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A展览丨从身体出发:马克·奎恩个展“皮相之下”开展

中央美院艺讯网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08-31


2019年3月8日,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个展“皮相之下”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级展览,聚焦他三十年多年艺术生涯的多个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从“身体”概念出发表达他对于身份认同的探索。为增强观众对展览的身体感受,展厅现场搭建一个面包工作坊,观众也可以在现场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面包手”,而“面包手”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之一。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王春辰担任策展人。




图腾,创作年代:2019,材料:铸铜、面包模具

尺寸:约300 x 160 cm(高 x 宽)

最终,我是完美的,创作年代:2002,材料:由艺术家体内提取的碳元素制成的1.2克拉黄钻

At Last I'm Perfect,Year: 2002,Medium: 1.2 carat yellow diamond made with carbon from the artist’s body

彩色迷宫MQ300(塞利那·德·洛西欧,西班牙)创作年代:2012
材料:布面冷压硅胶和油画
尺寸:300 x 179 cm (高 x 宽)


马克·奎恩的艺术出场应回溯到三十年前那场引发震惊和争议的YBA(Young British Artists,英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简称)后前卫艺术运动。当年,这个艺术团体的展览“感性”在伦敦和纽约展出,由于他们的许多作品令人恐怖或者强烈的反叛精神,每次都备受争议,马克·奎恩就是在这次展览推出了他的雕塑作品《自雕像》(self),也就是每次谈论他艺术无法绕开的“血头”。这件代表作品由于海关检疫的原因没法进入此次展览的作品序列,但不妨碍它成为理解马克·奎恩艺术的切口。这是一件以自己血液作为创作材料的雕塑作品,作品完成之后就冷藏保存,头像雕塑是美术史上最为常见的创作主题,马克·奎恩的作品是材料上的绝对创新,而且重新定义了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是艺术家本体,头像含有十品脱血液,这是一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如果将血液视为蕴藏生命的灵魂,那是否意味着艺术家通过作品重生呢?而且艺术家每五年就创作一件自雕像,就如伦勃朗的自画像。


展览现场


马克·奎恩从身体出发对生命进行沉思。身体与心灵以及相关观念的探索是西方哲学的恒久话题,在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之下,受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作为可感世界的身体是处于心灵/意识的对立面的,从柏拉图、基督教义、笛卡尔直到黑格尔皆是如此,思想界也试图将心灵从身体的缺陷中解救出来。直到尼采,身体才进入哲学的主要视野之中,尼采宣称“一切从身体开始”,之后的现象学以及后结构主义都将身体作为一个入口对理性主义发起宣判,也展开关于身体的思考。马克·奎恩毕业于剑桥大学艺术史系,这种学习背景或许有助于他精准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


歧路之园,创作年代:2019,材料:⾯包

尺⼨:每件180 x 150 cm(⾼ x 宽)

玛丽·安托瓦内特,创作年代:1989,材料:铸铜、面包模具
尺寸:124.5 x 40.6 x 30.5 cm(高 x 宽 x 深)

路易⼗六,创作年代:1989,材料:铸铜、⾯包模具

尺⼨:78.8 x 71.1 x 50.8 cm(⾼ x 宽 x 深)


“身体”是充盈在展览空间的一个逻辑概念,关于形象、图像、生物信息、观念等,这也是我们当下建构身份认同的途径。“面包手”是马克·奎恩持续将近三十年的创作,在1991年他就创作了很多个面包手,将自己的手放在面包上重复勾画手掌外型和掌纹,掌纹的独一无二映证着个体身份的独一无二,以此创造一个能够表达个体身体特征的形象。此次展览单体体量最大、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当属《图腾》,这是一个铸铜翻模放大版的面包手,采用3D扫描技术实现,图腾是原始的身份叩问,作品提供了一个原始话题与高科技的互文参照。面包手也构成展览的另一核心作品《歧路之园》,它由艺术家与中央美院的学生合力完成,突出掌纹在作品中的位置,掌纹是人生命运的图示征兆,命运是变化莫测的,同时命运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指纹”绘画的《迷宫》系列也是同样的叙事,寓示着一种身份的不可知性。同样以“面包”为材料创作的作品《玛丽·安托瓦内特》和《路易十六》雕像,这是在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两个法国贵族,他们在民不聊生之际还天真言到“没有面包的话吃蛋糕就好了”,他们被塑以面包形,以此讨论权力和社会的本质问题,这种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颇具福柯色彩,身体在现代社会中是权力的场所,是与知识和权力共生的。


迷宫(MQ300 CR),创作年代:2011,材料:布⾯丙烯和硅,尺⼨:300 x 179 cm (⾼ x 宽)

迷宫(CS300)

迷宫MQ250(考利神殿),创作年代:2012,

材料:布面丙烯和硅,尺寸:250 x 150 cm (高 x 宽)


除“面包”话语,生物信息也是马克·奎恩探索人之存在的重要方式,而这一些作品更体现出他艺术中的科学精神。《克隆DNA自画像》是以DNA完成的画像,而非描绘的DNA,作品是一盘琼脂细菌菌落,饱含一些零散的艺术家的基因组,在科学实验室中,这种方法用于DNA的解读。作为一个“自画像”兼顾抽象和具象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是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一个真实人类的身体实存在,不仅有生物个体,还有精神情感甚至生命轨迹。作为一种人之共同体的身份认同维度,DNA技术瓦解了上帝的、进化的逻辑秩序,在“皮相之下”构建起另一种认同方式。这在基因编辑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炙热的关于人的讨论话题。皮相之下,并无两样。这与艺术家持续已久的另一系列作品《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有着相似的逻辑,艺术家在画布上用照相写实主义将瞳孔放大到极致,直至出现视觉上的抽象效果,这也成为本次展览视觉最为华丽的作品。展览现场另一个不起眼的华丽应该是一颗钻石,这是一颗由艺术家的毛发被碳化、石墨化进而提取碳原子制作而成的黄钻,这是与血头《自雕像》平行的另一自画像,不过却指向了人类个体的最终宿命。“最终,我是完美的”艺术家阐释这是强烈讽刺的论调,“因为只有碳不断变化、转化,生命才能得以产生和延续,所以,这里的完美实际上指向的是死亡”。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KD220)创作年代:2016
材料:布面油画,尺寸:⌀ 219 cm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MQ300)创作年代:2019
材料:布面油画,尺寸:⌀ 约300 cm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VW300L)创作年代:2017
材料:布面油画,尺寸:⌀ 约300 cm

展览现场


从身体出发关于身份认同的探索,社会的、关系中的身体也是一个大能量的场域。展览中的几组雕塑讨论的是不同形式的“身体异变”,整形是个体对身体主权的宣示和再创造,而身体特征则与身份有着显性的线性关系。《切尔西·查姆斯》的原型是一个以经历了无数次整形手术力求获得世界上最大乳房闻名的女子,而这一作品的造型姿态有着古典艺术的影子,也借此探讨美学观念的边界问题。《僵尸男孩》、《治愈之美》探讨的是身体上的纹身或者部落文明与身体仪式有关的龙骨刻痕,这或关于医学治疗或关于全球文明的融合,这些身体外观的变化也改变着一个人的身体,但皮相之下的存在也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以身体为媒介构建起与周遭世界的情感联系,《关于爱的一切》一些雕塑就诠释着爱情中的各种状态,通过不同形式拥抱在一起的爱侣形象讨论爱的定义与外延,皮相只是一种外表,或者遮掩之壳,皮相之下则是存在的本质。


克隆DNA自画像26.01.01(第二视角)
创作年代:2001材料:不锈钢、果冻聚碳酸酯、克隆细菌、克隆人类DNA尺寸:26.2 x 20.5 x 2.7 cm(高 x 宽 x 深)

僵尸男孩(城市),创作年代:2011,材料:混凝土

尺寸:178 x 56 x 35 cm(高 x 宽 x 深)

治愈之美

创作年代:2014,材料:混凝土
尺寸:190 x 50 x 50 cm(高 x 宽 x 深)


正如马克·奎恩《自雕像》呈现出对传统艺术理想化的英雄主义之美的质疑,他的作品流露出对残缺的青睐,《关于爱的一切》中肢体的残破与脆弱是身份关系脆弱的显现,此外,男性角色只通过手臂的拥抱在场,这种残破也是男性身体不在场的表述,这是否对现代情感状态的一种隐喻?《另一个吻》虽有着理想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然描述对象却是一种残疾状态。其中一个是残奥会金牌得彼得·霍尔,另一个则是曾经引发争议的怀孕的残疾艺术家《艾莉森·莱普》,两人在这件作品中合二为一,表达一种敬意。这些身体残缺的概念虽然在艺术中被接纳,但在现实之中并不一定如此,马克·奎恩也质疑了皮相与其之下的相悖。


皮相之下,是一个探究型的命题,探究的并不是某一特定的话题,或某一个体的疑惑,而是关于人或生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存在内涵与外延,而且从多维度的身体出发,这也是最具质感的方式之一。展览持续至5月1日。


另一个吻,创作年代:2006

材料:大理石,尺寸:100 x 64 x 68 cm(高 x 宽 x 深)

关于爱的一切 “呼吸”
创作年代:2016-2017材料:强化玻璃聚酯、树脂聚氨酯、不锈钢片和竿、分轴轴环、软木和远东木合板

尺寸:213 x 64.5 x 67.5 cm(高 x 宽 x 深)

关于爱的一切 “天堂”
创作年代:2016-2017材料:强化玻璃聚酯、树脂聚氨酯、不锈钢片和竿、分轴轴环、软木和远东木合板

尺寸:214 x 66 x 76 cm(高 x 宽 x 深)

关于爱的一切 “生命”

创作年代:2016-2017材料:强化玻璃聚酯、树脂聚氨酯、不锈钢片和竿、分轴轴环、软木和远东木合板尺寸:221 x 64 x 45 cm(高 x 宽 x 深)

纯真科学

创作年代:2004材料:蜡、人造合成物、干葡萄糖浆、分馏椰子油、混合红花油、芥花油、L-精氨酸L-赖氨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酰胺,乳化剂(E472(c)),L-亮氨酸,柠檬酸三钾,磷酸氢钙,L-苯丙氨酸,柠檬酸三钠,L-脯氨酸,L-缬氨酸,甘氨酸,L-异亮氨酸,N-乙酰 L-蛋氨酸,L-可可碱,氯化镁,L-组氨酸,L-丝氨酸,L-丙氨酸,氯化钾,L-色氨酸,胆碱酒石酸氢盐,L-酪氨酸,氯化钠,L-胱氨酸,牛磺酸,抗坏血酸,硫酸亚铁,左旋肉碱,硫酸锌,肌醇,烟酰胺,DL-Alpha生育酚乙酸酯,D-泛酸钙,硫酸铜,硫酸锰,盐酸吡哆醇,核黄素,维生素A醋酸酯,叶酸,碘化钾,亚硒酸钠,钼酸钠,维生素K1,生物素,氯化铬,维生素D3和氰钴胺
尺寸:25 x 68 x 32.5 cm(高 x 宽 x 深)

饥饿等候

创作年代:1989材料:铸铜、面包模具
尺寸:183 x 34 x 53 cm(高 x 宽 x 深)




 文丨张文志 

 现场图丨胡思辰 


(作品图由主办方提供)



 带你看展览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了解作品、了解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带你看展览”。


每个展览十个名额限制,转发+留言,并后台报名,请简单与我们聊聊为何想参与本次观展活动、想通过观展了解什么等。


本期推荐:


马克·奎恩(Marc Quinn)个展“皮相之下”

「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1960 - 」


名额有限,请从速~

具体细则可后台咨询。



开幕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致辞

北京艺术咨询公司的创始人Emily de Wolfe Pettit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东亚区主任马克·沃克

艺术家马克·奎恩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