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山新籁丨关于美丽乡村的想象这里都有!

西安晚报 2022-07-24

数千年悠悠岁月,秦岭以及秦岭庇护下的这片热土赓续着绵长与伟大。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就来到秦岭,对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


时至暮春,雨润百谷焕新生。“春山新籁”系列融媒报道又一次与大家相见。我们依然选取秦岭中的“声音”做切口,以小视角透视大变化,挖掘秦岭生态保护、人文历史和秦岭绿色发展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在展现秦岭全域保护向纵深发展的脉络,呈现秦岭风光、品味秦岭风土人情的同时,邀您走进中华祖脉,一起向未来。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地处秦岭北麓、灞水之滨的蓝田,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雄踞关中通往东南各省的要道之上,默默守护着长安的繁华。时至今日,蓝田作为西安的后花园,亦为城市守得一方生态宝地。


近年来,蓝田凭借着好山好水,历史文化基因的提炼与再造,由点及面将秦岭脚下的小村庄“串珠成链”,打造成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样本。



一不小心“种”出个景点来


春风送暖,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的荞麦苗,眼下已经渐次冒出白色或粉色的小花。在这片群峰环绕的幽谷之中,眼里是满山满坡满坎的青绿,耳中是淙淙水声和叽叽的鸟鸣。遇到乡民,他们热情招呼:“乡党,做啥去?”真让人如入世外桃源。

村民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月,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荞麦花,到了节假日,村道上又会堵车了,周边的游客会争相来打卡拍照。



说起峪口村的荞麦花海,村民们笑称,荞麦种植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误会”。荞面饸饹是蓝田的特色小吃,几年前,为了给当地的这一特色品牌提供原材料,九间房镇就在村里快撂荒的坡地上种了500多亩荞麦,没想到刚入夏,成片的荞麦呼啦啦全开花了。大家都觉得稀奇、好看,荞麦地一下子变成了观赏园,引得西安、渭南、商洛等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这个一不小心“种”出来的景点,后来规模壮大变成了荞麦示范园,还成了九间房镇打造的特色产业。镇里在这里修了一条赏花观光大道,将旅游观光、休闲与农耕体验融合到了一起,不仅传承蓝田荞麦种植的悠久历史,还打造了“旅游+农业”示范园区。

让美丽“乡愁”像一块巨大磁石



九间房镇与千亩荞麦示范园齐名的,还有个千亩金银花示范园,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形成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去年一年,园区共采摘鲜金银花1万斤,销售金花茶4.7万盒,销售额达135万元。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万亩金银花的种植。”九间房镇党委书记李玮说。


这些年,九间房镇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拓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带动村里的民宿、生态农庄订单不断,为游客创造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意境,也让峪口村美丽的“乡愁”像一块巨大磁石,吸引村民回到家乡、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杨先生是峪口村“忆间优居”民宿的经营户,主打轻奢风的庭院虽然目前还在进行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但“五一”期间的预订早已爆满。在他看来,田园美景是城市星级酒店缺少的元素,也是民宿最吸引人的地方,美丽乡村建设越好,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也会越红火;产业有特色,也能为村里吸引更多的客流。如此相辅相成,更多的游客才能感受到“乡愁”的诗意与浪漫。

名字老土的村庄却非常有文化


如果说乡村拥有“青山绿水”就有自然美、生态美,那么有着厚重文化底色的乡村,则又多了文化美、内涵美。



沿着环山路,从灞河之滨向西,我们在秦岭脚下一路探寻,自然美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灵魂意义的美丽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汤峪景区核心区,一个名称土得掉渣的叫“圪塔”的小村庄里,我们好像找到了答案。
圪塔村现在已经与代寨、石坡村三村合并,统一改称为河东村。但当地村民仍旧习惯地叫圪塔村,就连村口的石碑上宣传板上还都一直保留着圪塔村的名字。

“晚唐时,有白姓人家隐居此处,后来随着家族逐渐壮大,村庄便称为白家圪塔。上世纪50年代,这里又被称作‘高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后来才有了圪塔村的名字。”河东村党支书代银仓一边介绍圪塔村的来由,一边带着记者进村参观。眼前,古朴和现代的民居交错排列、整洁有序,村外成片的农田绿意盎然,展现着勃勃生机……此景不禁让人脑海中浮现出王安石诗中描绘的景象: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从村口到村里的文化礼堂,一路上随处都可见艺术的气息。石墙上的瓷碗三三两两镶嵌得独出心裁,色彩鲜明的3D画别具一格,形态各异的人物都似乎在诉说自己的故事;路边的石头被涂鸦成山水风景画;坐在石凳上的老爷爷与正在咥面的憨娃,入镜时毫无违和感。不得不说,村里一步一景,单凭借优美的人居环境,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从“圪塔塔”到“崇德塔”


不过,上面这些,绝不是圪塔村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全部魅力所在。


在圪塔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写有家训的小牌子,几乎每个村民随口都能讲出村规民约,还有历史掌故。而矗立在村口忠义广场旁的崇德塔,更是圪塔村所有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崇德塔原名圪塔塔,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据史料记载,自清朝以来,这里水患频发,房屋、土地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深受水患之苦。为平息水患,故用河道里的白石堆积成一座石塔,占地半亩,高不足二丈。道光年间,村民又自发进行了改建,青砖代替了白石,升高至3丈。自此圪塔村风调雨顺,村民祥和安居。“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座青砖塔遭到了损毁,仅留下塔座。2017年,经全体村民商议,圪塔塔的新一次修葺开始了。这一次,新塔为钢结构,共7层33米高,崇尚“明理、知耻、崇德、向善”的村民们将塔更名为“崇德塔”。在塔的每一层中还挂着文化人物展板,提醒村里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圪塔村村民崇德向善,村里成立了“五会”(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脱贫攻坚感恩教育会);在文化礼堂设立道德讲堂;在村里建立红黑榜,每月围绕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内容开展公开评议。
不难看出,文化就是圪塔村独特的美丽之处,不仅连着过去,还接着未来。对于未来圪塔村的发展,代银仓说,村里正在打造农耕文化景观,争取早玉米种植产业项目,围绕西安“菜篮子”定位,将村里闲置的600亩耕地进行整合,发展精品绿色蔬菜种植,实现群众就地就业。同时,发展民俗文化,将村里老房子统一改造,清一色修旧如旧,外面农家小院、里面五星级的关中特色精品民宿将在不久后成为村里新的亮点。

青山绿水尽芳菲,美丽乡村入画来。从古朴而写满新意的峪口村和圪塔村,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支特色产业之笔,正在小小村庄勾勒出美丽乡村的轮廓;一支厚重历史之笔,正在蓝田大地渲染着乡村振兴的蓝图;一支生态保护之笔,正在秦岭北麓徐徐绘就“只此青绿”的大写意图。
供稿: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图/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视频制作/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媛
编辑:M洁|审核:司源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获取更多精彩
请关注西安晚报视频号

西安晚报视频号

给您身边最精彩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