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业航天将进入“文昌时间”

海南发布 2024-03-25

今年全国两会

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

海南结合

“三度一色”自然环境优势

政策与开放红利

提出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的

重要实践地的目标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号发射工位施工现场,建设者在作业。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2月23日,大批航天爱好者聚集文昌,见证龙年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彼时,火箭发射企业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何光辉却没有留下。当天下午开完商业航天会议,他便急匆匆赶往机场。


今年内,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实现常态化发射。以此为依托,海南加快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和数据链为核心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努力“向天图强”。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发射工位。图源:新华社


在何光辉看来,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进入文昌时间,会有大量火箭经由文昌飞向太空,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他要争分夺秒行动,将自己的火箭送入太空。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的竞争已从企业延伸至各个城市。“未来,地球通往太空的主要通道可能就几条,商业航天之于文昌,就像互联网之于杭州,海南一定要抓住这个通往太空的机会。”何光辉认为。



 “踩着文昌节拍走”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今年将实现常态化发射

众多火箭公司展开竞争

2月23日下午,在赶往机场的路上,何光辉又想起了2019年在文昌参加航天论坛的场景。那一年,是他商业航天生涯的重要起点。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一批人,同时也是最早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的企业,何光辉和他的星际荣耀,见证了我国商业航天的起步与发展。


  • 2014年,国家宣布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产业,打通了国内发展商业航天的政策道路。


  • 国际上,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2002年创办公司SpaceX,于2015年、2016年陆续实现火箭陆上和海上垂直回收,火箭的商业化发射之路越来越明朗。


火箭发射。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些国内外航天领域的大事件,使得一大批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应运而生。不过,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


因长期以来,我国航天的发展模式一直以国家重大发射任务为主,商业火箭的发射需求,在各发射场的发射计划中都排在次要位置。2022年7月6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将为商业火箭开辟专有发射工位,这也成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商业航天的市场探索步履不停,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关政策、布局也接连出炉——


  •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 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航天等新领域新赛道,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常态化发射,显示出海南发展商业航天的决心。


如今,这份决心已有实质进展。2023年底,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建成,二号工位预计2024年竣工。


建设中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些对我们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何光辉说,正因为看到了商业航天政策的确定性,感受到文昌做商业航天事业的冲劲,众多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也开始集中发力。


目前,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这几年,我们的发展基本上是踩着文昌节拍在走。”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康永来透露,公司新研制的商业火箭“天龙三号”将安排在文昌首飞。



 独特的商业优势 

低纬度、近海

更有利于开展火箭回收和重复利用

降低发射成本

重力的存在,让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但它又像是无形的枷锁,束缚人们对太空的探索。在低纬度发射火箭更容易摆脱重力束缚,文昌就是这样的地方——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场在这里竣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也选址于此。


“文昌位于北纬19度左右,同型号火箭在文昌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提升10%至15%。”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介绍。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图源: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选择在文昌发射商业火箭还有另一重决定性因素——濒临海洋,便于火箭重复使用。从文昌发射的火箭,1000公里范围内都是大海,各级火箭落区均为海洋,更适合开展火箭回收。


“只有与火箭重复利用相结合,才能让文昌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航天的发展优势。”何光辉强调。


为何火箭回收如此重要?因为一发火箭造价动辄上亿元人民币,如果发射一次就报废,民营公司难以承受这样的成本。“运载工具的一次性使用是航天发射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有望将发射成本降至三分之一。”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商业航天:关注火箭最新进展》这样介绍。


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商业领域注重成本和盈利

发射成本降低

才能为商业火箭

和卫星大规模发射

提供基础


随着全球航天经济飞速发展,卫星数据应用已从通信、导航、遥感等传统领域向大众市场延伸,卫星发射需求激增。


目前,国内外均已制定大规模的卫星发射计划。据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


但我国现有工位的火箭发射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商业航天发射需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建立,将打破产业瓶颈,加速开启商业航天“大航海时代”。



产业链上的三重挑战

制造、发射、应用瓶颈亟待突破

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成功与失败交织,是商业航天的常态。


何光辉依然记得,2019年,星际荣耀设计研制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开创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入轨的纪录。然而,同样是“双曲线一号”火箭,却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三次发射失败。


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放眼国际,即使是走在世界前列的SpaceX公司,其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在2023年的两次试飞也都以失败告终。


相比于国外成熟的商业航天模式,尚且年轻的中国商业航天,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中国商业航天目前的主要瓶颈在于火箭产业链还不成熟。”北京箭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魏一认为,目前国内商业火箭的生产量和发射量较少。同型号火箭每年发射量要达到10发以上,火箭才能进行批量化生产,才能让商业航天产生规模化效应。


除了火箭发射数量

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小

也是决定商业航天

是否盈利的关键之一


“对一家火箭企业来说,一年发射上百吨载荷是基本目标,否则可能养活不了自己。”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刘百奇表示。


然而,商业航天产业链环环相扣,要提高火箭发射量和运载能力,必然涉及火箭发射工位供应等其他环节。


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拍摄的建设中的二号发射工位和远处的一号发射工位。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目前,国内各航天发射场的通用工位,均须优先保障国家重大发射任务,仅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满足部分商业火箭发射需求。《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26次。


“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到各型号火箭都成熟了、能密集发射的时候,通用工位就远远不能满足发射需求了。”刘百奇建议,未来,航天发射场应针对发射频次高的商业火箭企业建设专用工位。


好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于今年投入运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透露,在新的商业航天模式下,未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实现高密度发射。


海南国际商业发射中心在一号发射工位开展吊装训练。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如果说上述两重挑战

分别制约了火箭制造

与发射等中上游环节的发展

那么商业航天

产业链的下游——

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

正面临第三重挑战


发展商业航天,最终目的是服务市场需求,而当下,我国商业航天的应用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商业航天企业基本处于暂未盈利状态。不过这一局面在海南有望得到突破。刘百奇介绍,海南自贸港以贸易连接全球,有利于推动卫星数据“出海”,拓宽市场范畴,这也是文昌发展商业航天的优势。


未来,在通信、导航、遥感等传统应用的基础上,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航天教育等,将是商业航天建功立业的新蓝海。



如何在竞争中突围

依托优势加快构建火箭链

卫星链和数据链等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伴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产业正在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引擎。商业航天的竞争,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也发生在城市之间。


“能明显感受到各地对商业航天的重视,更能感受到它们推进产业发展的力度。”何光辉每年的飞行轨迹,串连起各个加码发展商业航天的城市。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返回技术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图源:新华社


近两年,北京、上海等地均加快商业航天的布局,或进行基地建设,或出台卫星产业促进政策,吸引更多企业与人才落户。


  • 其中航天科研院所与航天国企云集的北京提出,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 拥有制造优势的上海,则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为目标,计划到2025年,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据泰伯智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估值前一百名的商业航天企业,排名前五的分别来自北京、广东、上海、陕西和四川。


相较之下

海南如何在竞争中突围?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拥有的产业政策和发射便利,是国内其他发射场难以具备的。


  •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量子卫星、芯片设计、运载火箭、测控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海南,支持在海南开展北斗导航国际应用示范等支持政策。


  • 海南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将加强政策引导,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项目5—6个。


文昌国际航天城。图源:文昌发布


借助现有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


在今年省两会上,刘冲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火箭产业园、星箭超级工厂建设,快速形成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推动产业链整合创新。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和数据链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2月23日晚,何光辉乘坐的飞机起飞了,回到公司北京总部处理完业务后,他又马不停蹄飞回海南。这既是他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工作常态。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洪嘉琪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史晓晖




推荐阅读



沉浸式感受海口这座“演艺之城”


海南鼓励类产业目录更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