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1医院疑难病例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2017-03-16 杨丽娟 idiabetes

杨丽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病例1:发现血压升高、左肾上腺区占位1周一例

【一般信息】

  女性,28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左肾上腺区占位1周”入院。


【病史】

  患者1周前因“腹胀”至当地医院就诊,测得血压220/130 mm Hg,伴有头痛、头胀,无心悸、大汗。行腹部CT示左肾上腺区占位(患者自述,未见CT片),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血压下降,症状好转,未再应用降压药物。3天前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24/80 mm Hg,行腹部彩超示左侧肾上腺区囊实性包块,大小约7.2 cm×5.2 cm×6.6 cm。患者自发病以来否认心悸、多汗、面色苍白,否认胸闷、四肢发凉,否认腹痛。大便干燥。月经正常。父亲有高血压。


【查体】

  身高163 cm,体重58.5 kg,体重指数(BMI)22,血压142/98 mm Hg。无面色苍白,手、足皮温正常。无多血质外貌,无皮肤变薄、瘀斑及紫纹。甲状腺未触及。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


【诊治经过】

  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在120~142/70~98 mm Hg。血常规正常,ACTH-皮质醇节律正常,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正常。2次24小时尿儿茶酚胺平均值:去甲肾上腺素(NE)257 μg/24 h(参考值:22.09~75.36 μg/24 h);肾上腺素(E)431 μg/24 h(参考值:1.52~34.53 μg/24 h);多巴胺(DA)503 μg/24 h(参考值:93.18~470.31 μg/24 h)。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旁腺激素及碱性磷酸酶正常,降钙素(CT)正常。75 g OGTT示糖耐量减低伴高胰岛素血症。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甲状腺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左侧肾上腺区低回声肿块,大小约6.5 cm×6.9 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可见液化区,结合病史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肾上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1):左侧肾上腺去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肿块边缘清晰,最大截面约73 mm×56 mm,正常肾上腺结构消失,平扫实性部分CT值37~43Hu。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77~98 Hu,内见多发血管影。静脉期进一步持续强化,CT值96~122 Hu,内部见斑片及囊性无明显强化液化坏死区。胰腺体尾部、脾动静脉及左肾受压移位。右肾上腺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左侧肾上腺区富血供肿块,考虑良性或低密度恶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可能。


图1.  肾上腺CT平扫及增强扫描


  肾上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2):左侧肾上腺区多血供肿块伴囊变、出血(大小约60 mm×69 mm×64 mm,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病灶边缘光滑,内信号不均匀,见多发更长T1、更长T2和斑点状短T1信号,DWI上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考虑来源左侧肾上腺良性或低密度恶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类型神经源性肿瘤。间碘苄胍扫描示:左侧肾上腺区占位,131IMIBG显像阳性,考虑嗜铬细胞瘤(图3)。垂体核磁、胸部CT未见异常。诊断为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图2.  肾上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图3.  间碘苄胍扫描结果


  术前予口服α-受体阻断剂酚苄明5 mg,2次/日,逐渐增至10 mg,2次/日,共2周。于2015年2月10日于我院泌尿外科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左侧肾上腺占位切除术”,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回报:(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囊性变,肿瘤大小7.5 cm×6 cm×4.5 cm,肿瘤包膜完整,建议临床随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gA(+),Syn(+),Melan-A(-),CK(-),Inhibin(-),术后3天停口服及静脉降压药物后,血压波动在110~120/62~78 mm Hg。


【诊断】

  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随访】

  2015年3月(术后1个月)复查血压125/85 mm Hg,心率80次/分,未出现头痛,否认发作性心悸、大汗、面色苍白,无不适主诉。2015年10月(术后8个月)复查血压120/70 mm Hg,心率85次/分,未出现头痛、头胀,偶有活动后心悸,否认大汗、面色苍白,天气转凉时出现手术切口处针刺样疼痛感,生活、工作无影响,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


病例2:发现肝脏肿物1周一例

【一般信息】

  女性,51岁,主因“发现肝脏肿物1周”入院。


【病史】

  患者1周前查体发现肝脏肿物,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增强CT(2015-06-07)提示:肝脏多发占位;腹部增强MRI(2015-06-08)提示:肝右叶富血供肿物,考虑恶性,肝Ⅳ、Ⅷ段多发结节,考虑转移。否认发作性心悸、大汗、面色苍白,否认腹痛,否认恶心,呕吐。为进一步诊治,2015-06-13至我院肝胆外科就诊,以“肝脏肿瘤”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否认胸闷、憋气,否认四肢发凉,无皮肤变薄、皮肤色素沉着、紫纹、痤疮、皮肤瘀斑,否认乏力、口干、多饮、多尿。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否认高血压家族史。


【查体】

  身高159 cm,体重52 kg,BMI20.57,血压120/80 mm Hg,体型适中,甲状腺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胃形及蠕动波、腹部形态正常,无压痛及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肾脏无叩击痛,肝浊音界存在,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诊治经过】

  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在115~142/78~96 mm Hg。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0.544×109/L,淋巴细胞0.376×109/L;G-反应蛋白0.245 mg/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1.49 μg/L,甲胎蛋白3.73 μg/L,CA125 32.29 U/ml,CA19-9 21.75 U/ml;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9 U/L、总胆红素8.5 μmol/L、直接胆红素1.5 μmol/L、尿素氮3.35 mmol/L、肌酐58.8 μmol/L、血清尿酸291.5 μmol/L、血钾3.86 mmol/L、血钠143 mmol/L、碱性磷酸酶58.2 U/L;血浆D-二聚体测定2.2 μg/ml;肿瘤坏死因子-α 12.6 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增强(图4)示:肝右叶占位(见巨大肿块影,最大横径约124 mm,肿块边缘实性部分平扫CT值约49 Hu,动脉期约116 Hu,延迟期约96 Hu,病灶中央区域未见明确异常对比强化),考虑恶性肿瘤病变,伴肝内多发转移灶,肝左叶外侧段囊肿可能,肝门及腹膜后未见明确增大淋巴结。术前诊断为肝脏肿瘤可能性大。


  2015年6月15日于我院肝胆外科行2全麻下“开腹探查术”。探查见肝右叶后方巨大肿瘤,向下方膨胀性生长,约20 cm×15 cm,游离肿瘤与结肠时间的粘连,肝脏右前叶隔面可见转移结节一枚,约1.5 cm。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回报:(腹腔)嗜铬细胞瘤伴大片出血、坏死,周围见少许肾上腺组织,肿瘤大小为14 cm×12 cm×11 cm;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elan-A(-),HMB45(-),CK(散在+),S-100(散在+),Syn(强+),CgA(+),ki-67(+10%),Hepatocyte(-),GPC-3(-),CD56(+),Arg-1(-);特殊染色体结果:网织纤维染色(瘤细胞巢周围+);肝组织内见肿瘤形态同腹腔结节,考虑为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综上所述考虑恶性嗜铬细胞瘤并肝转移。术后0~4天血压波动在100~48/62~90 mm Hg。术后5天腹部平扫+增强:肝右叶术后改变,局部少许积液;肝左叶小囊肿;考虑胆汁积液;右侧胸腔积液。


图4. 腹部CT平扫+增强


【诊断】

  恶性嗜铬细胞瘤并肝转移


【随访】

  2015年7月(术后1个月)复查血压130/75~85 mm Hg,心率80次/分,未出现头痛,否认发作性心悸、大汗、面色苍白,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2015年10月(术后8个月)复查血压135/75~85 mm Hg,心率85次/分,未出现头痛、头胀,否认发作性心悸、大汗、面色苍白,生活、工作无影响,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


【知识回顾及病例分析】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神经嵴起源的嗜络细胞产生的肿瘤,这些肿瘤合成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其释放或间断或持续,导致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患者血压平时可正常,发作时血压可急骤升高,也可在平时血压升高基础上进一步升高,也有患者出现高血压和低血压向交替的表现。患者也可表现高血压发作后出现低血压状态。血压的明显波动是嗜铬细胞瘤的特点。临床表现与儿茶酚胺分泌的多少有关。如病例1患者发病时有血压的骤然升高,但间歇期血压无明显升高。也有少数患者血压亦可正常,如病例2患者。这与肿瘤分泌的儿茶酚胺还没有入血、已经原地分解有关。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的“4P”症状,即 head pain(头痛)、face pale(面色苍白)、palpaitation(心慌)和persperation(出汗)。此外,因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CA)可引起糖代谢异常,E和NE还可引起其他代谢紊乱,如促进脂肪分解,使血中自由脂肪酸浓度升高,增高代谢率,患者可有怕热、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增高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平时为低热,当血压急剧上升时体温亦随之增高,有时可达38~39℃,并伴有白细胞增高而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包括尿或血浆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代谢产物包括香草扁桃酸(VMA)、间羟肾上腺素(MN,肾上腺素的甲基衍生物)。如病例1患者24小时尿儿茶酚胺明显升高。


  定位诊断:嗜铬细胞瘤在肾上腺肿瘤中体积是最大的,但瘤体越大,有时瘤体因供血不足内部发生坏死,症状越不典型。B超检查为无创、方便易行、价格低的一种定位方法,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肿瘤初筛手段。CT、MRI特异性、敏感性高,131I-MIBG特异性可达100%。病例1患者有典型的阵发性头痛、头胀,无心悸、大汗、面色苍白,血压呈阵发性重度升高,查肾上腺CT及MRI平扫+增强均提示左侧肾上腺占位,增强后强化不均匀,患者间碘苄胍扫描高度提示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在临床上鉴别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较难,病理结果亦不能将二者区分。主要取决于是否出现淋巴结、骨、肺、肝、闹、视网膜等非嗜铬组织的远处转移病灶;肿瘤有无包膜浸润;血管中是否有肿瘤栓子形成,但此时已属疾病的较晚时期。此外,恶性肿瘤一般较良性肿瘤大,如病例2患者。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当定性、定位诊断明确后应及早手术治疗。疑似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均应服用α-受体阻滞剂行术前准备。约90%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可经手术切除肿瘤而得以治愈。经手术成功的切除肿瘤后,由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在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治愈,术后一般1周内CA恢复正常,75%的患者在1个月内血压恢复正常,如病例1患者。10%的恶性肿瘤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治疗也可延缓患者生命,如病例2患者。


专家点评

  嗜铬细胞瘤是内分泌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并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往往被忽视。嗜铬细胞瘤发作时肾上腺素及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作用在不同组织上的α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时产生不同的效应,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急骤升高,其临床特点为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也有患者出现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的表现;也可在平时血压升高基础上进一步升高;也可表现高血压发作后出现低血压状态;也有患者血压平时可正常,发作时血压急骤升高;也有很少一部分患者血压正常。除血压改变之外,还可致头痛、心悸、多汗,伴胸闷、憋气、四肢发凉,严重可致突发心脑血管意外,嗜铬细胞瘤高血压危象发作。高血压发作时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长期高浓度CA使肠蠕动减慢而出现便秘,甚至肠梗阻,还可发生胃肠道壁内血管增殖性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而致腹痛、肠梗死、溃疡出血、穿孔等。由于长期高CA水平,使心肌细胞出现灶性坏死、变性,而引起CA心肌病。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甚至没有临床症状。


  其定性诊断依靠尿或血浆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代谢产物包括香草扁桃酸(VMA)、间羟肾上腺素(MN,肾上腺素的甲基衍生物)。儿茶酚胺在嗜铬细胞内代谢为间羟肾上腺素类似物(MNs),其与儿茶酚胺的释放无关。因此,血浆或尿液中MNs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儿茶酚胺。由于其方法复杂,费用昂贵,目前国内临床尚不能普遍开展。检测应尽量避免情绪、药物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避免假阳性结果。如水平仅轻度升高,则应考虑重复进行相关检测。若患者儿茶酚胺和MNs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4倍以上,那么几乎100%的能明确诊断。


  定位诊断:当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测均高度提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时,应进一步行定位诊断。但当患者有相关遗传性疾病的病史时,即使生化检测不十分支持肿瘤,仍应进行定位检查。定位诊断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及131I-MIBG。嗜铬细胞瘤瘤体大小不一,其直径可由1~2 cm至20~25 cm,但大多数肿瘤直径较大,多为3~5 cm。初筛定位可选择B超,因为其无创、便宜、简单易行,B超表现为较大的低回声肿块,一般血流较丰富。CT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多数不均匀,由于多有陈旧性出血、坏死、囊性变,可呈不均匀强化。MRI见多发长T1、长T2和斑点状短T1信号,DWI上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CT扫描对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的灵敏性为85%~98%,但特异性70%。MRI用于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其灵敏性为85%~100%,但特异性为67%。131I-间碘苄胍(MIBG)闪烁扫描是目前用于发现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最好的定位检查,MIBG是一种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断剂,因其结构与NE相似,而能被瘤组织的小囊泡摄取并储存,其灵敏性为78%~83%,特异性为100%。由于131I-MIBG是对全身嗜铬细胞组织的特异性扫描,因此在手术前应该进行此项检查,以了解髓外的嗜铬组织。90%的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多位于肾上腺髓质。左、右侧肾上腺的发生率差别不大,但也有报道右侧较左侧多见,90%的嗜铬细胞瘤是单发的,但50%的家族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双侧,25%的嗜铬细胞瘤发生在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2、von Hippel lindau(VHL)、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由于神经嵴起源的嗜铬细胞可分布在颈动脉体、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交感神经节、嗜铬体等肾上腺外部位,故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可按其解剖部位不同而称为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颈动脉体瘤或膀胱嗜铬细胞瘤等。


  嗜铬细胞瘤患者需排除有以下疾病:①VHL综合征(视网膜和中枢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病、临到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是一组多发的、多器官的良恶性肿瘤症候群,涉及脑、脊髓、视网膜、胰腺、肾脏、肾上腺和附睾等器官。②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MEN-2A和MEN-2B型。目前已经确定MEN-2的突变基因在10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为RET原癌基因,它主要在胚胎神经嵴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神经母细胞中表达,对神经细胞增殖、分化和肾的生成起作用。MEN-AA包括甲旁亢、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MEN-2B包括神经黏膜瘤、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


  治疗:定性、定位诊断明确后应及早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患者均应接受术前药物治疗以阻滞儿茶酚胺的作用。而某些血压正常的患者术中亦常出现高血压,因此,血压正常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也应予以充分的准备。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血压、心率和其他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就诊血容量不足;防止患者出现手术诱发的儿茶酚胺阵发性大量释放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目前推荐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心动过速时在充分应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充分扩容后,方可加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但大多数于术前7~14天开始,以便有充分时间使血压和心率恢复正常并扩充已降低的血容量。经过充分有效的术前准备,嗜铬细胞瘤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良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95%以上,复发率低于10%;恶性嗜铬细胞瘤5年存活率小于50%。因此所有患者术后都应定期复查,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及有嗜铬细胞瘤家族史的患者,除检查有无复发以外,还应除外有无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的可能。对于无法手术、发现转移灶、术后残留病灶、控制CA过度分泌造成的高血压、缓解病灶转移造成的疼痛等可选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联合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上常用CVD方案(环磷酰胺+达卡巴嗪+长春新碱),治疗中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血白细胞减少和神经系统性毒性。目前有专家发现6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TIMP-4、BRMS-1、TXNIPP、CRSP-3、E-Cad)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明显下调,改变这些肿瘤抑制基因的信号转导通路,有望成为阻止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的新手段。


  术后疗效评估及长期随访通常建议患者在术后14天复查生化指标,以明确是否存在残余的肿瘤。大多数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高血压及代谢紊乱等症状完全消失,仅少数患者可因长期高血压引起心血管并发症不能完全恢复。值得重视的是,术后生化指标正常并不能排除残留微小病灶的可能。因此,必须告知患者随访的重要性。由于目前的病理诊断尚无法明确恶性病变,建议对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及复查。


相关阅读

301医院疑难病例丨双手麻木、四肢酸痛2年一例


301医院疑难病例丨发现血压高7年余一例


301医院疑难病例丨多饮、多尿10年余、发现低血钾伴发作性四肢软瘫一年一例


301医院疑难病例丨脸变圆、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3年一例


 (来源:《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经典案例》)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