导演团队和音乐制作人们对于INTO1纪录片《音途万里》和三首城市曲背后的故事,有没有触动到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于这张EP和这支纪录片的理解和感受,小koi会在评论区点赞靠前的回复中,随机抽取五位幸运读者送出INTO1成员(不可指定)的亲笔签名照片一张哦!

抽奖信息将于1月23日在公众号互动回复中公布,快来参与吧~


作者 | Cola
监制 | 颐缇港发量密码
运营 | 蛋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