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央美毕业季丨“洞见新百年”艺术青年第四期:自见传统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08-31

2019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新百年之年,在此次的毕业季作品展中,需要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属于下一个百年希望中的艺术家与作品。2019年6月6日至25日为仍在火热展出的本科生毕业展。艺术的价值是需要被不断挖掘,就如同实现梦想需要不断努力。本次,艺讯网特别推出专题报道,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更多观众极具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


我们通过独特的专题视角“百年洞见”,针对二十五件毕业作品进行了观察,通过多次重构,在毫无头绪、浩瀚如海的作品中寻找一条路径,作为理解的向导。作品分为“肉身观照”、“以物易心”、“物里悟外”、“自见传统”、“未来表达”,五期视角进行逐步推荐。“百年洞见”——期待在央美新百年之际,我们所洞见的艺术与青年,能洞见百年之后的艺术。


“洞见新百年”艺术青年系列

第一期:肉身观照

第二期:以物易心

第三期:物里悟外


 第四期视角:“自见传统” 


传统是创作最为持久的源泉,在现代语境下怎样去触碰传统,是需要破釜沉舟般的胆量。不然当陷入传统之巧计,却无法抵达自我之岸。当面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时,容易牵引出一种早已沉睡的文化认同感,艺术家要在当下语境中唤醒这种认同感,则需熟于传统之技,表现当下之道。毕业展中有关传统题材的作品,都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反观传统与当代的思考。当我们游走于传统物象的作品时,总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吞下,却难以将其消化。本期选择的作品,都运用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将自我的认知印在作品中,待我们鉴赏。

1

孙勇

×


《游园》

孙勇,1988年生,江苏太仓人,2009-2013中央美术学院本科。2016-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师从丘挺教授。

主要参展经历:

2019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作品游园获优秀创作奖、第五届宝甑艺术生活创新奖

2018“写意·苏州”(山水篇)中国画双年展 苏州美术馆

2018作品《寄畅园》被中国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藏并在驻慕尼黑总领事馆展示

2018 绘制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专题纪录片《看见百年》水墨绘画部分

2017 第二届江苏美术奖美术作品展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2017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6搜妙创真-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创作作品展 南京艺术学院

2013年度本科毕业创作《苏州园林系列之二》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游园》

390*200cm 绢本 2019


我出生在江苏太仓,太仓一带的钟灵毓秀造就了我的艺术触觉。江南园林是集传统哲学、绘画、诗词、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明、清时期是江南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江南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吴风录》记载:“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可见当时苏州造园之风之盛。许多文人画家也参与到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中,如石涛、文徵明、米万钟、袁枚等,造园名家有张南阳、计成、张南垣、戈裕良等。绘画理论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的独特的艺术品味与风格。在那有限的空间内,亭台楼榭,路廊岛桥,相连布陈,穿插错落。墙垣门窗聚隐透借,草木花石幽邃露疏,相映成趣,和谐自然,景似画,画入景。经常会在寒暑假去园林中对景写生,以写生的方式描写江南园林的秀润景致,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发掘园林深厚的人文积淀与精神内涵,表达这种特殊空间的复杂微妙的情味,寻找传统山水与现代人心灵感受的契合点。勤于写生,不仅仅是为了搜集积累创作素材,而是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去诉诸自己的心血。写生并不用刻意追求作品最终的呈现结果,因为现场创作的痕迹不可代替。只有通过写生才能正在体会造化自然的生机、生气、韵味。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都是面对生活,取自大自然。  


《游园》局部


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独具特色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借景元素,其多样的形制,优美的构造,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观赏园林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韵味。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漏窗使墙面上产生虚实的变化,也使两侧相邻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富于层次,窗内窗外之景又相互借景。我尝试着将这独特的观赏视角运用在绘画创作中,画面结合绘制出的窗框或者实物的窗,窗本身就是景丰富了画面又增加了空间层次,做到小中见大,透过窗去感受园中的亭台楼阁、山水草木,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


游园之二198*306cm绢本2019

局部


山石是天地之骨,没有山石便难以形成园林。石头在古代有着很丰富的资料记载,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散文,同时也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杜绾的《云林石谱》是我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体现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的一部论石专著。对于赏石的含蓄、细腻、超脱的时代特点体现在“瘦、漏、透、皱”。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太湖产的湖石姿态万千,玲珑剔透,既可单独点景庭院又可叠掇假山。假山的叠掇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源泉和依据,作为艺术品,假山比真山更加精炼、概括,予以情思,其相地布局兼顾“三远”,其造境与传统山水画一脉相传,似真非真,虽假犹真,回味无穷。湖石在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层出叠现的逸闻轶事,蕴藏着拟人、象征等思想内蕴,这些天地精气结成的奇石成为我描绘的对象被画入图中,湖石、假山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将画面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变化丰富的、流动的、纵深的空间形态,可以与其他物象相结合营造出曲径通幽环境氛围,追求自由、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

2

郭鹿鸣

×

《美的回归》

郭鹿鸣

1991年出生于河南焦作

2014年本科毕业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修视觉传达设计,获文学学士学位;

兼修金融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上海 Young & Rubicam、Saatchi & Saatchi 任职

201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实验艺术研究方向,师从吕胜中教授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展览及获奖经历:

机械感官,独角兽空间,北京,2017,群展

现在的未来,杨画廊,北京,2017,群展

2018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创业大赛,三等奖

2018 华夏银行杯·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三等奖

2019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9,群展

《美的回归》

Regression of beauty

指导老师Advisor:吕胜中 Lv shengzhong

尺寸Size:205x150cm;60x60cm

材料materials:传统绣花线、平绒布

Traditional embroidery thread / flannelette

媒介Medium:扎剪绒绣 cutting and embroidered

2019


艺术创作的源泉越是深远,艺术作品的生命越是生动。在郭鹿鸣的扎剪绒绣作品中,你会遇到这份生动。作为一件充满视觉设计的作品,展示着一种被创造的乐趣。


巨幅的作品,在人眼前是就是一幅神秘的地图。充满现代感的色彩把东方吉祥的图案点燃。它是一件赤裸裸的装饰艺术,带有目的性的设计,诱惑的色彩,但凡靠近,你又会被它牢牢的吸引。作品的轮廓给人以明确的形象,巨大的人体周围,被对称规则的图案包围。当进入作品,才会惊讶的发现,各种东方意味的图案相互拼凑、编织,化身为一个包含各种美好寓意的人。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图案被如此高调的尝试于现代艺术的范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式的探索。作品似乎在叙述着一种被发现的故事,一种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历程。图式的形成与呈现,本身就是社会的内在因素的造就。从古代社会形成的固有吉祥寓意图案,到郭鹿鸣作品的创造,图示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从旧有的审美到新的审美创造,是其作品给人启发的问题。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细节展示(左右滑动观看)


郭鹿鸣的作品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就是工艺。在艺术史中,有些艺术家会将传统的工艺手法或者材料,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克林姆特在作品中运用的沥粉、贴金箔等特殊工艺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郭鹿鸣所运用的“扎剪绒绣”工艺是一种用不同颜色的棉线扎制在底布(绒布)上,经过剪绒,使正面刺绣图案凸起于绒布之上,看上去具有浮雕效果,摸上去有“毛绒”质感的刺绣样式,具有布面浮雕的效果。


作者与民间巧手的合影

展览现场


在作品创作之前,郭鹿鸣如同一位学者,对冀南“扎剪绒绣”门帘进行深入的研究,一百多页的研究报告将这个传统工艺的脉络一点点理清。并试图去挖掘这个沉睡的宝藏,他也在此基础上一步步酝酿出自己的创作。其作品不仅在探索一种当代艺术新的表现形式,也在传递着扎剪绒绣作品对当下艺术所具有的创新活力。一件作品的意义除了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享受,其背后可以折射的其它社会意义是其长久的重要理由。《美的回归》这件作品的名称,其实是一种理想的期待,作者透露出一种对艺术救赎般的自我使命。作品的图案是值得分析与叙说的,在扎剪绒绣的工艺下,陈现出独有的特点。在黑底色上,突显出以荧蓝色为主调的颜色,被图案构成的巨大而又健壮的人体轮廓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对称寓意的传统样式与花纹,展示着东方独有的神秘语言,这些图案都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为什么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观看这样的图案会有一种美的回归,更多的原因是这样的图案,会有一种遗传的传统视觉记忆,可以唤醒沉淀过的美,也预示着当我们对自我文化认同回归与自信时,现代手法可以再次创造满含美的韵味。

3

叶江 

×

《4个匹斯》

叶江

1990年生,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纽约Pratt Institute 获纯艺术硕士学位,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主要展览经历:

2019年

“墙势力-第四届墙报艺术家展” 时代美术馆,北京

           “灰寂”Tong Gallery + Projects, 北京

2018年

“匹斯与老虎:叶江个展”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叶江:艺术是个借口”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7年

“Ye Jiang:Gravity重力” Steuben 画廊, 纽约

 “破折号-2017青年艺术100”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6年

“WHAT ABOUT NOW?”  Dekalb 画廊, 纽约

 “The Unoriginal Show”  Pratt 画廊, 纽约

 “Cross- Cultural Dialogue: 中美青年艺术家联展”纽约

 《4个匹斯》 


在我研究生阶段,我有2年美国留学的经历,2年说长不长,但也不短,足以形成一个人的朋友圈,一套价值观。2017年我回到北京继续国内的学业,一晃又一个2年,然后我拿出了这样一件毕业作品。


这几年生活环境上的不断改变,让我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也放弃掉了很多已有的观念,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关键的是对艺术和自己的关系有了改变。以前绘画学习把艺术看得太孤立了,觉得做艺术就像做工作,像解难题,哪里做的不好就专攻哪里。但是在换了不同的语境之后,我发现很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些自己平时甚至不会关注的地方又变得关键起来,我才意识到艺术不应该是孤立的,尤其是当代艺术,更是艺术家、艺术品、社会和观众等等方面的集合体。它更像是一个催化剂,诱发出一场场社会与个人的化学反应。



艺术一方面要打破边界,避免自己沦为纯粹的商品,同时也在树立自己的边界,一个与社会其他价值观所不同的边界。艺术家的劳动必然是不符合市场劳动价值规律的,艺术品也不能像商品一样去计算盈亏,那艺术家是如何坚定地投生于艺术生产,不顾一切地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成本呢?艺术家的工作本身就是难以归类的,可以说和艺术一样拥有着难以定义的属性。


所有这些思考,都影响着我的创作,我会更愿意去怀疑一些固有的事情,而不是去坚信某种艺术的信念。我相信艺术的本质是带来更好地生活。我的生活和我的艺术是相关联的,艺术提供的是更多的可能,生活提供艺术的土壤,二者相辅相承。所以我的作品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个人生活经验和艺术的讨论,如何从个体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获得观众的共鸣;另一个是生活中现成品与艺术品的讨论,这方面更多地是艺术边界的讨论,同时也是探讨生活中艺术的可能。


展览现场


这件作品和我之前做的一件装置作品《匹斯与老虎》有很大的联系,这幅画中描绘的就是装置作品中的那4件衣服。在装置作品中,是4件用油画布特制而成的我自己尺寸的衣服,它们拥有衣服的外形,却因为画布的硬度无法当做衣服来穿。而在这幅绘画中,我用画布原有的质感来描绘衣服,画布是真实的布,画中的衣服同样拥有了衣服平面的形态,却更接近布料的本质,就像是从我生活中来的艺术,我通过艺术的手段,把它又还原回生活中去。这件作品中,布是很重要的元素,它贯穿于生活现成品和艺术品,是我认为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载体,真正改变它的,或者它所承载的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与现成品的区别也就像画布一样,需要的是一个契机,一个新的认识,就可以幻化出全新的可能。

4

李中诚

×

《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

李中诚(信庐)

1997年生于浙江嘉,2015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期间任中国画学院学生会主席、专业班长。在校期间共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教学检查二等奖、下乡教学检查“优秀个人”和一次“李尚大”奖。

《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画面内容以“虎溪三笑”等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一些佛家高僧和儒家高士在林中野游论道的场景,他们之间的对话,散发出思想与真理的光芒,而这一种光芒就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珍贵智慧结晶,画面强调故事性,在画面中以树林和烟云分割空间,用霓虹灯和荷花灯串联画面。画作使用了绢本设色的技法,大体以水色绘制,局部点缀以石色,底稿绘制了大约两个月时间,期间改动较大,删减了很多原本设定的内容,后期正式绘制大约持续了一个半月。


细节


《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的灵感来源于传统绘画,一是传统卷轴画,二是水陆壁画,作品分层式的构图吸收了传统壁画中的构图方法,传统壁画在常常以烟云、树木、楼阁等分割画面,在同一面墙壁中讲述不同的故事,因而有很强的故事性,而卷轴工笔绘画往往画工精细,分染到位,《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结合了传统壁画的构图,吸收了卷轴绘画的技法,同时力求在画面中增加动物强化画面的生动性。在创作的过程中,虚实关系是这副画面中最需要把握的,需要花时间慢慢去调制,使画面主次有序,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显得过于黑了,可见在这方面画得有点过了。


其他作品


希望通过作品传达出,学习的过程中尊重传统,也要敢于创新,在现代社会中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创作这幅作品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与指导,其中霓虹灯和荷花灯的想法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起到丰富画面和丰富主题的作用,工笔作品是反复推敲出来的,这一过程中需要清晰的头脑和明确的方向,也需要花时间花工夫“画进去”,力求画的深入。

5

路畅

×

 《石记》

路畅,2014年从央美附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央美院,2019年毕业于雕塑系。

  参展经历:

2015年中央美院春季下乡写生优秀作品展

2015年中央美院“足迹青春”主题创作展

2016年太原“钢铁之夏”国际青年雕塑主题创作营,作品《蚀》被太原市政府收藏

2017年中央美院雕塑系秋季陶瓷创作展“驯绎致瓷”

2017年中央美院雕塑系“义正言瓷”汇报展

2017年中央美院雕塑系“我的2017”雕塑系年度学生创作展,作品《九泉》获得优秀作品奖

2015——2019学年三等奖学金

2015、2017学年潘绍棠奖学金

2017年周大福奖学金

2019年衣恋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

《石记》


先说说毕业创作吧,选规则大体量方石料,取古人刻碑记事之意,每天从小我出发,做日记刻下,拓印在纸上,第二天打磨掉,保留下打磨掉的石粉。最后,剩余方石与石粉并置,拓纸和工作视频一起呈现,引发对时间,对“过去”的思考。打磨下的石粉是工作量,是时间的固态呈现,让虚化的时间,历史可触摸,一次次刻下的文字被打磨,也是存在和消失的思辨。


首先,我对作品的定位是一件开始和结束模糊的持续性的有过程感的作品,同时,毕业展览上的展现也只是一段工作的呈现,没有标志性的起止感,也没有很强仪式感的结果式呈现,需要用到影像记录,但是每一天做一样的事,相同而有不同,重复而又更新,要有禅修者修行的感觉,甚至是苦行僧,不去想进行了多少天,也不去想什么时候要结束,无限的弱化自我意识。


工作视频播放过程中,观众不管从何时进入,所看到的大致内容都是一样的,但又都是仅代表某一天的,独一无二的。不去想要把石头刻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说结果,只是单纯营造一种无始无终的刻字,打磨的过程,强调过程性,时间感,摆脱“结果衡量标准”对我创作的影响,也改变人们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我的作品。


视频片段


关于“结果衡量标准”的思考贯穿了我大学的几年,并在毕业创作的推进中越来越清晰。由于专业的原因,我发现在艺术学院和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圈子,大家在做作品时习惯于去预先设定一种“效果好的”“讨喜的”作品结果,而人们在欣赏与评判作品时也会以之前预设的“美”“精致”这样的刻板印象来评定喜好和优劣。在我看来,这样预先设定的讨喜结果和思维中的刻板印象即是桎梏我们的“结果衡量标准”。如果遵循它的话,以艺术家自居的我们如何能启动新的对话,给人们制造重新感知世界的机会?如何刺激他们的想象好让他们“活在提问里”?如何能让自己对一个不同于宣传中的世界的想象能力不会日渐式微?又如何能从“结果衡量标准”中把自己解放出来?


展览现场


大学这几年,我想过成为篮球运动员,苦练技术,也梦想过成为fit专业健身运动员,勤奋健身,还对武学国术深深着迷,涉猎过八卦,太极,形意。在最后的一年中,才终于意识到我要为自己做一件作品,没有迁就,没有虚荣,要的只是对自己真诚,真实做自己。


在“学武”期间,我的学长,八卦掌传人崔施雨的一番话对我思路的影响很大,他在教我站桩时对我说:“我站桩时候师傅提到,抱臂要既向上又向下,既向左又向右,既向前又向后,初听很矛盾,这就是国术的哲学智慧,讲究的是搁置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就像高级的哲学思维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道理相通,这番话为我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创作中为什么要预先设定一种“效果好的”“讨喜的”作品结果呢?解决这个结果真的那么重要吗?我的选择便是跳出这物质主义带来的机械式的宿命论,走出平日囿居的狭窄、可预见的范围。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正走在路上。


作品自述及图片均由艺术家提供

撰文丨 林路

编辑丨 张译之




CAFA毕业季观展指南 👇


26分钟前

寻声逐艺,初心远行,艺讯网毕业季专题,看展!走起!转发转发转发~

点击链接阅读:青春话剧——毕业展年年看,今年有何不同?

点击链接阅读:2019本科生毕业展看展地图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转载及合作请后台联系!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