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祭英烈,念念不忘君

河南日报 2024-04-05


英烈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勇前行今日本报推出“擦亮丰碑致敬忠魂——讲述身边的英烈故事”主题报道采访英烈后人、红色宣讲人、烈士守陵人等听他们讲述红色故事用英烈的事迹影响和感染更多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姥爷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


4月3日,清明将至,杞县水东烈士陵园里人流如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自发来到这里缅怀英烈。
陵园内水东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纪念碑附近有一座五角飞檐凉亭,亭内有一块石碑,亭楣上书“克威亭”。
“水东是一片红色热土,至今流传着唐克威烈士浴血铁底河的英勇事迹。”水东烈士陵园副主任范东明讲述了那段烽火岁月。
唐克威原名徐德乾,1913年出生于湖北枣阳,青少年时代就投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42年起,他先后担任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第三、一、五、八地委副书记、书记、军分区政委等职。1943年年初,唐克威任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当年2月,唐克威率部遭遇日伪军扫荡,部队撤至太康县铁底河时,跃马过河中不幸坠河,他一边射击,一边销毁文件,战斗至最后时刻,宁死不屈举枪自尽,年仅30岁。
唐克威牺牲后,葬于铁马河畔。当地群众自发为他看坟、扫墓,每逢年节,村民郑广安就会带领子孙祭拜唐克威烈士。1987年,唐克威烈士忠骨迁入重建的水东烈士陵园。
“迁葬时,我和父母一起去了河南,当地老百姓一开始不同意,舍不得守护他们的英灵迁走。”4月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身在广西桂林的唐克威烈士外孙王鹏,他动情地说,“我姥爷牺牲在河南,他至今仍受到河南人民的崇敬和怀念,我很感动,他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
唐克威牺牲时,女儿还不到3岁,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她一直很遗憾父亲没留下一张照片。
“母亲2021年去世,受姥爷精神影响,母亲一生很要强,她还经常用姥爷的故事教育我们,不能愧对烈士后人这一身份。”王鹏说。
唐克威烈士已经牺牲80多年了,又是一年清明至,王鹏表示,他很想对姥爷说:“您是家族的楷模,也是国家的英雄。请您放心、安心,国家很好,我们生活得也很好。”
4月2日,郑州市公安局特殊警务支队民警前往郑州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缅怀,祭奠英烈”活动。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传承是最好的告慰


清明时节的大别山,春光明媚,草木葱茏。3月30日,来自北京等地的红色文化研究者一行专程来到位于四望山脚下的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白庙村,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无名烈士。

当地党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在掩护四望山中原局领导机关转移过程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4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将这些烈士集中埋葬于此,由于地点偏僻、交通不便,除了当地村民外,很少有人专程来祭奠这些无名烈士。
2022年,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成员、信阳豫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途经四望山,偶然听当地村民讲起烈士的事迹,身为军人后代的他立即前去烈士墓拜谒。杨洪说:“这些烈士为了革命事业长眠他乡,当时,我对着烈士墓深深鞠躬,下决心每年清明时节都要来扫墓。”
每到清明前夕,杨洪都会和老党员李建设等人共同前往四望山祭扫。
今年,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这支祭扫队伍更加壮大。他们在烈士墓前打扫树枝杂草、敬献花环、肃立鞠躬,深切缅怀烈士。“这些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李建设说。
年近古稀的李建设长期关注红色文化研究,从小听着老区革命故事长大的他,曾自发于2011年和2018年两次重走长征路。每到一地,他都会专程看望老红军和红军后代,并到烈士墓祭扫。李建设还经常受邀到企事业单位、学校上红色党课。
“传承是最好的告慰。我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希望发挥自己的余热,讲好革命故事,让更多人传承弘扬英烈精神,凝聚砥砺奋进的力量。”李建设说。

青山不移,老兵为英烈寻亲


老兵马步青在夏邑县革命烈士陵园为同学们讲述72烈士保卫白庙村的故事。资料图片
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化作万千松。4月1日,夏邑县马头镇白庙村附近的夏邑县革命烈士陵园迎来了前来祭拜的马头镇范园小学的“红领巾”们。白庙村村委会主任马步青再次作为义务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述72烈士保卫白庙村的故事。

1940年春天,由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六支队与日寇在白庙村东北地顽强作战,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六支队二连72名战士全部牺牲。战火中,时任白庙村村长的姬恩玉只能带领群众将烈士们草草掩埋。
马步青听着烈士们的故事长大,5年从军生涯更让他对革命先烈充满景仰,为烈士修建陵园成了他心中的牵挂。“每年清明都有一位老太太来村里烧纸,哭得伤心。她的父亲当年战死在白庙,这里是她父亲的埋骨地。那么多英烈,怎么能没有个像样的陵园呢?”
1996年,夏邑县革命烈士陵园建成。马步青化身“守陵人”,义务守护着这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前来参观祭拜的群众讲述烈士事迹。
烈士们有了“家”,可他们的亲人在哪里?此后,马步青又走上了为烈士寻亲的道路。没有线索,就挨家挨户打听,从记忆碎片中抽丝剥茧;老人们行动不便,就推着架子车把他们聚在一起,从含糊不清的言语中拼接历史画面;缺乏经费,就自掏腰包,一个人走访并写下调研日记。
2018年,经过各方努力,刘赖、胡青云、樊心志、谭本照4位烈士的身份确定了。胡青云烈士的儿子哭着说:“找到了父亲殉国的地点,以后就有了祭拜的地方。”
丰碑矗立,英魂长存。如今,65岁的马步青仍未停下为英烈寻亲的脚步,他说,这是他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
清明节前夕,淇县第五中学的学生在创作革命英烈人物剪纸作品(4月2日摄)。黄强 摄

“检察蓝”守护“英烈红”


4月3日,淅淅沥沥的春雨后,桐柏县月河镇袁庄村一片郁郁葱葱。位于这里的南阳第一支红军诞生地纪念馆迎来了一拨拨瞻仰者。
纪念馆依托始建于清代的杨家祠堂而建,馆内陈列着百年前的红色文物、史志文集。“1926年,进步青年周耀杰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南阳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30年,桐柏武装起义爆发,起义队伍转移至月河镇杨家祠堂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一大队,这也是豫西南地区成立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红色讲解员丁吉野介绍。
三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模样。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昔日的杨家祠堂主体已倾倒,唯有门前一棵200多年前种下的栗树,见证着这段光荣历史。
自2019年起,我省军地检察机关先后携手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郑州军事检察院和南阳市检察院、桐柏县检察院在联合行动中了解到这段历史,随即向相关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并多方协调建起一座崭新的展馆。
几天前,郑州军事检察院联合省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公益诉讼“回头看”。月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正介绍:“纪念馆自2021年开始修建运行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已经成为桐柏闪亮的红色名片。”这样的新局面,让来自军地检察机关的检察官们十分欣慰。
在与袁庄村相隔不远的吴湾村,后山有一座新四军养伤洞,洞口附近葬着6位新四军无名烈士。这些烈士墓藏于深山数十年,渐被遗忘。在军地检察机关督促下,烈士的英雄故事为更多人知晓,清明节前,墓前已摆满了鲜花。
军地携手,“检察蓝”成为“英烈红”的坚定守护者。“我们将密切与地方检察机关协作,强化司法保护,让烈士纪念设施时刻保持庄严肃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郑州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魏京哲说。

继承警号067868是最大的激励


张姗姗深情凝望父亲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15年前,他胸佩067868警号战斗在抓捕凶犯最前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3年前,她佩戴上同一警号,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第一线奋战至今。“他”叫张宏涛,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生前系周口市公安局副主任科员;“她”叫张姗姗,是周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一名民警。
4月3日,记者见到了警号067868现在的“主人”张姗姗。她清晰地记得,2021年1月10日,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那一天,她继承了父亲的警号,“那一刻,仿佛看到父亲在对我微笑。”
2009年5月11日,周口发生一起男童被绑架案,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张宏涛作为专案组成员,与战友们奔赴外省抓捕犯罪嫌疑人。成功侦破该案后,专案组在回程时接到省公安厅督办的特大涉外拐卖妇女案,随即退了回家的火车票赶赴云南。顾不上休息,大家又投入新一轮战斗。2009年6月6日凌晨,已经连续工作20多天的张宏涛倒下了,再也没有醒来,此时他手里还握着厚厚的工作笔记。在万里追逃犯罪嫌疑人的路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
那时张姗姗刚上大一,办案途中张宏涛曾在电话里与女儿约定,等他回来一定去学校看她。然而,张姗姗等来的却是父亲长眠他乡的噩耗。
在儿时的张姗姗眼里,爸爸“很不称职”。由于工作忙,帮她辅导功课、伴她成长的责任全落到母亲一人身上,张宏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可就是这个“不靠谱”的人,却是同事口中的“拼命三郎”、战友心中的“放心搭档”、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
进入警营后,张姗姗慢慢理解了父亲。原来,对人民警察来说,舍小家、顾大家,“也只道是寻常”。
作为交警,张姗姗的日常工作远不像父亲当年那般可以千里追踪、万里取证,似乎少了一些精彩,而她却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继承067868的警号,对我来说是最大的督促和激励,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都会努力做到最好,努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人。”张姗姗说。

让胡久福烈士英灵早日还家


4月2日,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方城县独树镇的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战斗纪念地,祭奠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
1934年11月26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附近,准备在此穿越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区。孤军远征10天、不足3000人的红二十五军突然遭到国民党步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红二十五军战士英勇战斗,死伤300多人,于27日冲出敌人合围,进入伏牛山东麓。
“红二十五军战士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大多很年轻,牺牲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家人,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独树镇烈士陵园主任宁春剑说。
在红军烈士墓中,有一座安葬的是红二十五军223团的一名连长,名叫胡久福,安徽人,牺牲时年仅24岁。
1934年11月27日,红二十五军在方城县五里坡、高老山一带高地将敌人击退后,当晚沿方城、叶县边界的浅山区秘密西进,宿营在徐沟村。由于在战斗中腿部和臀部三处受伤不能行走,胡久福被安排在老乡家中养伤。
独树镇烈士陵园副主任万通讲道:“老乡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白面做了一碗面疙瘩,劝胡连长喝下,胡连长掏出一块银元塞给老乡答谢。老乡说什么也不要,又塞给了胡连长,然后就去二十多里外的药铺给胡连长弄治伤药。”
谁料,老乡走后,胡久福就被地方保甲人员搜出,交给国民党军。面对敌兵,胡久福毫不畏惧,对着围观的群众和国民党军慷慨陈词。敌军官恼羞成怒,将他残忍杀害。
国民党军走后,当地村民将烈士掩埋在其牺牲的坡头处。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村民重新安葬了胡久福烈士,也试图寻找他的亲人,但因信息不详,至今未果。
“附近的村民时不时地会来看看胡连长,大家都是他的亲人。但我们更希望能尽快找到烈士的家人,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万通说着,眼里泛起泪光。
山河已无恙。不论等待多久,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将继续共同努力,帮助这些埋骨他乡的英魂,找到回家的路。

家都在看



有民宅倒塌、停课停运!台湾花莲县连发多次地震→知名快递倒卖快递?关停!约谈河南45所高校“上新”122个本科专业我们为什么偏爱牡丹“鲁豫有约”再度“续约”!
海报制作:张燕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朱殿勇 王绿扬 周青莎 周晓荷 王斌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实习生 田春雨 通讯员 冯源 郁发顺
监审:董娉责编:张远 惠晓晗
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