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话 | 中秋节说“月”





中秋节说“月”


月亮是人类最熟悉并观测最多的星球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感受到月亮的光辉,将它视为神物。先民们观测到了月亮的天象奥秘,但又不能用科学的方式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制了有关月亮的瑰丽神话,这些神话又被先民作为创制汉字所依据的重要材料。



月  yuè


“月”字,甲骨文作“”,由“”加一指事符号“”构成。月亮有圆缺变化,古人遂以残缺的圆形即半圆代表月亮。《说文·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意思是说月是象形字,象缺月之形。《说文·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可见,“月缺”是相对“日实”而言的。



月亮女神之名的来由



嫦娥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她的名字有多种写法。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作“常羲”,相传是帝俊的妻子,常羲与帝俊生了十二个月亮,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生十二月”与上文羲和“生十日”性质相同,“十日”即甲至癸“十天干”,“十二月”即“十二地支”。

“嫦娥”在《吕氏春秋·勿躬》中作“尚仪”:“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占”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擅据也,诸位也”,“占月”有管理月亮的意思。由此可知,嫦娥是管理月亮的母神。

“嫦娥”在《世本·帝系篇》中作“常仪”。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写道:“《吕氏春秋·勿躬》云:‘尚仪作占月。’毕沅注云:‘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鄙言’与否姑无论,是生月之常羲,乃渐演变而为奔月之嫦娥;其身份亦由帝俊之妻,一变而为帝俊属神羿之妻。”

“嫦娥”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作“恒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姮娥”。许慎注:“常娥,羿妻也,逃月中。”在这里,嫦娥是一位服用不死药的不死母神。

从声训的角度来说,“嫦娥”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名号没有实质的区别。“尚”“常”“嫦”都是阳部字。“恒”“姮”均为蒸部字。蒸阳可以旁转,而且“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则经久不变”,故以“常、恒”名之。“羲”为晓母歌部字,“仪”“娥”均属疑母歌部字,“娥”有美丽女子之义,嫦娥为永远不死的美丽月神。



月中有蟾蜍与玉兔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三足乌,而月中有蟾蜍。”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萧兵先生认为,“顾”是“鼓”(蛙鼓)的假借字,“顾”就是蟾蜍,“菟”就是兔子。河南信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就是蟾蜍与玉兔并居月中,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一轮满月上有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玉兔,都证实了“月中有蟾蜍和玉兔”这一传说。

月亮中为什么出现了蟾蜍?

一说蟾蜍为嫦娥所转化。汉代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蟾蜍即蛤蟆,嫦娥因偷食了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或因负心而被惩罚,遂变成癞蛤蟆。嫦娥奔月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说蟾蜍是食月的凶物。《淮南子·说林训》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高诱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这些记载都说蟾蜍是造成月食的直接原因,所以很多文人在创作中直接用“蟾蜍”作为“月亮”的代名词。如李白《古朗月行》: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司马光《伫月亭》:“孤蟾久禾上,五马不成归。”

三说月亮与蟾蜍属阴阳配合。《太平御览》引《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初学记》引《春秋元命苞》也说:“月之为言阙也,而设以蟾蜍与玉兔者,阴阳双居。明阳之制阴,阴之倚阳。”

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否定了以上说法,并提出:“月亮中的能产女神象征就‘义不容辞’地寄托在蟾蜍的形象上,而蟾蜍的象征意义当然也就是能产的女性。也就是说,人类因月而寄托的不死观念是一种通过母神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象征原型。”据民俗学的考证,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等出土的彩陶上都有鸟纹和蛙纹图案,蛙曾被原始先民视为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所以蛙纹(蟾蜍纹)也就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的遗存。

那么,月亮中为什么出现了兔子,白兔捣药的传说是怎么产生的?闻一多先生认为,白兔就是蟾蜍,“白兔捣药”就是“蟾蜍捣药”。“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关长龙认为,兔子具有很高的繁殖率,是多产和旺盛性欲的象征,月中的兔子是生育神的象征,也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的遗存。各家说法不一。总之,汉代以来,月中有兔的说法已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诗人笔下经常歌咏的对象。如贾岛《赠智朗禅师》:“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李白《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后来,人们根据月中有兔的神话传说,创造了从口从兔的会意字“”,见于《俗字背篇》。




以上文字节选自《汉字与神话》。图片来自网络。


《汉字与神话》作者:邹秋珍    编著书号:978-7-5668-1265-02015年4月版


本书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和历代文献典籍为语料,参照训诂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坚持文字、文化、神话三者互相求证的原则,试图对一系列与神话相关的汉字结构部件进行解析和文化解读,以此来挖掘上古社会神话传说的奥秘,从神话记载中揭示汉字文化。


长按二维码购买此书



中秋节快乐!



- 版权信息 -

本期小编 Ella

校对 Chipo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nwx@jnupress.com

 

更多推荐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