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山新籁丨山脚下两方清代秦岭保护碑 见证“智慧管山”时代到来

西安晚报 2022-07-24

开栏语

数千年悠悠岁月,秦岭以及秦岭庇护下的这片热土赓续着绵长与伟大。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就来到秦岭,对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


时至暮春,雨润百谷焕新生。“春山新籁”系列融媒报道又一次与大家相见。我们依然选取秦岭中的“声音”做切口,以小视角透视大变化,挖掘秦岭生态保护、人文历史和秦岭绿色发展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在展现秦岭全域保护向纵深发展的脉络,呈现秦岭风光、品味秦岭风土人情的同时,邀您走进中华祖脉,一起向未来。


谷雨的前两天,阳光正好。山高路不远,云淡风也轻,郁郁葱葱的秦岭仿佛伸手可触。


记者一行驱车至鄠邑区。在秦岭北麓的两个村子,分别有一方清代咸丰年间的“秦岭保护碑”,碑上有文,各有一段秦岭保护的故事。而不远处,“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的立牌突出醒目,走进站内会发现,“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时代已经到来。


1854年的村规:永不得烧石灰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提到,周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段被后人称为周文王的《伐崇令》,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也是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令。相比之下,位于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园坡社区的潭峪口自然村石碑上的文字,没有严苛的惩罚,但有永久的禁令。记者看到,这块不规则的方形石碑已经立在村口的小公园内,碑上刻着一行碗大的字:禁止潭峪沟永不得烧石灰。落款:咸丰四年十月,安善操保峪坊阖立。根据《户县志》记载,安善操保峪坊相当于今天鄠邑区的一个街道辖区的大一点的村子,范围包括今天的潭峪口村。石碑立起来时间是1854年,当时有人上山采石烧石灰,砍树破坏山林,烧制石灰破坏秦岭山体,遭到村民抵制,立石碑警戒后人。

  地方志研究专家张世民讲解潭峪口村的清代石碑

“这个碑一直都在我们村,用的就是村里的青石,最早就立在一片竹园里,后来盖房毁了竹园,就在旁边的小河里放着。”


栗园坡社区书记兼主任明双群告诉记者,差不多20年前,有村民将石碑卖给附近一个收藏石头的人,村二组组长得知后,召集大家又把石碑赎了回来。这次失而复得也让村民了解到它的价值。“去年鄠邑区秦保局修峪口峪道的时候,我们就给这方石碑重新找了个大一点的底座,放到这个醒目的地方,起到警示的作用。”


随行的地方志研究专家、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张世民,曾通审《户县志》。他说石碑上清朝村民的这个约定,凸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这个村离西安、县城都不远,烧石灰带来的利益不小,但村民没有为一时之利破坏环境,非常有远见。”尤其今天的潭峪口村村貌整洁,以种葡萄为主,发展得很好。“能感受到从过去到现在,这个村形成的环保意识、文化传统一直都在。”

1860年的村民:买山育林绝水患 
另一方石碑是《买山义行记》,位于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东涝峪口自然村,被镶在了一面墙里,石碑立于清咸丰十年。石碑上字迹满满,详细记载了清末合阳人贺遇霖到东涝峪口村之后,为解决涝峪口水患捐钱买荒山,封山培林防水患的义举。

 

刻有《 买山义行记》的石碑

“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

碑文中提到1853年、1858年,

这里两度洪水泛滥。”



张世民告诉记者,解读碑文会知道,当时的村民为了完差纳粮,被迫毁林开荒,生存环境出现了危机。这时候贺遇霖挺身而出,他是一名合阳移民,也是一个商人,但他有清醒的环境保护意识,劝说当地村民,采取买山抛荒的办法,涵养森林,保卫家园,碑文由当时的知县、候补同知杨玉章撰写。


东涝峪口村支部书记党红旗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讲,从解放前这里一直就是红火的木材集散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东涝峪口村曾遭遇了水灾,后来封山育林,至今再也没有受到水患。这方石碑也将挪至村口,让更多人知道它的价值。张世民认为,从这段历史可以感受到,守好每一个秦岭峪口至关重要。“清代的历史教训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这块碑石的历史价值。”

秦岭保护进入数字管控新时代


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

离两个村子不远的太平峪口,去年7月“一站三中心”在这里建成运行,开启了鄠邑区“数字秦岭、智慧管山”新模式。一站是指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三中心包括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秦岭违建警示教育中心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所)。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负责1551N网格化的总调度。

  

记者获悉,依托秦岭保护网格化,鄠邑区建立1个总站+5个分站+51个子站+N个流动站的分级管理体制,保护区内含护林员在内4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开启全科网格联动体系,实现“五乱”巡查监管全天候无死角。秦岭保护总站也是鄠邑区秦岭保护志愿化推动网格化的总基地,要把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转化为全民行动。

  

三中心的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则是12345网络化的总平台,是“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大脑中枢。它是一个秦岭大数据库,加密前端设备,同步接入卫星、无人机和3700余路监控,建成了“场景+数据+算法”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监管智慧平台,从而实现“五乱”(乱砍乱伐、乱搭乱建、乱排乱放、乱采乱挖、乱捕乱猎)现象零发生,并基本实现了全过程可查、全区域可视、全方位可控。

  

记者一行走进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看到正面墙上的大屏幕,实时监控各个出入口,因为专门给红色峪口(禁止出入峪口)设置了电子围栏,一旦有违规进入的现象,屏幕当即就会发出警报声,红框圈出具体监控画面,峪口现场立即有网格员劝离,管控中心人员也会远程劝离。鄠邑区秦保局网格科科长王希琴告诉记者,等“升级版”平台上线后,平台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巍巍秦岭依然繁茂。作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秦岭保护的方式随科技进步而变化,人人保护秦岭的传统与初衷却一直在延续。


供稿: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黎 
图/记者 尚洪涛
视频制作/李天瑞
编辑:李小天 |审核:城南某君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获取更多精彩
请关注西安晚报视频号

西安晚报视频号

给您身边最精彩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