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朱德的家书



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史沫特莱将朱德1906-1908年在四川大学求学的经历和接受民主思潮的情况,概括为“走向革命之路”,在四川大学求学的经历则被朱德称为“走向革命之路的起点”。

1906年9月,朱德在时任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张澜的鼓励下,从仪陇县奔赴成都,以“朱建德”的名字投考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体育科。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体育科是为了适应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后迅速兴起的新式中小学堂对体育教员的需求而创设,学堂总理胡峻本着“教育以德智为重,健康以体育为先,强身才能强国”的理念办学兴教,朱德则是抱着“强身以强国”的宏愿入校求学。

作为当时西南地区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教师中不乏“蜀学宿儒”,还有不少新派海归人物,20多位外籍教师。这些“海归”和“洋教师”不仅教授外国语言文学、近代自然科学,还借机传播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潮。学校图书馆藏书逾万册,外文文献浩如烟海,图书馆和教室里悬挂着大幅彩色世界地图,摆放着地球仪,这些“新鲜事物”无不让朱德“眼界大开”。

据《伟大的道路》记载,求学期间的朱德“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不久对国事比对正规课程还有兴趣”,“尤其喜欢听戴假辫子的教师提倡‘自由平等’、批评旧制度的讲课”。

时年,没落的晚清王朝已风雨飘摇,以同盟会的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加紧结集开展活动。早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已有同盟会员的活动,学堂总理胡峻便是一名老会员。1906年同盟会总部派熊克武、黄复生等人回川开展工作,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成为同盟会在全省的重要据点。

在学堂浓厚革命氛围的熏陶渐染下,朱德关注“国事”的兴趣正浓,探索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致渐高。他秘密阅读同盟机关刊物《民报》,接触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一点一滴接受民主革命思潮的洗礼,一步一步向“革命之路”迈进。

其间,朱德在学堂亲眼目睹的两大“事件”——丁未成都血案和四川总督赵尔巽镇压进步师生,下令“学生不准干预路政”事件,激起了学堂师生的极大愤怒,进一步坚定了朱德走上“革命之路”的信仰。

朱德成绩单

如今,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内,有一条以校友朱德名字命名的河流,叫做德水,静静环绕着基础教学楼,德水旁矗立着朱德的雕像,似乎在凝视,或是眺望。

川大·德水


德水旁的朱德像



1

   致戴与龄


朱德,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首,

可谁曾想名震八方、年过半百的他——

一个堂堂的总司令,身后纵有千军万马,

兜里却拿不出一钱,

还写信给“发小”直言要“借钱不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朱德正率领八路军奋勇抗击日寇,

战斗紧张激烈,各项军事工作都需

作为总司令的他来决策,异常繁忙。

一日,朱德与旧识谈话时得知

四川老家正逢旱灾,生活艰难。

他不由想起自己的两位老母亲。

忙革命疏于照顾,想尽孝囊中羞涩,

于是朱德就给儿时好友——

在滇军时任朱德旅部军需的戴与龄

写了这封“借款信”

↓↓









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

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此候近安。

朱德

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晋洪洞战地


当时也不富裕的戴与龄接信后

感慨不已,当即筹足200元中币

(约今日的四万元),送至朱德家中。

何以清贫至此?

在朱德写给前妻陈玉珍的家书里,

也许能找到答案

2

   致玉珍


玉珍:

知道你十年的苦况,如同一目。家中支持当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

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杨明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

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处置,我从不过问。手此致复,并问亲友均好。

朱德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几十年之后,一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

“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

朱德回答:“最大的遗憾就是,

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可无国哪来家?

精忠为国又何尝不是忠孝为家!





3

   致朱敏



这是一封迟到了八年的家书,朱德写于1943年抗战中的延安,而女儿朱敏看到时,已是1951年的夏天。被封存了八年的信笺,纸张变得发黄发脆,但浓重墨迹里浸透着的殷殷嘱托,从未褪色。

1926年,朱敏刚刚满月就与父亲分别,直到7岁时才第一次在街头“捉拿朱毛”的告示上见到父亲的模样。

父女重逢时,朱敏已是14岁的少女。然而,短短一个月的团聚后,他们再次告别。这一别,又是十年的光阴。

战火之中,朱敏一度深陷纳粹集中营。失去女儿消息的朱德心急如焚,明知送达的机会极为渺茫,还是提笔给女儿写下一封家书。由于战火阻拦, 这封信最终因“邮路中断,无法投递”被退回,直到八年之后,才被第一次打开……


1953年,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成之后回国,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教育系和俄语系任教,并始终遵循父亲朱德的教导:“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

从参加工作之后,朱敏便离开了父亲居住的中南海,住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集体宿舍中;4年之后才搬进教工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

1986年,年满60的朱敏虽然离休了,但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的她,早已和教育事业结下终身不解之缘,无法离开这项深爱的事业,就同军队和地方的老同志一起,创建了一所为部队战士和基层干部服务的成人高等院校——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后属地化管理称为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并亲自出任院长。


斯人已逝

但我辈中人

必要继承前辈遗志

以光耀中华为理想

为中华之富强而奋斗终身


往期推荐校友动态|“无臂考生”彭超——一个向生活微笑的大川人母校动态|三月川大“成就集锦”校长李言荣一行拜会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并考察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建设进展情况


校友动态校友动态|“无臂考生”彭超——一个向生活微笑的大川人校友捐赠|第七届四川大学“自力—志东奖学金” 颁奖仪式暨捐赠签约仪式顺利举行校友捐赠|聚星为火,与爱偕行——周万祥校友捐赠实录



校友之家

2020届毕业生,四川大学青岛校友会欢迎你!

情定川大,缘聚福州 | 四川大学福州校友会欢迎你!


资料来源:四川大学官网、央视新闻、中央电视总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蕊

责编:徐慧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