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理解,坚持胸怀天下具有丰富内涵,即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理论追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互动统一的思想品格,兼容并蓄、批判吸收的研究方法等。面向未来,坚持胸怀天下就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虚怀若谷、百川归海的文化自信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在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无论是回望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都必然要求坚持胸怀天下。

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世界性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坚持胸怀天下是由这一理论本身的开放性世界性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都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而且其更注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19世纪是人类科学文明兴旺发达的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自己的理论创见时,不仅对自然科学各种新发现密切关注,而且对社会历史科学等领域的新进展也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恩格斯曾言:“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从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等,到当时社会历史科学方面的时代精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潜心研究并批判吸收,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心欧洲面临的时代问题,并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狭隘,将理论创造的视野拓展到东方国家、展现世界情怀。他们这种博采众长和兼容并蓄的胸襟气度、研究方法和深厚情怀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世界性,并深刻影响着其后继者的理论创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世界性特点的最好秉承和最佳注脚。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初心使命的生动展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使命不仅决定其实践奋斗的根本指向,更影响其理论创造的价值旨归。《共产党宣言》既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又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出生证”,它开明宗义宣示了这个国际工人组织“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初心和实践使命。《宣言》结尾所昭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世界视野与开放胸襟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当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以世界眼光充分汲取人类思想史的宝贵资源,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样,既是实践责任,又彰显理论初心。从党的理论发展史看,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的理论产物。毛泽东思想中“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的胸襟气魄,邓小平理论表达的“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的国际视野都是党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理念的鲜活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坚持胸怀天下,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有力彰显和赓续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情怀的创造性发展。尽管中华文明起源于人类相对隔绝和独立的“童年”时期,但其讲求“天下一家”,崇尚“和合”思想,具有超越一域一族之利的深厚天下情怀。在以儒家、道家等思想派别共同融汇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和为贵”“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代表着中华民族在处理自身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尺度和良好夙愿。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近代跌入屈辱低谷的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并自觉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一直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天下情怀自然也渗透体现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在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体的当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并将其进一步升华深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精华。坚持胸怀天下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体现。

为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提供中国答案的时代必然。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就人类思想史的创新发展而言,是把理论发展的立足点着眼于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追求,预设于人人自危、各扫门前雪的前提上,还是倡导合作共赢、平等互利?是加强文明对话、文化交流,还是文明排斥、文化取代?这也考验着不同国家不同思想流派理论创新的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在探索中国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中得到丰富完善,又在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不断创新发展。从立场观点方法多重维度坚持胸怀天下,正是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符合时代潮流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理论回答。


深刻把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丰富内涵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理解好运用好“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就要从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的高度把握其深刻内涵。“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内涵和丰富内容体现在理论发展的价值追求、内容创新和方法拓展等几个方面。


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理论追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理论往往是事实认知与价值追求的统一。理解一种科学理论内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需要认清其内在价值目标和根本旨归。因此,为什么人的问题则是思想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之精髓与内核所在。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全人类解放作为理论追求,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其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追求,而且结合人类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将这一追求具体化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而奋斗,充分彰显开放性世界性。习主席多次强调,“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关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把全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理论追求,以大胸怀、大智慧担负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的大使命、大担当。

民族性与世界性互动统一的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需要处理好各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视域的交融互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类命运与共的现状与前途,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这些理论创新所坚守的思想品格表现为: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既融入世界全球化之整体,又保持整体之中的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的是包容共通、海纳百川的思想品格,彰显的是主动融入与独立自主的辩证法。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关照自身发展进步,始终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把握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统一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兼容并蓄、批判吸收的研究方法。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胸襟和科学方法,同样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成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吸收借鉴。习主席曾指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盘照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所创造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格局不断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批判地汲取养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海纳百川的理论自信丰富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无论是实践发展还是理论创新,中国从来都与世界紧密相连。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使命。习主席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只有坚持胸怀天下,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以及当代的发展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复兴的更大贡献。

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坚持胸怀天下,就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把中国命运与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要认清开放融通、合作共赢才是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更加体系化理论化的深入思考和思想建构,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

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在理论创新中坚持胸怀天下,就要从各国人民共同的利益需要中探寻思想发展的生长点。不能把理论发展的立足点仅仅建立在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上,而要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着眼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和需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寻找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推动世界人民大团结,坚持世界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着办,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将各国人民丰富多样的实践智慧总结上升为科学规律。

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理论不面向世界,就没有世界;不着眼未来,就没有未来。历史表明,越具有包容精神的理论,越能保持向其他思想文化开放的能力,也越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人类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并不断赋能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大花园中,不抛弃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最宝贵的成就,以取长补短、宽广包容的态度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以改造,加进新内容,使其变成为人民服务的财富,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关阅读




作者单位:常培育 乔丹执笔,国家安全学院


本次转载来源:国防大学微信公众号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