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屋上天,泳池悬浮…现实还有什么不可能?雷安德罗·埃利希职业生涯最大个展来咯!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08-31

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接受艺讯网专访


雷安德罗·埃利希于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工作和生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两地。过去二十年里,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永久收藏。他在亚洲享有极佳的声誉,最近在东京森美术馆(2017年)和上海昊美术馆(2018年)举办的个人展览吸引了数十万的参观者。


雷安称自己是一名工作在真实与感知领域的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并试图通过构建和解构情境来打破现实的行为。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雷安一直坚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强调公众参与并体现其持续性地在地性研究。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展览现场 ©️艺讯网


2019年7月11日至8月25日,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将带着他历时25年创作的20件大型互动装置作品,入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此次展览“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的个展,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为非中国籍艺术家提供全馆作为展览空间。


展览于2019年7月10日下午四点开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家以中国身份与文化元素为灵感,为此次展览特别制作与改进的一系列装置作品亦悉数亮相。以“中国城”为建筑形制灵感的“建筑(Bâtiment)”系列作品被安置于美术馆一层,吸引了大批观众与之互动;取景于央美电梯中的乘客影像被嵌入时开时合的电梯装置,丰富了艺术家通过此系列展示出的社会图景;用以体现艺术家对于想象与知觉的思考的作品“云(Clouds)”亦被转化为十二生肖中的五种动物轮廓;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启发的“迷失花园(Lost Garden)”则是艺术家作品中极富特色的位移现象与中国建筑与园林元素的一次融合……


展览开幕之际,艺讯网特邀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以其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思考为出发点,为我们解读他的创作与观念。


 受访嘉宾:雷安德罗·埃利希

 采访撰文:周纬萌

 采访、展览现场拍摄:胡思辰

展览图片致谢主办方及艺术家


艺讯网:首先,我想从贯穿于您创作中的对于“现实(Reality)”这一概念的兴趣出发。在早些年的采访中,您谈到了在艺术创作中,您希望去挑战“现实”的概念,您认为我们将“现实”当作理所当然,而实际上我们认为的现实只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主观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您能近一步阐一下这一思考吗?您对于我们所在的“现实”进行重新思考的观点起源于何处?


雷安:我在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兴趣点在于去质疑我们对“现实”这个概念的理解的本质。就如你所说,我相信关于“现实”的概念也是我们所构建的(产物)中的一部分。因此,我的思考是重新构建可以使我们与日常生活相连接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现实”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的情景中。这个情景不仅让我们思考看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方式,而且通过联想艺术作品所在的这个空间,以唤醒我们在这个场景中的日常生活经验。


Staircase

Leandro Erlich, Staircase (2005), HOW Art Museum, 2018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

©David Ye

雷安德罗·埃利希,《楼梯》(2005),中国上海昊美术馆展出现场(2018)

综合材料

尺寸不一

©叶大伟

艺讯网:我注意到,“互动性”与“参与性”是您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您的很多作品中,您似乎都在邀请观众参与到某种事物中去,去进入您所创造的世界。那么,在您的创作过程中,观众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在您的创作过程中,观众被放置在何处?您是否认为观众是完成您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


雷安:是的,当然。我在每一个特定项目开始构思之初,就会将观众纳入考虑中来。我会考虑在作品中,观众将被置于何地?观众在这件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在我看来,“互动”与“参与”,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行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超市中与行人与商品互动,我们在地铁中与其他乘客也在产生互动关系。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由不同的动态经验所构成。因此,我想象我的作品中是可以使得观众成为“经验”的其中一部分,这种“经验”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同,但却与之密不可分。


Lost Garden

Leandro Erlich, Lost Garden (2009), Mori Art Museum, Tokyo, Japan, 2017.

Photo: Hasegawa Kenta, courtesy: Mori Art Museum

雷安德罗·埃利希,《迷失花园》(2009),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展出现场(2017)

图片拍摄: Hasegawa Kenta,图片版权:森美术馆

Lost Garden 1

Leandro Erlich, Lost Garden (2009), MOLAA Long Beach, California, US, 2017.

Metal structure, bricks, windows, mirrors, fluorescent lights and artificial plants

Variable dimensions

© Jon Endow, courtesy Leandro Erlich Studio

雷安德罗·埃利希,《迷失花园》(2009),美国加州长滩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展出现场(2010)

金属框架,砖,窗户,镜子,日光灯和人造植物

尺寸不一

© Jon Endow,图片版权:雷安德罗·埃利希工作室

Lost Garden 2

Leandro Erlich, Lost Garden (2009), NoguerasBlanchard Galería, Madrid, Spain, 2013

Metal structure, bricks, windows, mirrors, fluorescent lights and artificial plants

Variable dimensions

© courtesy of NoguerasBlanchard Galería

雷安德罗·埃利希,《迷失花园》(2009),西班牙马德里诺格拉斯布兰查德画廊展出现场(2013)

金属框架,砖,窗户,镜子,日光灯和人造植物

尺寸不一

图片版权:诺格拉斯布兰查德画廊


艺讯网:您会在意观众对您作品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吗?您曾有过因为具体的反馈或意见而修改过您作品的经历吗?


雷安:我或许有,但实际上我并不是很能意识到特定的一两条评价带给我作品的影响。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是,我的作品很多时候都像一个隐藏于作品发生空间的故事,因此,观众经常会不自知地去参与到作品中来去探索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如果观众对于这个角色并不感兴趣,那么对我来说,我就必须得去分析为什么(我所设想的故事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参与)。


艺讯网:所以说您是期望通过您的作品,观众可以在此之上构建出他们自己的故事与经验?


雷安:是的,我是这么期待的。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展览现场 ©️艺讯网


艺讯网:今年是您的作品“游泳池 (The Swimming Pool) ”诞生的第二十年。很多中国的观众知道您可能也是因为您“游泳池”这一件作品,我相信他们也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件作品的故事。这件作品的起因或者说灵感是什么呢?在经过二十年来在不同地方的多次展出,这件作品是如何被发展完善的?


雷安:我初次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是在1999年,那时我获得并参与了一个为艺术家而设的奖学金项目。这件作品的灵感就诞生于我在休斯顿参与这个驻地项目期间。因此,最初这件作品创作于这个项目的框架之内,随后逐渐成型。在2001年的时候,我代表阿根廷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示了这件作品,但当时是作为一个临时装置被搭建起来。随后,这件作品被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收藏并成为永久装置。当然,这件作品随着每一次展览,从技术搭建与实现上都日趋完善,但是其核心内涵与公众参与的主旨在20年来都保持不变。


Swimming Pool

Leandro Erlich, Swimming Pool (2004),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2014

Metal structure, wood, tempered glass, water, and ladder

300 x 600 x 350 cm

©Keizo Kioku, courtesy: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雷安德罗•埃利希,《游泳池》(2004),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展出现场(2014)

铁制钢架,木,钢化玻璃,泳池扶梯

©Keizo Kioku,图片版权:金泽21世纪美术馆


艺讯网:我留意到您的很多作品中,都似乎为观展构建了两个或多个视角,例如游泳池这件作品,在装置外面的观众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实际大小的游泳池,但进入装置的观众却可以透过“池水”观察外面的观众和世界,并与从水面折射下来的光线互动。您对于一件作品中不同视角,或者说不同场景的考量是怎样的呢?



雷安:这种观众被赋予多个观看视角的情况其实发生于我的很多作品中。以“游泳池”这件作品为例,这件作品本身成为了一个供观众去互动的容器——不仅仅是与作品本身互动,而且更有趣的是观众间彼此的互动。当观众在观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也在观看其他观众,而他们自己亦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被其他人观看。所以在这件作品展出时,我们会看到在作品中,观众彼此之间相互打招呼,或是在装置中的观众透过水面与外面的观众挥手致意。在我看来,这是我作品中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这个时刻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互联性被构建起来。


Classroom

Leandro Erlich, Classroom (2017),Mori Art Museum, Tokyo, Japan, 2017.
Wood, windows, desk, chairs, door, glass, lights
Dimensions variable

Photo: Hasegawa Kenta, courtesy : Mori Art Museum

雷安德罗·埃利希,《教室》(2017),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展出现场(2017)

木,窗户,桌椅,门,玻璃,灯

尺寸不一

图片拍摄:Hasegawa Kenta;图片版权:森美术馆


艺讯网:我想在我们刚刚探讨的问题中,都潜藏着一个话题,那就是“在地性”(Site-specific)。您创造了很多“在地性创作”的作品,比如“教室”这件作品就是您特地为日本森美术馆的展览创作,其意在反映日本的人口减少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为了此次在北京的展览,您又特意制作了新版本的“建筑(Building,aka.Bâtiment)”这一作品,据说是以唐人街的传统商铺标识与防火墙外部为灵感的。能具体聊聊这件作品吗?


雷安:当然。对于“建筑”这个项目来说,我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中搭建了这个装置。我一直对每一个地方的当地建筑特性十分感兴趣。当我来到北京之后,我发现我面对的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建筑形制。一方面,北京的很多建筑是非常当代的、大都市的;但另一方面,它又保留着很多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建筑。什么是中国身份?从这一问题出发,在思考地域特性之上的有趣性时,我回想到了我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实际上是通过“中国城(唐人街)”。


我同时了解到,当中国人偶然出国旅游时,他们实际上也对西方国家的“中国城”十分好奇,一方面这是他们在异国他乡所熟悉的地方,但一方面这又和实际的“中国”非常不同。这一刻,似乎不关乎你在哪里或是你是谁。在如今这个跨文化的大环境中,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西方人,来到北京,来到这个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我想要创造一些能够反映中西两种文化邂逅于此的作品。我想创造一些超越旅行者脑海中的(对于一种文化身份认识的)原型的作品。我认为北京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国身份,这是一座能与中国历史与传统相连结的城市。当将一种被转化的身份特性带回到这种身份的原初地,我很期待看到这种转化带来的化学反应。


Bâtiment

Leandro Erlich, Bâtiment (2004), Nuit Blanche, Paris, France, 2004.
Digital print on linoleum, lights, iron, wood, and mirror
6 x 8 x 12 m

© Leandro Erlich Studio

雷安德罗·埃利希,《建筑》(2004年),法国巴黎“白昼之夜”艺术节展出现场(2004)

写真布喷绘,灯,铁,木和镜子

6 x 8 x 12 m

©雷安德罗·埃利希工作室

Bâtiment 02

Leandro Erlich, Bâtiment (2004), Le 104, Paris, France, 2011.
Print, lights, iron, wood, mirror
6 x 8 x 12 m

© Leandro Erlich Studio

雷安德罗·埃利希,《建筑》(2004年),法国巴黎104艺术中心展出现场(2011)

喷绘,灯,铁,木和镜子

6 x 8 x 12 m

©雷安德罗·埃利希工作室

新作建筑表面图


艺讯网:回到您自身,您出生于阿根廷,随后去到了美国,在休斯顿的Glassell School of Art参加了艺术家驻留项目。您在不同的城市创造了无数的公共艺术以及特定地点创作的作品;最近几年来,您开始在东京,上海等东亚国家中的城市举办展览,现在您又来到了北京。您以一个阿根廷艺术家的身份开始了艺术创作之路,经历过这些年不同城市不同文化的艺术创作,您如何定义自身?您认为在不同国家所接触到的不同社会情况与文化背景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助力?


雷安:总的来说,我很高兴地表示这些年来我的很多作品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都是可以接受、可以被理解的。当然,对我作品中的很多更深层次甚至是哲学上的解读同样十分有趣。因此当世界各地的观众与我的作品相遇并互动时,总体来说他们的反馈都是十分积极的。关于“感知”这个概念——我认为在我的作品中很重要,感知经验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人类共同经验,非关乎文化差异。当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信仰与历史,但是作为人类,我们的感官知觉与生活经验并没有什么不同。


艺术家雷安德罗·艾利希先生导览

Clouds

Leandro Erlich, Clouds (2017), Mori Art Museum, Tokyo, Japan, 2017.

Extra clear glass, ceramic digital printed, wooden wenge vitrine, LED lights

199,5 x 160 x 81 cm

Photo: Hasegawa Kenta, courtesy: Mori Art Museum


雷安德罗•埃利希,《云》(2017),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展出现场(2017)

超透玻璃,单色数码喷绘,鸡翅木展柜,LED灯

199,5 x 160 x 81 cm

图片拍摄: Hasegawa Kenta, 图片版权:森美术馆


艺讯网: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回到此次展览本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本质是一所艺术类高校美术馆,在这样性质的美术馆中举办个展,对您的艺术创作或经验中有什么影响?您对此次展览由什么期待吗?


雷安:对于我个人来说,每举办一次展览,我期望可以构建一场新的对话。当然我希望有很多的观众能够来到展览现场观看并参与我的作品。在我看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开始这场展览的绝佳场所。首先,央美美术馆位于一所汇集了对艺术领域十分了解或正在尝试了解的学生的艺术类高校中,但同时,对于大多数不熟悉艺术领域的普通观众来说,它并不那么令人耳熟能详。这是非常明确的。我认为这个展览或许可以给央美美术馆带来新的观众群体,同时,这也是我对于观众的一个梦想——我期待可以看到这两类观众在这个场域内融合。那些身处艺术世界中的,那些对当代艺术理论侃侃而谈的观众,与或许是开餐馆,或许是从事别的行业的观众,能够在我的作品中相遇。这种基于我作品的相会与际遇,对于我来说将会是一种莫大的成就与荣幸。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这是央美美术馆第一次开放全馆给一位艺术家做展览,这是我的荣幸。


Changing Rooms

Leandro Erlich, Changing Rooms (2008), Mori Art Museum, Tokyo, Japan, 2017.

Paneling, frames, mirrors, stools, curtains, and lights

Dimensions variable

Photo: Hasegawa Kenta, courtesy: Mori Art Museum


雷安德罗•埃利希,《试衣间》(2008),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展出现场(2017)

嵌板,镜框,镜子,凳子,帘子和灯

尺寸不已

图片拍摄:Hasegawa Kenta;图片提供:森美术馆

Hairsalon

Leandro Erlich, Hairsalon(2017/2019),Mori Art Museum, Tokyo, Japan, 2017.
Wood, mirror, chairs, hairdressing accessories, aluminium strips, lights
Dimensions variable

Photo: Hasegawa Kenta, courtesy : Mori Art Museum


莱安德罗·埃利希,《美发沙龙》(2017/2019),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展出现场(2017)

木,镜子,椅子,美发工具,铝制条,灯

尺寸不一

图片拍摄:Hasegawa Kenta;图片提供:森美术馆


新闻现场


开幕式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主持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先生致辞

 阿根廷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豪尔赫·萨托尔先生致辞

 阿根廷国家美术馆馆长 安德烈斯·杜普拉特先生致辞

著名策展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发起人 北川富朗先生致辞

 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沛然先生致辞

常青画廊市场公关总监彭咏仪女士致辞

艺术家雷安德罗·艾利希先生致辞

嘉宾合影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本次我们推出 带你看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特别活动,限时发团,人数有限,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一起穿越吧!


转载及合作请后台联系!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

Leandro Erlich: The Confines of the Great Void


开幕时间:2019年7月10日16:00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1日-8月25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常青画廊


总 顾 问:范迪安

艺术总监:苏新平

策 展 人:安德烈斯•杜普拉特、张子康

学术顾问:王春辰

执行策展人:高高、易玥

策展助理:李志远


Opening: 16:00 July 10, 2019

Duration: July 11 – August 25, 2019

Venue: CAFA Art Museum


Organizer: CAFA Art Museum

Supports: Tianyu Culture Group Co., Ltd.

                Galleria Continua

General Adviser: Fan Di’an

Art Director: Su Xinping

Curator: Andrés Duprat, Zhang Zikang

Academic Adviser: Wang Chunchen

Executive curator: Gao Gao, Yi Yue

Curatorial Assistant: Li Zhiyuan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