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看古人如何送别~

回到异乡了吗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

在家的光景还难以释怀心中的思念

火车早已鸣笛,江船也在催发

远方在向你招手

年后又踏上了离乡的路


在交通工具、通信工具极度发达,社会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离别”对人们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如若相思相念,一张车票或机票便可相逢,一个电话一次视频亦可使离人如在眼前。


因为重逢易得,“离别”一词在人们心中的情感色彩或许已然变淡,一种古典的深刻的感动正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好在,我们仍可在前人留下的诗篇中去重温那些古老的情思,“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的煎熬,“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的凄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长跪读素书”的喜出望外,“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情深义重,仍然在激荡着人们柔软的心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古人重相聚,怨别离。如有别离,置酒送行,赠物赠言,叮咛不尽万语千言,便送君千里;孤帆远影,长亭更短亭,唱不尽离歌别绪,便只好将惜别的心情付与杯酒,付与明月,付与无言,或付与一页诗笺,相伴离人于寂寞遥远的征途。



烦君此别须珍重

——离别之风习


在古代,交通不便,旅途凶险,自然环境恶劣,一朝相别,前途未卜,天南海北,万水千山,音信杳杳,后会难期,让人感怆愁绝。正因行路难,所以古人非常珍视平安稳妥的日子,十分看重离别,把出行当成一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来看待,与离别事件有关的各种习俗也相伴而生。


折柳

“柳”与“留”谐音。中国人擅长用谐音的修辞方式来表情达意,以达到含蓄的效果,古人以“柳”来谐音“留”以表“挽留”的心意是可能的。


南朝诗人范云《送别》云:“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便是借柳表达留住行人和盼归的心情。


柳树品性坚韧,生命力强,可随地而生,正如俗语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清代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即是说,折柳赠别有祝福离人平安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同时愿朋友无论漂泊何处都能生根发芽,随遇而安,开辟一片新天地。


赠物

赠物,可在物中寄寓特别的情思,让行人睹物思人,因此也是人们表达离情的重要方式。


《诗经》里就提到许多离别赠品如《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邶风·静女》有“贻我彤管”;《郑风·溱洧》有“赠之以勺药”(勺药即芍药,别名离草、何草,含离别、合离之义,故离别赠以芍药)......这些赠物大抵都有相恋男女间互表爱慕之意味。


《大雅·韩奕》则写周宣王以“乘马路车”赠韩侯,这些装潢华贵的物品,一方面表现出送行者对行者的珍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行者前途坎坷的担忧,并希望车马能保障行者的安全。


赠诗

赠诗大概由赠言发展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视野与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离别事件日渐频繁,赠言不足以表达人们复杂的离情,人们开始赠诗,送别诗便应运而生了。


唐代是离别赠诗发展的巅峰时期。终唐之世,重要诗人都有大量送行诗创作,如《全唐诗》收李白诗二十五卷,其中送别怀远赠酬唱之作有十卷之多。


《全唐诗》中还记载了一位七岁小女孩写的送别诗,诗云:“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女孩姓名与生卒已无从考证,只知她为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女孩应声而就。此诗寥寥数语,以人之离与雁之成行同飞作比,将浓浓的兄妹情写得如泣如诉。



送君南浦泪如丝

——离别之地点


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何处分别,古人是有讲究的。


陆上送别,长亭相送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一亭幽立,就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情别绪。


《永嘉记》曰:“乐城县三京亭,此亭是祖送行人之所。”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云:“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云:“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掩离亭,江山此夜寒。”诗人送走友人后,独立孤亭,冷月如水,江山寒寂,深绵的离愁不禁盈满胸臆。李白《菩萨蛮》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更短亭,道不完绵绵不尽的离情,一场送别,有时了无尽处,絮絮叨叨讲不完的话,耽误了启程,来日重送的情况很寻常;或者送一程又一程,将行人送至目的地,于是又反送也未为不可。



渡口送别,多为渭阳、南浦

古人若走水路远行,则在水边离别。水边离别之愁恨似乎要比陆路的送别来得多一些,因为陆上送别,总可以长亭短亭,一程又一程地送,倾诉未完的知心话。水上送别则是行到水前再无路可送,只能站在岸边与友人等待客船,然后看一江流水催孤篷,心生无限凄然。所有的渡口,所有的江岸都是离别脚步的断点。


渭阳即渭水北边,山南水北为阳。渭阳成为送别的地点意象是因为《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送别情境来看,此诗表达对舅氏的思念,但传统解释继承毛《序》认为这首诗旨在思念自己已故的母亲。这种见舅氏而思故母的说法影响深远,乃至《渭阳》一诗的送别本旨既可以是思母也可以是思舅。但“渭阳”一词却成了复义性的意象,既可以指代舅氏,也可以指念母,还可以指代送别之地。


南浦,指南侧的水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浦”云:浦,从水。甫声。滂古切。五部。浦。水濒也,濒下曰水涯,人所宾附也。”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里的“南浦”是河伯送别恋人的地方,经过民族文化的浸染与传承,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称。


......


离别作为一项精神活动

深深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特质

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灿烂的送别文化


了解更多

中国诗歌

《诗与离别》


张兴茂    著

2018年1月第1版

        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版权信息 -

本期小编 水西幸

校对 Chipo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nwx@jnupress.com


更多推荐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

可直接跳转暨南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