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

近日,一则#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起因是,山西一名老师在媒体平台发布视频“吐槽”:

 

一个学校有7成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

 

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操场上的学生也寥寥无几,校园里空空荡荡。

 

有学生说:“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这番“吐槽”一出,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

 

他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了自己孩子的类似经历,呼吁老师和学校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也有网友表示能理解:“老师和学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学校为什么这么做?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被发现。

 

早在2021年,媒体人白岩松就在平台上痛批“课间十分钟”现象:

 

很多学校,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除了喝水上厕所,不许孩子们下楼,因为要从安全等很多方面考虑。

 

这个话题阅读量在24小时内就高达3千多万,击中了无数人的心。

 


孩子们一般早上7点就起床上学,下午5点放学,还有课后延时服务,晚上回家后,还要做作业。基本上一天24小时,除了回家吃晚饭睡觉,其余时光全都待在学校埋头上课搞学习。成年人尚且会在工作的8小时之余,偷偷找点时间给自己摸鱼,放松,何况孩子呢?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差不多承担着孩子一天之中的运动量,运动不仅能带来下课后的松弛感、有利于身体健康,更加能保护孩子们的视力。君不见,校园里的“小眼镜”可是越来越多了。

 

学校为什么要将本属于孩子休息、玩耍的课间十分钟,变成了安安静静的十分钟呢?

 

不少网友替老师和学校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看得出来,学校和老师也很无奈,出于对学生安全隐患的考虑,学生在学校一旦发生磕碰,往往会引发家长的责难、投诉甚至无休止的上访,学校和老师不堪其扰,也生怕出现安全事故。

 

不过,对此,也有部分网友发出了更加理智的声音,认为安全隐患不该是我们“剥夺”孩子课间十分钟的原因,真正从家长、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的角色分工角度,厘清权责,有效协同,主动担当,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正解。

 


“圈养”孩子是否能解决“安全隐患”?

事实上,“圈养”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既非“治本”之法,也非长久之计。

 

有观点认为,限制学生行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校园伤害案件出现概率,因此,加大监管力度,成为降低校方责任的方法之一。对此,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辉表示,在校园伤害案中,校方承担法律责任与放开孩子自由活动不存在必然联系。

 

按照《民法典》第1199条、120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在校受到人身伤害,学校证明自身无过错则可免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18不满18周岁),在校受到人身伤害,学校有过错才担责,无过错无责任。

 

王辉介绍,在法理上,是否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才是判断学校要不要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并不是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伤害,学校就一定得承担相关责任。

 

但在实际纠纷中,学校在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困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有悖于基本教育规律和常识的,如何形成,就如何化解。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来寻求解决。

 

第一,教育部门需要有所担当,对个别家长的无理投诉、神经质般投诉,坚决说不;

第二,法院不要判糊涂官司。孩子在学校受伤,该谁负责谁负责,该保险处理保险处理,不要让学校与老师成为无限责任公司。

第三,家长要多点包容,少点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孩子在学校磕磕绊绊是正常的,也是正常的成长经历,一个家长的过度投诉和缠访,往往带来“寒蝉效应”,让学校不得不采用“过度防御”的姿态,防备任何可能的伤害,最后祸及所有孩子。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紧张的脑力劳动后的短暂休憩,是孩子调整、休息、互动的宝贵时间,不但能够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身心得到舒缓和放松,借由这十分钟的自由活动,孩子们放下课本,聊天交流,自由探索,也是增进友谊,发展社交能力,激发创造力的宝贵时光。

 

实际上,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自由玩耍,说说笑笑,跑跑跳跳才是课间10分钟本来的样子,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磕碰,以“保护孩子安全”的名义把孩子“圈养”起来,让本该充满朝气的童年,变得死气沉沉,无疑是因噎废食,这样的教育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心。

 

希望学校、家庭及相关各方都能从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增进信任,厘清权责,加强协同,拿出具体的机制和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活动和自由,还孩子一个欢声笑语的童年。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

热点视频推荐




中国教育在线

百家号

中国教育在线

学习强国

中国教育在线

央视频号


中国教育在线

企鹅号

中国教育在线

微博

中国教育在线

微信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

头条号

中国教育在线

抖音

中国教育在线

快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