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名作 | 潘家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能力提升

点击上面蓝字订阅关注




气候变化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个科学问题。以各种自然气象灾害为表征的气候异常影响人类正常社会经济活动自古有之,虽然具有 “黑天鹅” 属性,但灾害防范与应对似乎也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但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引致全球长期增温态势的气候变化新认知,显然超出了 “自然” 范畴。这一意义上的气候变化,经过国际学术界近半个世纪的观测研究辨析,有别于自然异变,主要归咎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持续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致使自然界的碳减汇增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幅快速攀升、全球地表增 温、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增加强度增大、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因之于人类活动,防范、中止, 抑或逆转气候变化,就需要人类改变行为,采取行动。而人类活动的指向性十分明确: 趋利避害。不论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编制,还是国民经济财富核算,目标函数都是当期收益的最大化,例如企业利润增加多少,经济增长率有多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在给定的技术及经济条件下,会负向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品质,企业减少盈利,经济增长降速,以货币收入计算的国民福祉不增反降。而减排的收益是未来气候风险的减少和弱化。也就是说,减排成本是当期的、确定的、具有明确行动主体的;减排的收益是未来的、不确定的、全球或全人类的。这样,工业革命后发端于功利主义伦理原则而发展、演进的常规或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气候变化 “病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出一个处方,触发更多毛病。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欧美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试图将 “当期的、确定的、具有明确主体的” 成本和 “未来的、不确定的、全球的” 收益综合一体分析,从而一门新兴的学科,即气 候变化经济学也就萌生了。


由此可见,气候变化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与收益在主体与时间上的错位问题是一个悖论,在工业文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下,求解显然是困难的。从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以来,只是部分的、有限的进展;正解在现行经济学学科体系下,可能不存在。不仅如此,温室气体排放与发展权益关联。工业革命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收入水平高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内部富人与穷人之间,当前谁该减、减多少,成为了一个规范经济学的国际和人际公平问题。更有甚者,气候已经而且正在变化,那些历史排放多、当前排放高的发达国家由于资金充裕、技术能力强,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那些历史排放少、当前排放低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损失多、损害大。这又成为一个伦理层面的气候公正问题。不论是减排,还是减少损失损害,均需要资金与技术。钱从哪儿来? 如果筹到钱,又该如何用? 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国际贸易是双赢选择,但是如果产品和服务中所含的碳纳入成本核算,不仅比较优势发生改变,而且也出现隐含于产品的碳排放,呈现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错位。经济学理论表明市场是最有效的。如果有限的碳排放配额能够通过市场配置,碳效率是最高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方位的行动。如果一个社区、一座城市能够实现低碳或近零碳,其集合体国家,也就可能走向近零碳。然而,温室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不仅仅是化石能源燃烧。碳市场建立、零碳社会建设,碳的核算方法必须科学准确。气候安全是人类的共同挑战,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全球气候治理就是一个艰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


令人欣喜的是,2020 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庄重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又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履行承诺。在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的2020年岁末的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 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进一步提振雄心,在 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再次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的担当和奉献放大和激发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明确表示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提出净零排放的目标;美国也在正式退出 «巴黎协定» 后于2021年2月19日重新加入。保障气候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步入新的境界。


人类活动引致的气候变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工业化进程而加剧;基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经济学原理,可以在局部或单个问题上提供解决方案,但在根本上是不可能彻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这就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发展范式下,开拓创新,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气候变化经济学。



(摘自《气候变化经济学教材》总序

作者:潘家华)





《气候变化经济学教材》

总主编:潘家华

定价:818.00元


      2020年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话语权,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登峰计划-优势学科“气候变化经济学”建设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组织,邀请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作者共同参与编写国内首套《气候变化经济学》系列教材。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气候变化经济学导论》《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学》《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全球气候治理》《碳核算方法学》《气候金融》《贸易与气候变化》《碳市场经济学》《低碳城市的理论、方法与实践》9本252万字的成果,供气候变化经济学教学、研究和培训选用。





作者简介JIAN JIE


潘家华,经济学博士(剑桥,199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博导。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UN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 2023)独立专家组成员(15人,UN秘书长任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减缓卷,2021)主笔。曾任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UNDP高级项目官员、IPCC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能源与气候政策、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发表论文(中英文)三百五十余篇(章),出版学术(中英文)专著二十余部,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华宝钢环境奖等重要学术奖二十多项。



潘家华著作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潘家华 等著

43.00元

ISBN:978-7-5203-4029-8



内容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探索实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国情,但没有摆脱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迫切需要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和发展范式的总体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制度保护绿水青山。本书辩证归纳了新时期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色和历史地位。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潘家华 著

定价:49.00元

书号:978-7-5161-5980-4


内容简介:本书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天花板”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的矛盾与和谐的必然性。本书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的积极贡献。



气候变化经济学:全二卷


潘家华 著

ISBN:9787520324526

定价:298.00元


内容简介:《气候变化经济学(全二卷 套装上下卷)》所梳理和汇集的是作者20余年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学术回顾和阶段性总结,也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表述的讨论、参考素材。



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


潘家华 等译

ISBN:978-7-5161-9751-6

定价:98.00元


内容简介:全球所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此份报告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能够为正在举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级别政治论坛的讨论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各国做出明智决策,改善人民生活。针对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报告提供了科学调查结果,涵盖海洋问题、自然灾害、工业化、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以及在非洲使用“大数据”等方面。报告采取“文献评估”的模式,围绕具有政策相关性的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汇总评估。联合国系统、科学界、各级政府及其政策顾问和相关联合国专家小组的代表为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建议。其中,中国学者为本期报告提供了41篇高质量的科学简报,占全部提交的科学简报的四分之一。


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及管理对策研究


潘家华 郑艳 田展 等著

ISBN:978-7-5203-1619-4

定价:89.00元


内容简介:以我国长三角城市密集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上海市开展了深入扎实的社会调查和案例研究,针对沿海发达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提出了“发展型适应与增量型适应模式”“参与式适应规划”“低碳韧性城市”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理念和方法,介绍了国际社会建设韧性城市的案例和经验,总结了我国发达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政策和机制创新。本书从气候风险评估、部口协调机制、综合风险管理、适应试点示范、气候脆弱群体、社区防灾减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适应规划、建设韧性城市的政策建议。本书可为我国目前开展的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理论、方法和案例借鉴。



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2014


潘家华 王汉青 梁本凡 周跃云 主编    

ISBN:978-7-5161-5339-0

定价:398.00元


内容简介:本书就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理论、专题等内容,本书特色在于进行了专门的数据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相关数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


潘家华 王汉青 梁本凡 周跃云 主编        

ISBN:9787516121184

定价:398.00元


内容简介:本报告界定了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外延,研究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情势,指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提出了指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十二五”工作要点。报告还探讨了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汇集整理了中国110个大与特大城市的能源消费与叹排放数据,考察分析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尝试构建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110个城市的低碳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排序与解读,相关结论和建议对推进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刚刚开通视频号,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


我们将不定期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