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伟大历史主动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伟大历史主动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仅创造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上进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里进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进行,从而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

2)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着眼于人类社会从“物的依赖”阶段向“个人全面发展”阶段转变,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发展图景的转变,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主动;

3)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实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认识把握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在实践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从而彰显了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逻辑。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伟大历史主动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把“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人类的新文明样式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身创造、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大时代场景、伟大历史主动、中国实践逻辑,对于我们深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机制、演进规律、发展趋势等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


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视野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名词”,而是一个标志人类文明演进里程碑的复合范畴。从社会属性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从自主知识体系创造主体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现代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中国形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当代形态。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方位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主导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丰富和发展,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创造的重大历史成就。

1.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丰富和发展


19世纪70年代后,全球资本主义化已经基本形成,以资本主义文明著称的西方国家开始统治现代世界。正当资本主义发展一日千里,资本家阶级美梦正酣的时候,马克思却独具慧眼、异乎寻常地既发现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又发现了“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个与资本主义同祖、同根、同源、同始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是资本逻辑推动的资本统治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治理法则。作为资本主义本质规定的现代性,曾经确实有其历史进步性,在人类发展史上确实发挥过某种“革命”的作用。但资本逻辑主宰的现代性由于“对物的强烈依赖”“目中无人”,必然在其历史演进中不断显露出其时代的落后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


早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初露端倪的时候,马克思便开始结合法国、德国和东方社会实际,在理论上建构与资本主义文明不同的法国版、德国版、东方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了。这种理论建构集中体现在《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等重要著作中。1871年的《法兰西内战》既深刻总结了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规律,又提出了建设新社会的基本逻辑,特别是在理论上初步创设了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体制。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在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同时,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并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1881年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曾预言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种伟大构想,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视野和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理论猜想,对法国社会主义道路、德国社会主义道路、俄国(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无疑是大胆的和具有原创性的。尽管这种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还仅仅限于理论的构想和逻辑推断的层次和阶段,但毕竟是在社会主义已经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转变基础上的理论构想和逻辑推断,因而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现代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现实对立、较量、博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转向多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当时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起,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了一个重大缺口,从而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遗憾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大厦在20世纪90年代初却轰然倒塌了!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的改革开放,让中国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一方面,世界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大历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从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丰富和发展


在风雨如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因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生成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并因这种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而开始沿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走进历史深处、观察历史现象、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推动历史进步。一批又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投入到谋求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洪流,把历史地解决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重大时代课题统一起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对未来中国文化觉醒、文明复苏的伟大预言,为从那时以后在中华大地上展开探索与创造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彰显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埋下了历史伏笔。


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鲜明对比,而且逐步走出传统社会主义文明框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加速形成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新要求,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势而动、应时而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构建了新的战略布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首次正式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一改近代以来,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逻辑和历史框架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历史性超越,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奇迹,并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映射或记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历程。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因其对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历史和现实联系的统筹把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3.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丰富和发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交织影响,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被笼罩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制裁的荫翳之下,致使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发展困境不断加剧,南北鸿沟继续拉大,新的脆弱点、贫困带、动荡源接连出现。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还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实践平等尊重的文明观,已然构成当今时代人类何去何从的两大选项。在大是大非面前,人类不能不审慎地、理性地、建设性地作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这种战略抉择、博弈和较量,必将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图景。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宏大时代场景中,创造性地回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创造性地回应了打造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之路的时代期盼,创造性地回应了走出人类合作共赢光明大道的时代要求,从而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形态。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的伟大历史主动


如果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哲学理想提炼了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成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在理论上早已敲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丧钟,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则开启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透镜,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深度探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本质,深度寻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深度澄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实践和战略,从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历史主动。

1.把握理论主动,在人类从“物的依赖”形态向“个人全面发展”形态的转变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从人的发展维度,深入研究和讨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形态(阶段)问题,把人类文明发展划分为三种文明形态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人的依赖”形态(阶段)、“物的依赖”形态(阶段)、“个人全面发展”形态(阶段),试图以人的发展形态(阶段)表征文明形态(阶段)的历史变迁,从而将人的发展与文明形态演进统一起来。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并没直接将人的发展的第二形态(阶段)同一于资本主义文明,而是以“现代社会”指称和表达了第二大形态(阶段)同第三大形态(阶段)的历史关联,认为“第二大形态(阶段)”为“第三大形态(阶段)”的真正到来创造历史条件。这就在历史辩证法意义上澄明了“现代社会”的历史处境往往呈现为多重社会矛盾的对立和本来的历史张力,至少在第二个形态(阶段)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可能长期并存、较量、博弈。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为创造、丰富和发展与资本主义文明并行,并最终克服、改造、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的历史性诉求。


应当说,马克思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人的发展形态(阶段)变迁及其转化,尤其是第二形态(阶段)向第三形态(阶段)的转化,即现代文明的真正实现或重建,主要思想倾向是“历史的过渡”而不是“纯粹的断裂”。正如“对于封建时代的‘纯粹人的关系’等等的错觉,一刻也不能忘记”一样,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物的依赖”阶段的资本主义文明,因而距离未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阶段更近了一步。当我们直面现代社会时,曾经历史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资本主义文明,而不是社会主义文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建构起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需要及其满足体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使物离开人而独立,各个人在漠不关心的社会关系中表现为“物”的相互依赖。资本主义文明彰显的“物的依赖性”阶段的全部特征,呈现了现代文明的基本历史图景。但是,马克思只是因资本主义对中世纪封建专制的胜利和超越,从而确定了现代社会同资本主义文明的对等意义,绝不意味着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阶段)”——“物的依赖”只能有现代资本主义一种文明形态的存在。


马克思从现代社会中剥离出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代之以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使人的世界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马克思发现从而批判、超越了市民社会,并批判国民经济学和旧唯物主义以市民社会为立脚点的历史局限,历史地给定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立足点——“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新世界观以“社会化”规定“人类”,标注了“人的解放”的价值旨趣和实践导向,从而确定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即历史地推动人的发展从“物的依赖”向“个人全面发展”的历史过渡。


工业革命以后,“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成为毋庸置疑的经验事实。这样的历史前提本质地规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会生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现代发展进程,而必然创造于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现代化生成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社会的建构正处在这种特殊的世界历史格局中。一方面,当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历史性表征了“物的依赖性”阶段的总体特征时,中国才开始接触和进入现代化历史时期。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时,正处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毛泽东语)的时代,因而历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同时担负着双重任务,即在总体占有资本主义文明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历史地创造独特的社会主义文明,尽管处于“物的依赖”形态(阶段),但其理想追求必然是自觉地创造条件,以逐渐地实现向“个人全面发展”历史阶段转化。


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的重大文明成就,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固有矛盾或悖论的深刻揭露和历史超越。作为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文明立场的全新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必然自觉地把这一新形态指向未来,其理论张力与马克思的终极关怀相衔接,实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同一,从而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人间奇迹”。纵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未来的文明趋向,而不是完成了从“物的依赖”向“个人全面发展”阶段转化,只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文明新形态,但在中国式现代道路上生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啻是在人的发展“第二大形态(阶段)”中通往“第三大形态(阶段)”的一条捷径,至少这条道路、这个阶段、这种形态离第三大形态(阶段)更近,从而让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人类从“物的依赖”阶段向“个人全面发展”阶段过渡的历史中介。


2.把握实践主动,在科学社会主义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世界图景转变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则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境遇里实现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化”发展,又因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性展开,而呈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在中国从特殊转向一般的历史主动。


作为一种理论抽象,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彻底解放的学说,因而必然呈现一般性基本理论原则。但马克思却一贯反对用一般性代替特殊性,更反对用一般性消解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启示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寓于特殊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或模式,才使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得以成为一般原则,正所谓没有特殊,就没有一般。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一旦社会主义被马克思从空想王国中拯救出来,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便注定在势不可挡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为兑现自己的理论承诺而开辟通道。正如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日益获得生动的实践外观,如巴黎公社革命便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实践高潮。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科学社会主义同时抵达了“一国胜利”的前夜,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便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然而遗憾的是,历经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开始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反面。当人们为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而仰天长叹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获得了蓬勃发展。这个在“以苏为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基础上铸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般到特殊发展的转变进程。


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一直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中国化时代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并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表征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在,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当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富有成效地实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变和发展时,中国形态的社会主义逐渐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跃升。这种“跃升”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展开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同建设和发展决定的,因而更有志气、骨气、底气从“世界历史的尺度”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中国逻辑(特殊叙事)与世界逻辑(普遍叙事)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时空坐标相统一,从而在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和发展中真正沟通了中国和世界。


3.把握战略主动,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曾经对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巨大世界影响作过精湛的分析:“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深刻揭示或发现的这些问题充分暴露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论,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症”甚至“绝症”。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范式,在21世纪的今天,让人类文明蒙尘。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世界性、时代性、历史性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把关注和期待的目光历史性地投向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本质要求,并致力于推动这种本质要求的对象化。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坚决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的宗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特别是全面开展抗击世界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丰富和发展了光彩夺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新篇章。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的中国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合乎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满足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与世界上其他政党不同,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妥善处理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潮流、全球风云中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机制,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统筹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1.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从更完整的意义、更新颖的维度、更崇高的境界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凭着高度历史自觉、理论自觉,随着时间、空间和时代课题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用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模式,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眼光,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摆脱停滞于抽象层面的“一般原理”,坚信马克思“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的理论警示,反对把抽象原理当作现成的公式随意地“剪裁”鲜活现实,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公式”,防范机械模仿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升华,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问题,从而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观察、引领、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依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宗旨在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根深叶茂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夯实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黑格尔当年在给JH沃斯的一封信中说:“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如果您认为这两个例子都已成过去,现在我想说,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黑格尔这一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说汉语(中国话)具有重要启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不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回应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命题。


从唯物史观考察社会主要矛盾,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要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着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蕴含着当代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动因,蕴含着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渴望。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让中国人民更有信心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跨越,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3.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不管承认与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代世界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一种世界性存在。如果我们不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作感性的感观,而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然成为全人类和全世界的共同使命。中国共产党基于大历史观和高度历史自信、历史自觉,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大党大国的世界担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类文明形态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在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文明形态是完美无瑕的,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形态是绝对优越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把握人类进步潮流,回应人民普遍关切,创造性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人类文明能够真正地走向多样共存、多样发展、多样互鉴的实然状态,促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中,推动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之,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科学把握统筹“两个大局”,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无限美好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田鹏颖(1963-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辽宁沈阳  110169)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研究”(21AZD001); 教育部2022年委托专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世界发展大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