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又双叒叕上央视了!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各位校友是不是外出旅游、返乡探亲、好友相聚了呢?川大也是没闲着,短短五天多次登上央视相关报道,想了解央视报道了川大哪些内容吗?让小友带着各位校友看一看吧~

01


【央视新闻联播】四川大学用好江姐红色文化资源做好党史学习教育

5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以《赓续红色血脉 为群众办好实事》为题,报道各地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报道重点关注了我校赓续红色血脉,用好江姐红色文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情况。

五一期间,四川大学推出红色文献展览活动,展出江姐给亲人的书信等文献资料,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丰富学校第二课堂,吸引不少同学前来观看学习,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02


【央视五四晚会】我校三星堆考古青年学者谈传承川大精神为国立新功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之火,赓续长存。五月四日晚黄金时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奋斗正青春——2021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在CCTV-1、CCTV-3、央视频、央视文艺和央视影音联合播出。学校组织我校考古文博学院青年教师马永超,青年学生郭振新、李梓嫣代表四川大学三星堆考古发掘队22名队员登上大舞台,畅谈全面参与此次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所思所感。

三星堆发现以来的90余年,一代代川大考古学人与四川考古工作者一道,披荆斩棘、上下求索、砥砺前行,拨开四川远古重重迷雾、重建四川古代巴蜀历史、建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为打造巴蜀文明金色名片、见证巴蜀文明从盆地走向世界的辉煌贡献考古学人的力量。作为新成长起来的川大考古人,三星堆5、6、7号坑负责人马永超在节目中讲诉了在三星堆考古过程中的有趣经历和心得体会,他深有感触的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川大90后的加入,我们的考古现场越来越生动活泼,越来越有青春气息。

此次《奋斗正青春——2021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创意打造多元舞台,以武术、杂技、诗朗诵、传统服饰等多种展示展现青年一代的非凡创造力。节目更是以“直播+晚会”的创新模式打开媒体融合新思路,增加别有趣味的倒计时融媒体直播活动,从外景“云录制”到无界限互动舞台,全方位打造融媒体节目新样态。

2020年12月11日,我校考古队入驻三星堆遗址,参加新发现祭祀坑的发掘工作,并主要负责5、6、7三坑的发掘。其中5号坑最小,占地仅3.5平方米,但出土很多金器残片,目前已清理出多件金器和60余枚带孔圆形黄金饰片、数量众多的玉质管珠和象牙饰品,目前最令人瞩目的金面具便出自5号坑。6号“祭祀坑”发现了一具“木匣”,长约1.5米、宽约0.4米,内外均涂抹朱砂,匣内装有何物仍然成谜。7号坑是我校负责的最大面积的祭祀坑,目前尚未发掘到器物层。此次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有助于解决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过去考古只发现了两个坑,这次增加到八个坑,并且对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有助于复原当时“神庙”或“祭祀区”内部的空间,对完整认识古蜀文化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于反映的宇宙观念,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澎湃新闻、腾讯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曾多次报道我校全面参与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等工作。

03


【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报道我校考古文博学院西藏考古进展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我校考古学研究诞生的87周年。从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西藏联合考古以来,我校考古文博学院积极参与西藏考古联合攻关,在高原旧石器、新石器、早期金属时代、吐蕃考古、佛教考古等领域组成强有力的学术队伍,继承几代人的西藏考古的优良传统,克服艰难险阻,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5月1日至5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的《西藏考古新发现》的系列报道,聚焦我校西藏考古的新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5月1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我校考古文博学院在西藏西部夏达错遗址的发掘收获。

夏达错遗址位于阿里地区班公湖南部,海拔4368米。早在1992年,四川大学的霍巍和李永宪两位教授就在湖畔采集到92件石制品,其中包括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工具。我校两代考古学家历经多年调查,2019年终于确认了原生的堆积。2020年在这里进行了49平方米的探方发掘,出土物丰富,测年结果显示它们属于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间。在这个湖滨狩猎采集遗址的发掘中,还出土了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器——带有穿孔的石针。

5月2日,中央电视台继续报道由我校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在西藏阿里地区皮央东嘎遗址的调查情况。本次调查首次基本确认在阿里地区有吐蕃时期的经书,这些经书的遗存的保存,从吐蕃时期一直到清代,形成完整的序列,为研究后弘期初期藏传佛教和卫藏地区中部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还在经书中发现了一份元代诏书的录文和八思巴字印文写卷,为元代中央政府对阿里地区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此外,调查队还首次在西藏阿里地区洛当寺发现了一件来自元代内地的佛幡,其形制、材质和功能都与唐代以来内地的佛幡极其相似,从而见证了元代阿里与内地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5月3日,中央电视台再次报道考古文博学院在曲贡遗址考古发掘情况。近30年前发掘的曲贡遗址是西藏腹心地带最为著名的史前遗址,在西藏考古中具有标尺性意义。本次新发掘通过先进的动植物考古、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等分析手段,重建该遗址的复杂生业形态,为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材料。

5月4日,中央电视台持续报道我校考古文博学院在西藏阿里地区皮央东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收获。连续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表明,皮央东嘎遗址最早可以到公元前7世纪,最晚到公元11世纪,存续了1700多年,是西藏西部目前已知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群,也是迄今存续时间最长的古遗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30年来多次对皮央-东嘎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霍巍教授认为,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明确了皮央东嘎遗址具有1700多年的年代序列和存续历史,这对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为重要。现在,在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学者们围绕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古环境研究、考古人类学等各种分析测试正在持续进行中,大量的出土遗物,如金器、铜器、铁器、纺织品、陶器、植物种子、动物骨块等,正以不同的科技手段被全面系统地研究。

相关资料:

1978年,我校童恩正教授率领川大考古师生踏上高原,发掘昌都卡若遗址,开启西藏高原古代文明研究的新序章。四十三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川大考古学师生在高海拔缺氧的西藏高原挥洒汗水,奠定了我校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如今,依托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川大考古队已能在西藏高原的考古中发挥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的考古研究优势,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指示,并在当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往期推荐

找专业人才、找产品、找技术……在校友资源库,总能找到你想要的

125校庆| 载誉归来!125名川大校友挑战戈壁,为母校庆生!

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端峰会暨四川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在我校举行





校友动态祝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祝贺!校友王勇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四川大学宁夏校友会2021年年会暨换届大会举行



校友之家

2020届毕业生,四川大学青岛校友会欢迎你!

情定川大,缘聚福州 | 四川大学福州校友会欢迎你!


资料来源:央视网、四川大学官网

编辑:卢冲

审核:徐慧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