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腊八将至,年关临近 | 腊八一碗粥,明年好兆头

古的“腊”是指丰收后的冬季祭神祭祖的活动,因为这种冬季祭祀活动多在十二月举行,所以便称十二月为腊月。


最初的腊祭并无确定的日期。腊月初八被定为节日,最早见于南朝。据梁朝人宗懍的《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面具)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而直到宋代才最后把腊月初八定为腊日,民间通常称这天为“腊八”。


过了腊八就是年

随着腊八节的临近

农历新年也近在咫尺

年末的一碗腊八粥

一米一栗

都浓缩了生活的滋味

腊八的主要节俗是食用“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中国喝腊八粥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从记载来看,这一习俗最早始于宋代。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曰:“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可见,宋代腊八粥已经成为普遍的节日食俗。这一习俗与佛教有关。


据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最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点米,以淡泊的物质来磨砺求道的意志。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作纪念。


于是,“腊八”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成为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活动,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做“佛粥”,有的地方还称之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的腊八粥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口味和制作方法的不同,造就了各有特色的腊八粥,有甜味的有咸味的,甚至还有麻辣味的......


对于口味宽泛的吃货群众来说,腊八粥几乎能满足他们的所有幻想,可以说是混搭界的鼻祖



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桂圆、葡萄干、花生等,总计不下二十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加不了,关键一个字: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把各种原料洗好,放在一起,在半夜时分开始用小火熬,一直熬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便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求来年多结果实。



在新旧交替、民众会饮之际,古代许多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为我们留下许多咏颂腊八节的名篇佳作。



  腊

  八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

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

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

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在现代,中国当代文学家也热衷于谈腊八。


沈从文的《腊八粥》,开篇便道:“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冰心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寄托在一碗碗腊八粥里。北京闹腾腾的腊八习俗,在老舍看来,恰似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沈从文

“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冰心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老舍

“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腊八时分

家人围坐

灯火可亲

煮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开启新一年的味道



《中国民俗文化

(第二版)》

王衍军    编著

2011年7月第2版


本文内容与图片整理自暨南大学出版社图书和网络


- 版权信息 -

本期小编 水西幸

校对 Chipo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nwx@jnupress.com


更多推荐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

可直接跳转暨南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