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叫醒我们的是梦想,还是焦虑和生存?

小盐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9-07-31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尽管每天都在倒计时,还是不忍心七天假期就这样过去了。今天早上,你是否已经重新回归了早高峰地铁的拥挤人流,夹在疲惫而木然的面孔中试图打个盹儿?假期中,无论选择了奔波却惬意的出游,还是回到家乡体验久违的舒缓生活节奏,或者索性在屋里睡七次酣畅的自然醒,都是难能奢侈的放松。
当提醒我们起床上班的闹铃重新响起,生活又进入了忙碌、焦灼或曰拼搏、奋斗的“正轨”,像地铁列车一样在隧道中明明暗暗地行进,向前或者绕圈。
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先生因突发心梗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让许多人再次关注创业者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所忽视乃至放弃的健康问题。张锐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内容——自己确实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被找了出来,成为人们为他悲剧性的早逝归纳原因的论据。
每一次类似的悲剧,都会引发同行们乃至每一个饱尝工作压力的职场人的哀叹与共鸣。可是,“别太拼了,好好睡觉”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到?无论心头的闹钟是“梦想”牌还是“焦虑”牌,我们可能摆脱在困倦中被叫醒的生活吗?


国庆黄金周的最后两天,微信上许多人在感叹和纪念猝然离世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在友人们的回忆中,张锐“有情怀、有激情、有拼劲、有锐力”,他“是一个很爱谈理想的人”,经常感叹“好多想干的事,时间不够怎么办”,又会“语速很快地讲春雨的转型计划,自己的理想和为这份理想付出的吃不好睡不好的焦虑”。
如果不知道结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创业者的好故事。但悲剧既已发生,就只让人感叹天妒英才,以及创业者群体的艰辛、焦虑和付出的代价。
春雨健康官方发布的讣告

类似的情绪在每次事件中酝酿。前不久,北师大35岁“青年千人”教授猝死离世的消息传出后,“揭秘大学教师真实工作生活状态”的文章热传,正是高校“青椒”群体的物伤其类;此前若干次互联网公司员工的离世,也必然会让针对这一行业的普遍性加班熬夜文化的怨愤声集中爆发;李开复、柳青的患病,也同样引发过类似的论调——患病乃是因为他们在事业上拼得太狠,缺乏必要的休息。

充足睡眠、按时作息,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健康常识,但为什么又总是有人会为了事业而不顾这一常识?事实上,不用讲事业和理想这些高尚的大词,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为了工作、考试,或任一个deadline而马上决定舍弃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夜的睡眠。“等忙完了再好好睡一觉”,只要还没有听到疾病乃至死亡的脚步声,少睡一些就不是什么大事。我们不都很清楚吗,不管现在有多少感慨,熬夜仍难以避免,坚持早睡只是心愿。

睡眠本来可以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有的人倒头即睡,有的人多梦易醒,确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当“睡不好”“睡不够”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再多睡一会儿”变成普遍而又被压抑的需求和愿望,它就不再是个体问题,也不只是生理问题,而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沉睡的中国人”

已经有很多人把睡眠和整个国家联系起来。


比如一位德国小哥Bernd,他2002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工作过。Bernd有一个神奇的发现——中国人常常能随时随地在大街上睡觉!他被这件事所吸引,成为专门拍摄sleeping Chinese ——睡着的中国人的“摄影师”,至今拍了700多张照片,并且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



还出版了摄影集《沉睡的中国人》:



在他的网站首页,Bernd为来自全世界的到访网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在你点击观看我的这些照片之前,不要忘记你从本地媒体上听到和读到的有关中国繁荣发展的报道。他们会说中国是“沉睡的巨人”,“新兴的超级大国”,或者“苏醒的红色巨龙”,却总是另有言下之意,想以此来吓唬我们。事实上,中国看起来绝对要和平得多。
……在街头的每个角落,你都能发现有人用最不可思议的姿势,在不可思议的环境中打盹儿,甚至因为睡得太熟打起了呼噜,根本用不上床垫和枕头!那些人的平和、灵活性和适应力让我着迷,他们与中国的复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通过这些照片我能让你们有或多或少的同感,我会非常高兴。
sleepingchinese网站首页的信

在Bernd的镜头下,有些睡姿看上去相当喜感:



他将这几百张照片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分类:Hard sleepers, Soft sleepers, Group sleepers. 确实让人鲜明地感受到这些中国人的“平和、灵活性和适应力”,这是他作为一个“歪果仁”的独到视角和感知。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更多。就像sleeping Chinese 被中国媒体报道后,评论中点赞最多的往往是——“那是他们太累了”。比如:


骑着自行车卖掸子的流动小贩,就这样高难度地睡在了车子上,他可能走街串巷叫卖了一天,非常困倦。

带着安全帽的大哥,应该是附近工地的建筑工人,没有地方可供午睡,就躺在了长椅上。尽管在公共座椅上睡觉似乎并不合适,但看着这一场景,我们会很容易包容。


这位建筑工人,就直接睡在了砖块上,显而易见,这不会舒服。


卖肉的阿姨,大概是过了饭时,顾客渐稀,索性在肉案上午歇片刻。


潘家园一带的清洁工,“组团”躺在板车上休息。


布置绿化的园林工人,席地而卧。


这些照片的主角,多半是以体力劳动为生的“蓝领”阶层。他们的工作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而工作场所又不能提供休憩的空间,哪怕只是能遮挡视线与镜头的墙壁和天花板。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采取随地而睡的休息姿态。
另一方面,无论是受雇于人的建筑工、园林工,还是自主经营的小商贩,他们采取这样随意、简便的休息方式,正是为了随时醒来就能马上进入劳作状态,好让休息尽量少耽误正事。尽管在城市中,他们的收入已经逐步提高,往往不逊于普通白领,但劳作的艰辛和相对传统的劳动及消费观念,让他们首先愿意放弃的,就是所谓的“舒适”。
这些“沉睡的中国人”其实正是“勤劳的中国人”的代表,他们随处而卧的睡姿可以作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工作与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忙碌、疲惫却勤劳而不失乐观。



“睡不着”的都市人

Sleeping Chinese最大的缺憾,或许是限于街头随拍的形式,它不够全面。比如我们看不到高三的教室里每逢课间倒成一片的学生, 也看不到轻易不会睡在室外、却同样面临着睡眠问题的都市白领。
与那些照片中的“没地儿睡”相比,白领们更常遭遇的问题是“睡不着”。这一群体有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多依靠脑力和知识技能工作,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复杂的职场压力和生活焦虑。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根据对30个省份主要核心城市调查后发布的《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与往年相比,国人失眠问题的人数明显上升,2014年22%的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而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1.2%。《报告》分析,中国人失眠最常与工作相关(56.2%),其次是操心金钱,中国人的梦境中出现最多的是工作(29%)。

另外,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失眠指数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学历越高,失眠指数越高。高消费人群失眠指数大于中低消费人群,收入越高的人群失眠指数越高。——这些数据所显示的,正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焦虑难眠。在艰辛的奋斗之后跻身中间阶层,却时刻在为收入、发展、职场人际关系、房价、子女教育……而焦虑,朋友圈可以打扮得光鲜,睡眠质量却再难保护。
报告还计算了因睡不好导致薪水损失的数据。37.8%的中国职场人士在白天的工作中经常因没睡好而影响工作效率。以此生成了一个公式:睡不好的经济成本=日薪÷(1-睡不好而效率低的工作时间比例)-日薪。计算发现,每个中国职场人因睡不好平均每月损失3212元的工资。

《纽约时报》也曾在2014年有文章表达同样的观点,呼吁人们“Get Some Sleep, and Wake Up the G.D.P.” 因为人们睡眠不足会导致工作时间的疲惫、困倦和决断力下降,从而以各种形式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但这都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理想状态作比较,并且可能存在一个悖论。另有调查得出的结论是,GDP与睡眠之间的关联为:GDP走高,睡眠值走低;GDP走低,睡眠值走高。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导致国人亢奋、焦灼的情绪,从而睡不着。
数据和调查或许有值得探讨之处,但大家的心理感受是真实的。当想获得一些可能的成果,我们就不得不与时间做一点对抗,而睡眠或许是我们可供放弃的唯一筹码。尽管睡眠本是自身的一部分,却不得不在这种对抗中变成我们的对手和敌人。
当然,不会在街头倒地就睡的白领们,会在疲惫之中发一发葛优躺的表情包,聊且自我安慰;也会在听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之后参与刷屏,吐个槽,做个白日梦。
有意思的是,当大家因为《感觉身体被掏空》热泪盈眶时,尚且能在歌曲中找到一个明确的吐槽与发泄不满的对象——老板。但在现实中,当我们真的听说一位“老板”在长期过劳之后猝死,却同样唤起了强烈的同情和共鸣。身边的“老板”并不一定是养尊处优,而且会比其他人更殚精竭虑、疲惫不堪。而某种程度上,能坚持理想、打拼事业的他还是我们所仰慕的人物、所希望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在“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同时,职场上的白领们依然能够对“理想”这样的词感同身受。为了事业失去生命当然不能说是值得,但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同样难以逃脱“身体被掏空”的命运,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拼搏一回,是不是又好过仅仅为了生存和金钱而“累得像只狗”?
只是梦想、理想和压力、焦虑或许只有一线之隔,这一条线便是身体的疲惫和难以忍受。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这只是气势正壮时的豪言壮语。真实的处境是,一边面对生存与职业的压力和竞争,另一边是不能忘记的“梦想”与自我要求,夹在其中,还能分辨清楚是被哪一边叫醒的吗?

“正视生活”的此岸并非安逸,“追寻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乐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尽管人生的走向不会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控制,但我们似乎已经替自己的睡眠做出了选择,接受了它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命运。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整合、撰写与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抑郁症 | 键盘侠 | 长江漂流 | 荒木经惟 | 希尼 | 沈石溪 | 傅雷之死 | 年读经 | 《小别离》| 老舍之死 | 表情包 | 奥运 | 洗稿 | 郝景芳 | 严耕望 | 加缪 | 巴西 | 阿城 | 朋友圈 | 汤显祖 | 葛优躺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精英教育 |  一流大学 | 奥兹奥威尔 | 文艺青年 | 黄永玉 | 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有故事 | 高考 | 国学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斯通纳性解放 | 钱穆 | 孔飞力 | 剩女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独家发售“大家小书”系列丛书~~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