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张伟:推进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研究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4-16

引用格式

张伟.推进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2):015-025.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12.002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

推进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研究张   伟

摘 要: 知识的数字化、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改变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产生新的教育空间与教育组织模式。基于分析数字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教育空间与教育组织模式的改变,总结教育网络空间共建共享的力量源泉;回顾数字网络技术推动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兴起并成为全球共识的过程,总结教育网络空间日益壮大并向智慧化转型发展的趋势。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伟大的时代命题,基于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脆弱性与中国发展智慧教育的比较优势,在公共产品供给、标准规范、建立国际共识等方面提出中国推动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的四点建议,让充满中国智慧的智慧化教育网络空间造福世界。

关键词: 教育网络空间;开放科学;开放教育资源;智慧教育;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12-0015-11

作者简介: 张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北京 100088)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数字时代的跨境教育服务”(编号:GYB2022011)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以互联网为基础,数据和信息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之间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网络空间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借助网络空间人类交往的世界性、开放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深入。数字技术改变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改变教育组织模式,随着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国际社会的扩展,教育网络空间日益壮大,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日益重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时代命题,中国把握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智慧化发展方向,致力于发挥智慧教育的自我优势,积极推动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命运共同体,为实现数字时代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贡献中国力量。

一、网络技术改变教育空间与组织模式

    

  随着数字存储、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知识已实现数字化的蜕变。据美国《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统计,在2000年75%的全球数据还是模拟式的,而此后的15年内,人类已完成从模拟信号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转变。[1]数字化将知识纳入可“计算”的范畴,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改变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推动教育与科研范式的革新。面对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网络化的教育供给促生全新的教育空间与组织模式。

  (一)教育走向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融合共生

  数字化的知识载体已从纸质材料发展到虚拟现实设备、教学白板、平板、手机等多样化数字终端,教育教学的场所已从学校教室发展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成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景。一方面,教育数字空间承载海量的教育资源,形成各类教育资源生产与分配的自我生态,对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育治理方式等产生显著影响,形成以教育元宇宙等为外在表现的自我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数字空间源于现实空间,并受现实教育实践制约。教育的主客体存在于网络环境,更是线下教育共同体。从教育生态的实际发展来看,教育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不是简单的并存交替,而是互为因果、交融并进的交互性实践活动。

  (二)校外教育资源的网络供给体系化

  网络融入学校教育,有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链接与共享,纵向上连接各级教育,横向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各类教育,社会机构提供的学情分析、作业批改、口语练习等数字化解决方案进入校园,促进形成新的教育社会分工体系,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日本将中小学校通过校园网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中小学师生可远程接收大学教授的讲座和授课,查阅研究文献,与国外学生远程交流,实现中小学校与外界教育活动更广泛的“高大衔接”[2]。2020年9月,OECD提出未来学校教育的四大图景,包括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成为学习中心和实现无边界学习,[3]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教育,学校内外运作更加多样;学校作为学习中心,组织多种资源配置,教学组织富有弹性,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学校成为泛在灵活、动态更新的教育生态系统。

  (三)网络教育平台成为新的教育组织者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教育数字化服务走向网络云端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成为连接教育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纽带,组织教育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实现教育链、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跨界融合,学习者获取教育服务更加便利多元,形成独立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欧盟规划依托“伊拉斯谟+”计划开发的平台,打造全欧洲数字高等教育平台,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流动、虚拟校园等一站式支持服务,在学生、研究人员、教育者等群体之间开展体验交流活动。[4]德国联邦教研部打造“学校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功能全面、内容广泛的学习软件环境,提供学校间、学校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降低对单个学校的技术要求。[5]在线教育等教育细分领域出现影响力日渐扩大的平台,此类平台亦遵循梅特卡夫价值法则,建立起有越来越强吸引力的教育场域,如欧洲高校提供慕课虽然有多种渠道,但从历年调查结果看,目前主要依赖与美国Cours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平台合作或使用其开源系统。


二、科学与教育资源的开放

推动世界教育网络空间日益壮大

       

  迈入数字时代,网络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的兴起,极大丰富了网络空间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人群受益于科研数据与教育资源的开放,促进教育公平。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性政策选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也成为重要的国际共识,逐步构建起教育与科学的包容性、开放性空间架构。随着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世界教育网络空间也日益壮大,教育活动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一)教育网络空间的内涵特质

  西方国家对网络空间的界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要素型;二是以德国、法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场域型;三是以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为代表的信息型。[6]中国对网络空间的界定较为宽泛,并不对互联网与网络空间进行区分。中国政府发布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提出,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以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共同组成网络空间;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繁荣的新载体、社会治理的新平台、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国家主权的新疆域,[7]中国的网络空间包括组成要素、场域和数据。不同国家对网络空间的认识不同,反映出各国社会意识、信息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从自身出发形成不同的政策倾向和网络空间战略。

  网络空间基于互联网产生,但所涵盖的内容比互联网丰富得多。从信息技术视角来看,网络空间是由数字资源、网络基础设施、物联网、云计算等构成的虚拟和现实空间。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空间是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与协作的空间。从安全学视角来看,网络空间又是一个充满信息安全风险与个人隐私挑战的场域。从网络空间的基本特性上把握,它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信息性、互动性、虚拟实在性等特征。网络空间对每一个行为体开放,开放性是网络空间最大的力量所在,也是其力量之源。[8]网络空间全球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决定其建设需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以维护和推进世界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互联网作为教育教学内容传播的平台;另一类是把互联网作为教育参与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9]各类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营造师生、学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教育机构依托互联网建立招生考试、学籍学位、学生资助等教育组织管理系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异步在线课程(A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AOC)开启互联网教育的先河。之后,世界各国以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等记录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与发展。[10]互联互通的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教育教学环境、海量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构成教育网络空间。理想的教育网络空间能为学习者提供无限的学习可能,为教育组织者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组织手段。教育网络空间除了具有全球性、开放性、虚拟实在性等网络空间的普遍特性外,还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特质。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公共教育资源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11]希望通过知识开放与无限制获取,来帮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人人可及,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这一理念成为推动世界教育网络空间共建共享的动力源泉。

  (二)开放科学运动的国际共识

  科学的进步建立在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基础上,开放共享是科学研究的本能属性。早在1665年,世界上出现学术期刊《学者杂志》[12],研究人员便通过学术期刊广泛获取科学知识,成立科学协会便于相互交流和合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科学(science 2.0)、信息化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活动(E-science)的发展,新时代的科研范式不断演进。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抵制科学知识的商业化,科学界提出开放获取与开放科研数据的倡议,利用互联网实现学术研究文献的免费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运动。

  为了推动本国科技发展,开放科学运动从学术组织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进一步成为国际共识。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审议通过《开放科学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Open Science),开放科学运动迈入全球共识的发展新阶段。《开放科学建议书》旨在构建一个包容性架构,增进科学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人人皆可公开、获取和重复使用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建议书》列出广泛认同的开放科学四项核心要素,包括开放式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开放式对话等,让知识的传播更为顺畅,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消除科研界和社会间的知识鸿沟,拉近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科研活动不再局限于科研团体内部,而是成为面向全球的全民运动。[13]开放科学逐步形成新的知识生产与获取模式,打破知识垄断,摆脱获取知识方面的不平等,消除因数字技术带来新的排他性因素。

  中国积极推动开放科学活动,通过立法确立开放科学的原则。2022年1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2023年1月,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宣布实施旨在促进开放和公平研究的新行动,并将2023年定义为“开放科学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起《向开放科学转变计划》(Transform to Open Science),将机构、组织和学术共同体转向包容的开放科学文化。[14]

  (三)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共识

  研究型大学将教育资源与知识分享看成一项公益性事业,反对教育与知识的私有化和商业化。随着互联网成为可靠的教育传送平台,高等教育机构开始面向大众建立开放课件教育项目。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推出开放课件计划(Open CourseWare Initiative,OCW),将该校课件免费在网络上公开,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取得巨大成功,引发开放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15]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概念。开放教育资源从一个课件术语,逐渐演变成为所有人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学习质量的战略性命题。201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以下简称《建议书》),助力建立开放和包容的知识型社会,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建议书》反映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研究与各国实践的最新进展,形成有关开放教育资源定义内涵、宗旨目标、行动领域以及监测方面的全球共识。《建议书》将开放式教育资源定义为以各种媒介为载体的任何形式的学习、教学和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在公有领域提供,或以开放许可授权的形式提供,允许他人免费获取、再利用、转用、改编和重新发布。开放式教育资源聚焦开放范围、开放内容、免费获取以及开放适用四个方面:开放范围除了通常的教学材料,还包括相关教育工具和基础设施;开放内容包括公有领域提供和开放许可授权两部分;免费获取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适用方面,赋予使用者再利用、转用、改编和重新发布的权利,能使开放教育资源满足更广泛的教育需要。[16]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越来越多样,开放资源量越来越庞大,世界教育网络空间也日益强大。

  为了让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开放运动”(#GoOpen)计划,鼓励各州学区逐步过渡到获得免费、开放许可的资源,[17]在政府的推动下,美国开放教育资源由高等教育领域的自发运动,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议,欧洲学术出版与资源联盟发布《欧洲高等教育图书馆的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 in European Libraries of Higher Education)调研报告,探讨高校更好地构建开放教育资源体系、应对未来的社会危机和挑战。[18]2022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启动开放教育资源战略(Strategie zu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Strategie),旨在通过开放式教育资源(即数字化、开放式及免费的教育资源)逐步推进教育系统的现代化。[19]

三、教育网络空间的智慧化创新发展

     

  2010年以来,人工智能、5G与物联网技术开始快速发展并全方位落地应用,各种数字设备和数字资源通过越来越智能化的互联网进行广泛连接,实现各类信息的智能化收集与处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成为开启智能互联时代的里程碑,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智能互联,智能互联时代带来信息分发模式的变更、认知范式的更迭和人机关系的演进。[20]智慧教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教育网络空间依托智能互联也日益迈向智慧化。

  (一)智慧教育成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

  世界各国都积极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关于智慧教育或智慧学习的相关讨论、论述与政策,主要涉及数字教育资源、基础设施、课程和教学、数字化治理等方面。[21]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认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万物被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各种系统、流程,以及基础设施将变得效率更高、产出更多、响应更快,地球将更加智能。[22]2012年,由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环境学、教育技术学等领域的国际专家发起的“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成立,《智慧学习环境国际期刊》(Journal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同年创刊,[23]关于智慧教育的学术研究进入国际视野。

  随着数字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学者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日益深入,产生“新形态”“新范式”“新体系”等不同认识。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通过对现代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逻辑演绎,可以得出智慧教育系统包括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三重境界,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五大本质特征。[24]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25]钟绍春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所构建的,着重解决原有教育体系中由于没有更好的手段和环境,所导致的教育共性、本质问题的教育新体系。[26]顾小清教授研究团队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从传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乃至未来指数时代的必然选择,其理论框架包括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法、智慧评估和智慧人才,其实践路径为智能教育。[27]

  区别于工业时代的教育,《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将智慧教育定义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2023年2月,在教育部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方发布《蓝皮书》。数字时代的智慧教育是数智技术全面赋能,建立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与工业时代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班级教学为特征的教育形态有着质的差别。《蓝皮书》将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泛在智能的学习空间、普遍适切的因材施教、精准智能的管理服务,目标就是要培养变革创新的时代新人。[28]《蓝皮书》对智慧教育的界定充分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反映教育智慧化发展的现实与趋势。

  (二)教育网络空间智慧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网络空间架构发生重大转变,强调以智能数据分析为核心,联通智能评价、智能匹配、智能推送与智能管理,推动引导网络学习空间走向数据驱动下的智能感知、实时共享、精准推荐的智能生态,具有智能化、个性化、动态化及泛在化的特征。[29]智慧化的教育网络空间进一步打破时空的边界壁垒,提升教育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泛在性;进一步强化学习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共生关系,提升个性化精准服务和教育网络空间共建共享的质量。

  1.慕课平台的智慧化发展与扩张

  edX作为美国三大慕课平台之一,不断智能升级,吸引众多大学、企业甚至政府加入其系统,创建自己的在线课程和学习环境,提供在线课程。平台通过开发在线编程环境、虚拟实验室、在线讨论社区等工具,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新冠疫情期间,edX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高校提供定制化的在线学习解决方案,帮助学校在校园内部署和管理在线学习资源。[30]截至2022年底,Open edX为2,400个平台提供支持,edX全球注册使用者超过1亿,[31]建立起围绕其平台教育资源的聚合与分发的智慧化自我生态。

  2.国家智慧化教育服务平台建设

  2022年3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23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门户共实现7次迭代升级,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服务社会等核心功能,汇聚中小学资源4.4万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295个、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提供优质政务服务26项,访客量超过11亿人次,用户覆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第一大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和服务平台。[32]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着组织教育资源生产与分配的重要功能,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3.研制智慧教育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共同组成专门负责教育数字化标准研制的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SC36),研制并发布一系列教育数字化国际标准。2021年9月召开的SC36全会上,教育数字孪生、脑机接口、虚拟实验室等方向的标准建设成为各国专家探讨的焦点议题,[33]智慧教育相关标准的研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4.开放科学平台的智慧化应用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院智慧化的“公益学术平台”建成并投入应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学术资源,提供学术资源检索发现、内容获取、交流共享等基础服务。在功能方面,“公益学术平台”提供公益性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发现、可获取全文资源的多途径导航、集成科大讯飞翻译引擎、主动推送领域高价值文献、个性化学术资源的组织管理、开放型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等六大功能,体现出精准、智能、高效和易用的智慧化应用服务能力。[34]

四、推动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全球互联网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着眼数字时代人类教育的未来与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推进全球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蓝皮书》提出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中国正积极利用自身智慧教育的发展成果,以超大规模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为基础,为推进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网络空间人类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直面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问题,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一是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三是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四是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五是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互联互通是网络的本质、信息的价值所在,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信息畅通之路,才能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互联网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中国愿意同各国加强合作、开放广阔市场空间,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携手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35]

  “五点主张”明确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2022年,国务院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白皮书的内容囊括网络主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资源、数据安全、网络空间治理诸多方面。白皮书指出“互联互通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共享共治是互联网发展的共同愿景”,并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36]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网络空间的未来擘画美好愿景、指明发展方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积极行动。

  (二)世界教育网络空间的脆弱性

  1.世界网络空间语言被英语主导

  英语是当今世界网络空间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根据w3Techs公司的网站内容语言使用统计,2022年5月14日的即时数据,互联网网站中英语的使用率占62.4%,远超占5.7%排名第二的俄语,汉语仅占1.5%。可以说,整个网络空间几乎被英语所垄断。[37]这与世界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各母语人口的比例极不相符,阻碍世界多样性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利于教育空间的共建共享。

  2.数字鸿沟仍是全球性课题

  根据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国家之间、南北之间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很大,全球约半数(约8.26亿)学生家庭没有电脑,43%(约7.06亿)学生家庭没有连接互联网。低收入国家的不平等问题尤其严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89%的学生家中没有电脑,82%的学生无法上网。除了硬件设施,教师的数字技能也面临挑战。在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64%的小学教师和50%的中学教师接受过最基础的职业培训,往往还不包含信息和通信技术技能相关内容。[38]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教育包容性发展必须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3.私营部门对教育网络平台的控制

  网络平台已成为教育网络生态中的重要一环,私营部门控制教育网络平台威胁到教育的公益性,让教育网络空间表现出脆弱性的一面。例如,谷歌学术和谷歌教室建立起的数字教育平台,成为许多国家日益依赖的教育数字基础设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之所以能够保持对公众免费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丰厚利润的用户数据,鉴于谷歌曾经关闭过大量类似服务,其表现非常不稳定。公共部门由于缺乏系统地组织和管理迅速增长的全球知识的可行公共方案,私有数字平台凭借其知识管理的算法模式,已经在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39]对私营教育网络平台的依赖,对发展可持续性、公正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网络空间提出挑战。

  (三)发挥优势推动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

  1.中国建立起发展智慧教育的比较优势

  中国搭建起世界最大的教育数字化网络空间,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40]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主干网是全球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41]中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产生全球最为庞大的教育数据。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和服务平台,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提升中国数字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42]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已深度融入中国教育全链条,覆盖学情监测、智慧校园、日常教学等教育场景,引领世界智慧教育的技术变革。2019年至2022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举办4次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2023年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国提出“推动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的倡议,中国成为形成国际智慧教育发展共识的主要推动者。

  2.为世界提供更多智慧教育公共产品

  中国应充分利用自身智慧教育发展优势,不断深化教育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双边、区域、国际对话与合作,积极推进全球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教育网络空间治理中的话语权。

  一是积极支持全球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支持全球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中国家打开数字化信息高速通道,促进国际互联网普及应用。中国北斗相关产品及服务惠及全球,已出口至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中国云计算也积极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非洲、东南亚等国家提供云服务支持。[43]教育网络的基础设施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制定全球化智慧教育建设规划,协同金融机构、设备制造企业、网络运营部门等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消除数字鸿沟。中国智慧化教育技术与基础设施走出去,除了帮助提升全球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水平,还能有效助力中国智慧教育标准的国际化,促进中国数字教育内容资源的传播。

  二是提供更加丰富易用的智慧化数字教育资源。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国际合作教育“云上样板区”,联合日本、英国、泰国等共同发起“中文联盟”;以共建数字图书馆的形式,面向中国、阿盟各国提供中文和阿拉伯文自由切换浏览的数字资源和文化服务;构建多语种的“丝绸之路数字遗产与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等等。[44]在国家中外人文交流整体政策框架下,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践行统筹职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语言转换、信用保障诸方面的能力,整合在线国际中文教育,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国家在线中文教育服务产品,谋划制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出海”计划,打造数字教育产品与服务的发布展示、版权交易等国际在线交流平台,等等。通过积极研发布局服务国际教育网络空间的智慧化公共平台,推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三是全面参与全球智慧教育标准规范的研制。目前,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涉及的标准规范大多数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并在全球推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发展智慧教育日益受到各国重视,面对教育网络空间的智慧化转型,中国应全面参与智慧教育标准规范的研制。在国内,要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智慧教育标准规范研究以及推动的组织。在“一带一路”与广大南半球国家推广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在所在国当地共同建立智慧教育标准规范研制中心。建构起既有硬实力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又有软实力标准规范的有效传播机制。

  四是进一步加强共商共议,推动智慧教育成为全球共识。以领先的超大规模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智慧教育自我生态为基础,中国应积极推动设立常规性的智慧教育国际论坛,创建国际智慧教育联盟,牵头建立相关国际性学术组织,推动形成国际社会对智慧教育的广泛共识。智慧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开创实践之道路,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智慧教育的同时,应注重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共建智慧教育标准,共商教育数据跨境流动与教育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等,共同完善智慧教育治理机制,不断优化国际智慧教育发展生态。

五、结语

    
  网络空间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自我个性。迈入数字时代,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推动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的兴起,教育网络空间日益壮大,成为教育活动发生的重要载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伟大的时代命题,教育网络空间事关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着眼数字时代人类教育的未来与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推进全球教育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推动构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体,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中国教育发展新优势,让充满中国智慧的智慧化教育网络空间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吴基传,翟泰丰.大数据与认识论[J].哲学研究,2015(11):110-113.

  [2]紧急调整“千兆学校”计划疫情加速日本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20-09-18(05).

  [3]兰国帅,张怡,魏家财,等.未来教育的四种图景——OECD《2020年未来学校教育图景》报告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6):17-28.

  [4]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R].European Commission,2020.

  [5]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教育科研“数字化战略”及其各领域倡议简介[J].国外教育调研材料汇编,2020(6):40.

  [6]牛学利.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22.

  [7]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EB/OL].(2016-12-27)[2023-0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120196479.htm.

  [8]约翰·诺顿.网络空间:从神话到现实[M].朱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1.

  [9]托马斯·赫尔斯曼.远程教育的变迁:新技术与成本结构变化[J].开放教育研究,2006(6):20-28.

  [10]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5):41-46.

  [11]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EB/OL].(2021-03-06)[2023-09-2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3/06/c_1127177762.htm.

  [12]李金华.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与期刊人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21-06-02(11).

  [13]刘香钰.关于国内开放科学的研究进展及实践探索[J].今日科苑,2023(4):55-63.

  [14]李琦,李颂.把握开放科学战略机遇,共筑开放创新生态[J].今日科苑,2023(4):2.

  [15]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

  [16]UNESCO.Certified copy of the recommendation on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EB/OL].(2020-05-20)[2023-09-16].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3755?posInSet=1&queryId=4a4db21c-559e-4231-8a89-a28a5af62697.

  [17]姚萍.美国“开放运动”鼓励学校使用开放教育资源[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77.

  [18]庄瑜,裴祎颖.欧洲高校图书馆开放教育资源的实践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23,36(1):34-40.

  [19]黄旖旎.德国:启动开放教育资源战略[J].人民教育,2022,876(17):21.

  [20]喻国明,李钒.ChatGPT浪潮与智能互联时代的全新开启[J].教育传媒研究,2023(3):47-52.

  [21]UNESCO IITE,COL,BNU.Smart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cri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ies[EB/OL].(2022-09-06)[2023-08-16].https://iite.unesco.org/wp-content/uploads/2022/09/Smart-education-strategies-publication.pdf.

  [22]PALMISANO S J.A smarter planet:the next leadership agenda[Z].2008.

  [23][24]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25]祝智庭.教育呼唤数据智慧[J].人民教育,2018(1):29-33.

  [26]钟绍春.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育革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7-24.

  [27]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等.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20-32.

  [28]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2):迈向智慧教育的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4-8.

  [29]赵一婷,钟绍春,唐烨伟.技术赋能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生态研究——内涵、要素与架构[J].中国电化教育,2022(10):126-133.

  [30]REBECCA KOENIG.With“microBachelors”program,edX tries again to sell MOOCs for undergraduate credit[EB/OL].(2020-01-08)[2023-09-07].https://www.edsurge.com/news/2020-01-08-with-microbachelors-program-edx-tries-again-to-sell-moocs-for-undergraduate-credit.

  [31]EDX 2022 Impact Report[EB/OL].(2023-01-16)[2023-09-07].https://impact.edx.org/hubfs/impact-report-2022.pdf?hsCtaTracking=8366bf42-9765-4a38-8d85-2e7a0829016d%7C7fbba536-5150-4ee1-8e51-f11c889f44f2.

  [32]张欣.智慧教育“国家队”赋能数字化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3-03-28(01).

  [33]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21-27,58,79.

  [34]中国科学院.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京正式发布[EB/OL].(2023-11-01)[2023-11-07].http://www.las.cas.cn/zhxw/202311/t20231101_6914342.html.

  [3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02).

  [36][43][44]国务院网站.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EB/OL].(2022-11-07)[2023-09-13].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32898/1732898.htm.

  [37]许开轶.论中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的建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4):116-127.

  [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学习中令人担忧的数字鸿沟[EB/OL].(2020-04-21)[2022-09-12].https://www.unesco.org/zh/articles/yuanchengxuexizhonglingrendanyoudeshuzihonggou.

  [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12-113.

  [40]人民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EB/OL].(2023-02-09)[2023-09-15].http://edu.people.com.cn/n1/2023/0209/c1006-32620688.html.

  [41]任昌山.落实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EB/OL].(2023-08-07)[2022-09-10].https://www.edu.cn/info/focus/li_lun_yj/202308/t20230807_2455976.shtml.

  [42]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2-21(09).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he World’s Educational Cyberspace

Wei ZHANG

(Institute of Strategy,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The digit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creasingly developed network technology have changed the way knowledge is produced and disseminated, and new educational space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model have emerg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in educational space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mode brought about by digita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ummarizes the power sources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yberspace. The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digital network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rise of open science and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movemen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becomes a global consensus, and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the growing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cyberspace. Th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smart education is a new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Based on the fragility of the world’s educational cyberspace and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smart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smart education community in terms of public goods supply, standards and norms, an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o that the smart education cyberspace full of Chinese wisdom can benefit the world.
Keywords: Educational cyberspace; Open scienc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mart educatio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1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0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9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8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