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教师体验送外卖,争议背后呼唤更多专业声音

邢妍妍 光明日报 2023-10-08

文|邢妍妍
最近,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邢斌以《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亲身体验当一个月外卖骑手的经历而引发热议。“一个月,我送了2000多单,接触了几百个商家,敲响了2000多个房门。平均下来每天骑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层楼。”。在文中,邢斌讲述了自己作为外卖骑手的收获与艰辛,也阐述了自己所体验到的平台对骑手的处罚规则、骑手个人申诉渠道等情况。
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邢斌
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来体验送外卖,邢斌并不是第一个。此前,“副处长送外卖12小时赚41元”“北大博士后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等均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而当此次教师邢斌以更细腻的文学视角讲述出来时,人们也难免对外卖员的艰辛产生了很深的共情。打破不同群体间的信息茧房,让人们能以第一视角感悟他们的不易,从而更大程度上尊重他们的劳动,或许也是这篇文章刷屏较为重要的一层文学价值。

邢斌体验外卖员期间记录的账单

不过,个人化的体验视角虽然是真实存在且很有必要的,但它又难免会以“以偏概全”的错觉模糊掉人们对整体真实的认知。也正因此,就目前而言,人们或许还更需要在这些逐渐高涨的情绪之外冷静下来,摒弃掉一些“职业过度悲情”的视角,让讨论回归理性与专业
此前邢斌的一些言论所引发的争议,也是需要我们审慎看待的。比如有人质疑他“月跑2000余单”的跑单量,邢斌回应称“2000余单”并非精算的结果,是根据收入反推的估算。而关于“早九晚九打卡”“不准请假”“差评扣款500元”等问题,临沂当地一名配送站长回应称,骑手实际上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班次,相应扣罚也为扣分不是扣款。
此外,在体验送外卖期间,邢斌注册的是兼职的“众包骑手”,他在文中提到接单质量并不高,经常需要跑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而这样的体验也难免会影响他对外卖员行业整体的判断。但其实理性想想,这其实也是合理的。平台为了稳固自己核心专职的外卖员队伍,是需要通过派单算法等给出一些更积极的政策的。不然大家的利好政策都一样,又拿什么去留人呢?这也是平台不得不兼顾的一个因素。
今年年初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其中外卖骑手数量达到1300万人,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数的15%。作为一个新经济新业态,外卖行业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更受关注的群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邢斌的态度是很宝贵的。他事不避难,愿意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真正体验外卖员的生活,并写出这个群体的所失与所获,这本身就是难得的。而即便本意只是为了体验生活,他的发声也依然值得被听到,因为他也是在为这个庞大的群体寻求更多的权益。我们愿意看到也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学者能如他这样亲临一线观察。
客观来看,“送外卖”已经成了一个最低门槛也是最受欢迎的“人间观察”窗口。这个工作可以迅速填补城市群体对体力劳动的想象——人们对外卖太熟悉了,体验一把的门槛也不高。试想一下,如果一位学者想去体验工厂的技术工种,他甚至不会获得机会,那里很难有“兼职”的可能。所以,送外卖的事情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价值判断和情绪感受,毕竟,所有人都可以“试一下”“说两句”。
但外卖事实上又并不简单,背后牵扯的是一个以信息化、算法这类普通人缺乏了解的数字系统。人们很容易获得直观体验,又很难深入理解背后的市场逻辑。因此,在形成结论的时候,容易流露感性的、悲情的视角,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观察也是个提醒。作为一个热门的观察样本,外卖显然也更期待更多的专业学者参与进来,去寻求一个更公平、更全面的考量,能够形成抽象化、学理化的认知。

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总之,人们需要更为严谨和客观的数据来支撑起对一个行业的整体认知,而也惟有调查足够真实、足够专业、足够理性,它才有被广泛研究的必要,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在。人们渴望听到更多元化的声音,也期待着更为专业化的解读。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跳水大爷怎么变成了巡护员?暑期档票房破纪录,有何启示?“大字版”药品说明书要来了,让大家看得清、看得懂

“让人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何以流行?

00后“整顿”驾校,传递了什么?



文字:邢妍妍

图片:澎湃新闻、新华网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孙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