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第三年,还哭着等人来救,就真要好好想想自己做的事到底哪里不对了

陈方勇视点 陈方勇视点 2023-03-14

这两天有个邪门的事,桔子酒店创始人吴海两年前的那篇“我就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我活不到4月份”旧文被人翻出来疯传。要说是别的没什么人读过的文章也就罢了,这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大多数人应该记忆犹新,我被人私信转过来看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这哥们同样的事还可以哭两回?”果然,很快当事人本人很快就用个人公众号做了回应,题目竟然是《已经报警了》!



 

显然,吴海本人很警惕,不想被人当枪使。就像曾经网上盛行的“白岩松说”,很多人自己不敢说的话就想借一个敢说话的嘴来说,传的人其实也不是不知真假,大概也是同样免责的心态,就这么以讹传讹开始发酵。只是他们没有想过这样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影响,自己不敢担的责难道当事人就担的了吗?吴海的回应文章说的很明白,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哭救有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再提就是添乱了,“确实不合适”。原文推荐大家点开链接自己去看,他的一句话我以为代表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天灾人祸只能生扛

 

恰好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金杜开直播,就在讨论“疫情常态化,应不应该提前关店止损?”。我中间进去听了一段,大概因为对话双方都是南方人的缘故,大家对待生意的态度都非常冷静,一个说“还以为都两年多过去了,疫情差不多该结束了,这次太范围的反弹升级真是始料不及,很多人都后悔割肉止损晚了”,另一个说“没办法,这就是办企业的沉淀成本,企业做的越大,沉淀成本就越高,谁舍得把做的正好的生意一下子就关掉?谁不是在赌运气,希望能硬扛过去?”这大概就是疫情进入到第三年做企业的人的普遍心态吧,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活着,他们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底层韧性。



 

与吴海那篇文章相关的是陈劲松的一个朋友圈评论截图被广泛传播,截图附上大家自己看,我想也代表一种呼声,特别是对刚性的银行贷款政策和用工制度的不满,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凭什么银行就躺赢呢?企业都要活不下去了,拿什么来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些建议我想很多办企业的人都是要点赞的,但好像可行性不大,在我们佰仕会群里就有群友提出质疑“持有物业的业主不是企业吗?(凭什么要他们免租)金融机构不是企业吗?(凭什么要他们免息)只有他说的”企业“老板才不需要承担风险,所有损失全部转移给其他企业和员工?道义和合同义务不能混为一谈,道义支持困难企业是应该的,但是必须是自愿的,但像这个评论说的无限度要求外部所有关联人支持,就不是市场化经济原则,企业家责任不可以无限度推卸。

 

你看,疫情三年,所有人其实都做好了疫情常态化的长期准备,吴海曾经说过“活不过三个月”的企业,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但凡扛过来活下来的,是不应该一点准备都没有,一被封控就想着应该有人来救,或者说有人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我风险共担。你自己赚钱的时候可想过和别人分享吗?你自己做的决定,自己签的合同,自己在这么长时间的经营中难道没有想过会遇到大风大浪,不然怎么出海,怎么保证跟你风雨同舟的同伴一路周全?


 

昨天我请了一位可能是我认识时间最短却是一见如故的朋友刘大树来佰仕慧资管课堂做了一期分享,他是成都玉林东路上一间非常小的门店(大概也就80平米,差不多就是个小卖部的面积)“酒辻商店”的创始人。我请他来分享是因为他有几点打动了我:

 

其一,玉林东路是成都推出的多业权多方共治城市片区有机更新的典范,不是一味的拆旧立新把老的赶走换成新的,而是在充分尊重历史脉络的情况下由商户自由选择共同更新,酒辻商店是其中新引进的一家,却一点也不突兀,它跟旁边的其他家是友好的共生关系,可以借用别家的厕所,可以让别家给它送餐,邻里和谐,其乐融融,满满的成都味道的人间烟火气;

 

其二,我在这里喝到了最好喝的勾兑酒,有点鸡尾酒的意思,又有点酒精饮料的意思,还有点喝威士忌的意思,最神奇的是还一点都不讲究,就拿一个一次性的塑料杯站着喝,就像他所形容的那样,“像喝奶茶一样喝的新酒饮”。你能很确切的知道自己喝的就是酒,却不会上头,入口绵甜,谈笑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微醺的状态,一切都是刚刚好。

 

其三,也是最打动我的,是他的逆势创业,在别人最恐慌的时候他选择重新上路。80后的大树曾经服务过青啤、泸州老窖这样的大牌酒厂,算是酒业的资深人士,红白啤都干过,却在疫情爆发最艰难的2020年初决定辞职创业,要做红白啤之外的新赛道,也就是所谓的“新酒饮”。不同于年轻人的激情创业,他的创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成都接受度最高的威士忌鸡尾酒吧做起,就是为了测试消费者数据,当他成功的将一款自创品牌的梅酒在酒吧里卖到了威士忌的价格,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开始了真正的产品落地,就是开在玉林东路上的这个街边店,从消费场景逻辑的酒吧转入零售逻辑的新酒饮小店。


 

做小店而不是大店的逻辑在于这样可以开店成本降到最小,而且降低对自然人流的依赖,有最好的抗风险能力;为什么首先选择开在玉林这样的老社区而不是进成熟的购物中心?首先当然是租金成本的考虑,其次也是因为这里能接触到更丰富的人群,有利于做产品的测试;为什么不做酒吧或者小酒馆而是零售商店?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主理人的依赖,而且可以实现更高的毛利率,用威士忌做流量入口,用线下门店来做品牌影响,用堂食和新酒饮消费实现转化,做成“卖威士忌的星巴克”,这个事情就成了。他们正式开业也就是在今年的一月份,如今不到三个月,还是在疫情反复的情况,就已经实现了月均20万元的流水,预计单店流水峰值可以达到40万元,按照目前这个店单店大概80万元的投资成本,最快半年,最长8个月就可以实现成本回收!

 

从传统的酒业走出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从唯我独尊的“唯产品论”走出来,走向谦虚向市场学习的“以人为本”,面对客户要放弃从前的从我出发的第三人称视角,转向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第一人称视角,不要“我以为客户是什么”而是“客户真正喜欢什么”,以真实的消费数据来指导经营的调整。他相信“产品上的优势也许会被模仿而缩小,只有抓住了人,成为人们心中的目的地,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听完他的分享,让我对线下商业有了新的认知,不是说因为有了更方便的电商线下商业就没有意义了,线下商业不能只是个卖东西的地方,却又必须是个能卖出东西的地方,一切的场景营造、货品选择、私域运营都应该是围绕零售的逻辑,这样才能实现商业的本质,成就真正的商业价值。今天正好跟一家头部商业地产企业的高管交流,他就跟我举西西弗书店的例子,为何全中国的书店只有西西弗是赚钱的?就是因为他们是真卖书的,人们知道在那里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去那里就是为了看书和买书的,真正的客户去了就不会空手而回!而为什么那些网红书店就活不下去?就是因为人们去那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拍照打卡,拍完照也就完成目的了,哪里还会再消费?

 

所以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基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提供人们真实需要的商品,人们真正会为此买单的服务。我们怎么看待“人”的意义就会决定我们的行为,人是人口?是数据?是麻烦?是不确定性?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为什么要去服务他人?为什么要去满足他人的需求?想明白了,才不会把“以人为本”当作纯粹的口号、噱头和混淆视听的符号,才能做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长期生意,不会因为天灾人祸而乱了方寸。

 

你看今天的吴海不是活的好好的吗?今天的刘大树不是活的好好的吗?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一切的磨难都是为了更好的锤炼。就让悲观者们永远正确下去吧,生活总要继续,乐观者必须负重前行,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