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钭江明:不要相互遗忘 | 三明治

三明治 2018-10-31



文 | 胖粒


2017 年的正月初五,飞机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这天天气不错,阳光和煦,钭江明从寒冷的北京来到了较为温暖的洛杉矶,他住在洛杉矶哈岗一座山上的二层小楼中,房间朝南还有个小阳台。三月份,他花了两周拿到了美国的驾驶执照,每天早晨开着一辆沃尔沃下山,去教堂做礼拜又做完义工后,又慢悠悠开车回山上。


到达洛杉矶那天上午,他打开手机在微博转发了一条时任《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宣布离任的微博。1998 到 2008 年这十年,钭江明在《南方都市报》副刊做编辑,他认为南都塑造了他的底色,这体现在他后来担任《时尚先生》的主编与网易副总编辑分管网易新闻部期间,他的注意力几乎都围绕同样的话题,尽管这些词汇有些过大而让人不知从何谈起:时代、底层、自由。


但钭江明给人的感觉并不容易联想到典型的批评记者形象,他圆脸光头,没权威感,交流时,态度温和,言辞简洁,说话总带着微笑。在南都一众媒体精英中,钭江明也不是其中最为出众的那一波,“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值得写的人。”在采访期间,钭江明几次向我表达这样的意思,怕我误会这是自谦,他又补充说,“我没有做成什么事。如果我是记者,我不会选择我这样一个人作为采访对象。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你看我好像没做成什么事儿,没有拍电影没有写一本书。也没有改变些什么。”


钭江明尝试过去“改变些什么”。每天上午八点,钭江明设置为“转发”的闹钟会准时响起,他迅速打开微博找到前日所发的一条,更改中间的数字后点击“转发”按钮:“今天是寻找袁学宇的第4101 天,@ 平安郑州 请问袁学宇案进展如何?山西黑窑事件的失踪窑工仍然失踪.......”


钭江明的这条微博至今仍在“转发”


2007 年,钭江明被陕西黑煤窑的新闻震住了,他北上到河南,通过媒体同行找到了袁学宇的父亲袁成。见面后,钭江明给袁成捐了一些钱,陪着他在周围的黑砖窑一遍遍寻找袁学宇。那是夏天,黄土一片的中原,空气中的灰尘落到人的头发和面庞,寻人未果,于是钭江明想借用网络让更多的人关注此事,他注册了一个名为“寻找窑工袁学宇”微博,专门发布有关黑窑童工的新闻。


黑砖窑事件被曝出的那一年,他的女儿出生了,钭江明让张晓舟请了舌头乐队的吴吞抄写了乐队著名的《妈妈一起飞吧》歌词,作为给女儿的出生纪念。


有一天这些都会被忘掉

好似从来没有发生过

不管多么让人难受

我们还是愿意被忘掉 被彻底忘掉

妈 一起飞吧

妈妈 一起摇滚吧

这里是一个世界或者国家

在乡下人的视线里

那些麦子土豆还有油菜花或许会指给你方向

你不用站得很高就会看见这里的全貌

这里曾经充满了动荡

侵略者们带走了他们能够带走的

毁掉了他们能够毁掉的


——舌头乐队-《妈妈一起摇滚吧》


“如果我的孩子还继续生活在我现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有何资格为人父?或者带孩子离开,或者,为了孩子从现在起战斗。”他买来一个 DV 机跟着拍摄,在一个餐馆里面, 寻找袁学宇的过程最后被剪辑成为一部纪录片,叫《寻找袁学宇》。


十年后,在洛杉矶的房子里,钭江明思索如何将袁学宇事件改编成电影。他认为不能直接说这件事,但是可以嵌入到类似的环境中,通过对内部权力结构的运作来揭示这样的事件何以形成,人到底能被环境塑造成为什么样子。


谈及此事的意义与价值,他沉默了一下,然后慢慢说道:“每天都有无数事在发生,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记忆中沉默,我就是想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件事。”但这条微博已经从最初成千上万条转发量,到目前仅有不到 20 条的转发量,微博这个曾经被中国知识分子乐观地称为议论公共事务的公共平台也在千锤百炼之下形成了新的景观。


2011 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钭江明主编的《时尚先生》从 100 年中选出 25 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并取题为《 25 个最酷的青年》,其中就有在当年年底发表了著名的“韩三篇”的韩寒。三篇文章中的论述让钭江明略微失望,但因韩寒在博客中对革命、民主、自由的论述,使得这三个传统意义上的敏感词得以在微博上被激烈讨论,这让钭江明认定互联网的技术使得言论的自由度推到了一个新的边界。


然而时隔仅仅七年,钭江明却向我表达了对社交媒体较为悲观的态度,“我觉得公共讨论的意义蛮小的,都是自媒体,大家碰到热点一拥而上,各说各的,跟以前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虽然看起来更充分,但会造成回音室效应,大家都只站在各自立场来讨论,最后讨论变得无聊。”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此表述,这也暗含了曾经的媒体精英们在技术与权力双重挤压中的失落与无奈。

钭江明(图片来源:网易)


从媒体动荡到媒体人纷纷转型创业的热潮中,钭江明一直是一个站在边上的人,两者他都曾参与,但却是一种跟随的状态。纵使在《时尚先生》担任主编期间,他也时常把自己放在并不太重要的位置。“你看张晓舟和叶三都比我有才华,但是我却成了他们的领导。我不太配坐在这样的岗位上。”


在北京的一家酒馆里,我见到了张晓舟,他现在的身份不再是一名记者,而是一家音乐公司的音乐总监,他以犀利而精准、特立独行的文字成为读者口中的“张天师”。张晓舟与钭江明是大学同学,后来成为同事供职于南周,很显然,张晓舟的名声要远远高于钭江明,后来在时尚先生期间,钭江明成为了张晓舟的领导。钭江明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当我把钭江明的说法转述给张晓舟时,他用了南都的前主编程益中的话进行了回答:“主编是要寻找才华高于自己的人。”


一 


钭江明和他的家乡新疆一样,常常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天山把哈密分为南北两半,北边的雪山、森林草原和冰川互相推搡,时常越界。南边盆地独大,巴掌大的绿洲被浩瀚戈壁环绕,完全是一个封闭小天地。钭江明的父亲十八岁离开家乡浙江缙云县,来到新疆哈密谋生。哈密辽阔,建筑物稀少,人也少。夜晚一阵大风刮来沙尘后又被一阵风给吹走了。钭江明小时候路过堆着秸秆的骡子或马的跟前,就停下准备与它们来场食物争夺大战:一只手怯怯地伸向嫩绿的秸秆,眼睛惊恐盯着矫健马蹄儿,先是慢慢往回抽,等到握到了半根秸秆,便“嗖”地一下把整根拖走然后赶忙退到边上咀嚼吞下秸秆汁水。


18 岁时钭江明考到了 3000 公里外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中文系。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钭江明望着窗外往后退的树时心里有些慌乱。那会他还不知道未来的同学里有位将来会和他共事多年的人叫张晓舟。张晓舟是广东潮汕人,和钭江明一南一北,俩人都是第一次坐火车。一个东行,一个北上。



钭江明


入校开始军训,他们被带到石家庄附近一个叫正定的地方,军训期间正定整天雾气蒙蒙,钭江明在新疆没见过,不由得感叹这天气的诗意,不过他现在又断定那诗意的天气应该是雾霾。吃饭前要在饭堂高唱三十八军军歌:“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不怕流血汗,传统大发扬,军民共建,向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张晓舟在钭江明看来是个神奇的人,他经常披着棕色风衣,端杯水,气定神闲地来上课,钭江明认为张晓舟不仅博学多才,性格也非常另类。“非常非常酷。” 北大老师谢冕来钭江明班上讲朦胧诗,张晓舟举手提问表达质疑,谢老很有涵养地说:“请你批评。”张晓舟便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那时候钭江明只知道北岛舒婷几位朦胧诗人,并不知道张晓舟所提到的诗人多多。


毕业时钭江明给张晓舟送了本手抄的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张晓舟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不过这对有着近 30 年友谊的老同学、老同事,还是会因为观点不同在朋友圈与微博上争吵。“吵着吵着会真生气,不过事后停一阵子就好了”。钭江明认为张晓舟过于“理中客”,张晓舟认为钭江明道德感过强,所以很容易被他激怒。“不过他没有心机,与世无争,这是很多人都没有的优点。”张晓舟又补充了一句。


张晓舟(图片来源网络)


毕业回新疆后,钭江明的文学趣味已经从劳伦斯转向了卡夫卡,以至于他的抽屉里充满了卡夫卡的仿作,并在给班主任韩小强写的信中时不时引用卡夫卡,韩小强在回信中所说的“不要将感伤形而上学化”让张晓舟印象深刻,“当我人到中年,我更深地理解了这句话,说的真棒啊。当然还有:不要把形而上学感伤化。这既是钭江明的优点也是他的缺陷和局限,他很爱表达,善于抒情,但有时候思维容易陷入情感和道德陷阱当中。”


钭江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新疆做公务员,在当时,公务员意味着稳定但同时也代表着禁锢。钭江明每天给领导写讲话稿与公文,并常因此而焦虑,做梦的内容都是发现“电脑出了毛病,怎么也调不出辛辛苦苦熬了几个夜晚才赶出的领导讲话稿。“因此我养成了每写 50 个字就保存一次的稳妥习惯,结果我成了我不愿意做的机关里的一名优秀公务员。”无聊时就在办公桌上铺上一张格子纸做想象力练习,在每个格子里写上首诗。当时他家里开了一个杂货铺,一到晚上,钭江明便拿着书埋进卡夫卡的世界中。


张晓舟给钭江明打来电话说南都准备扩版,而钭江明又刚好想逃离机关生活的苦闷。一番权衡后钭江明放弃了他人眼中的“好工作”。这个决定能实现要归功于钭江明在新疆遇到了一位开明的领导,当时的规定是这份体制内的工作不允许辞职,但令人意外的是钭江明的领导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示支持。就此,钭江明从一名远在新疆体制内的公务员身份脱离出来,去往南方的广东。


九十年代的广州(摄影:Hiroji Kubota)


广东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与思想较为开放和独立的地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人便已经成为了市场改革先锋。对于像钭江明这样,一个在偏远而封闭的新疆的公务员来说,广州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天地,这里既开放但又不像他大学所在地北京那般与政治紧密相联,由于市场经济在广东的逐渐形成、国家与社会一定程度上被分离,而自由主义的批评性声音,在广东获得了诸多知识分子与新兴企业家阶层的广泛共鸣。


钭江明到广州后,张晓舟向时任南都副主编陈朝华介绍了他的情况准备面试,陈朝华看了钭江明的简历后问他都会些什么,钭江明如实回答说看文学方面的书籍比较多。但陈朝华以“南都已经有了很多诗人,现在不想再招诗人“为由回绝了钭江明。


来广州的第一次求职就此失败。当时南都副刊登载的内容较为文艺,内容涵盖诗歌、书评一类,钭江明对这些领域很感兴趣,于是在家闲着没事时,就写点文章给南都副刊投稿。空闲时就去广州街上溜达,但他记忆力不好,常常在巷子里迷路。一次他在街上东逛西逛,因天上飘着雨,周围雾气蒙蒙,钭江明稀里糊涂地拐进了三元里抗英纪念碑的附近,突然看见有两个人躺着在那儿吸毒,他有些被震到了,于是准备打车回家但发现身上没带钱,只好走了大半条环市路回到家。又过了一段时间,钭江明说为了纪念其结婚三周年要请张晓舟吃饭,等张晓舟再见到他时,发现他作“金鸡独立”状,一问,原是在农林下路走路时扭折了脚。那年的 4 月,在广州黄花岗的壹玖酒吧,舌头乐队第一次在乌鲁木齐以外正式登场演出,大家都被他们深深震撼,张晓舟看到那文质彬彬腼腆纤弱的大学同学钭江明,竟然站在桌子上摇头晃脑。“总之,一个新疆公务员在广州沦为无业游民之后,在摇滚乐现场,从他的新疆老乡舌头乐队那里,找到了某种共鸣。”


对钭江明来说,广州是复杂的,路上的车子来来往往滴滴叫个不停,小贩推着货物满街窜,他那种偏静止、凝固的思绪被冲得七零八碎。他和太太也想过回新疆,但新疆的铁饭碗早没了,回去的想法也就掐灭了。不过幸运的是,他后来收到消息说南都副刊刚好缺一个编辑,让他去试试。钭江明的媒体生涯也由此开始。


九十年代的广州(摄影:Hiroji Kubota)



二 


1990 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继续运行。1998 年,也是钭江明加入南都这一年,自由主义在此时成为了一种公开思潮与舆论,它的公开化影响到很多媒体记者,1997 年《南方周末——阅读版》首次以整版篇幅发表了纪念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逝世的文章。这一年在正式出版的《顾准日记》的序言中,李慎之先生将顾准的思想追求表述为 “自由主义”。


对于恰逢 1980 年代末期上大学的这代人来说,他们的价值观正处在中国社会变革拐点,这种变革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对价值观与国家角色、中国与西方等诸多宏大问题的讨论,自由主义的批评性话语恰好符合了他们的追求。


《南方都市报》的时任主编是外表瘦削、给人感觉十分精明的程益中,他认为不断试探官方容忍底线去报道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才是值得尝试的,这份报纸一次次在试探着某些边界,程益中作为主编也用他的方式一直在保护着这份报纸。他和钭江明一样是一个电影迷,而程益中早在《南方日报》工作时,便是文艺副刊的编辑,那时程益中有个笔名叫盖申,偶尔也写一些影评发表。这期间钭江明负责编辑《老百姓》《生活话题》等版面,后来两个版面与后面延伸出的版面《民间纪事》合为一体,成为一周出一期的《百姓周刊》。程益中认为钭江明把副刊做得很有新闻性,因此他逐步把“与世无争”的钭江明从一个普通编辑提拔为主编助理兼编委。


截图来自钭江明博客


《南方都市报》的办报口号是 “坚持用独立的民间眼光打量周围的现实”。钭江明被它传达的理念激得兴奋不已,他认为南都能让他过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钭江明和这份报纸一样,把视角对准社会上的不公与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珠三角那些底层的弱势打工者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钭江明负责编辑的《民间纪事》的创刊词是这样的: 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不知道那些类似八股的记述与历史真实行进的姿态距离到底有多远。平板的记述后面可能是一群人的哭泣与叫喊、欢呼与跳跃。而过去的历史顶多只记录了那个挥舞着旗子的人的姓名,真正鲜活的东西尘封在逝去的时间里面。希望您同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的记录者才能提供一幅真正鲜活而全面的历史图景。它的记录者来自民间。


喜好文学艺术的钭江明在刚进入对现实有着强烈关注的《南方都市报》时,还一度有些矫饰。有一回钭江明收到一个旧练习簿,上面是一位三陪女胡涂乱抹的日记。这个日记正准备整理发表,在编者按上,起初钭江明写道:“这个故事让人想起《魂断蓝桥》……”张晓舟看了说:“生活本身还不够有说服力吗?还要扯什么魂断蓝桥?”钭江明顿时觉得羞愧便删掉了这个泛酸的联想。


后来他在文章里回忆说“生活自有酸甜苦辣,你无须放醋、放盐、放糖。让事物、让生活本身说话,是新闻、也往往是文学可靠的品质。为此,该死的‘文学性’是必须抛弃的。” 不过张晓舟也认为这是钭江明所具备的珍贵的品质,他的审美与善良同样是稀缺而珍贵的。“这个喜欢幻想小说的人喜欢在版面上放一张充满幻想色彩的画———或许那就是他的眼睛,静静地观察这个纷乱的人世,就像有时,他会从这个混浊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村落里抬起头,徒劳地遥望他的天山。”


钭江明(图片来源:网易)


钭江明不断与那些遭遇不公对待的底层人通信通电,被他们的经历所震动,但又常因登报也改变不了一切的无力感所困扰,与此同时,一些耗费心血的采访因为涉及到对权力部门的批评而不被允许登报。“一个南海的打工者。他最初写了自己坎坷的爱情故事寄来南都,发表后却因此变成了工友心目中的会写文章的人。他的稿件后来大部分都是为了工友投诉。在鞋厂非人的生活,被拖欠的工资,在看录像时被收容罚款……他的稿件,可以视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工人调查报告。他有时会来报社找我,捉紧我的手。我只好跟他一遍遍解释为什么有的稿子被压住发不了,有的稿子即使见了报也不会起什么作用。”


这些经历让钭江明对副刊编辑生活感到前所未有的苦闷,“当时南都被批评负面新闻过多,所以考虑把体育娱乐这类吸引读者的内容做大。”钭江明于是去了南都娱乐版做娱乐新闻,“逃到娱乐新闻里,把眼晴别开,的确使我心情愉悦许多。有一首歌唱的是:蒙上眼睛,就以为看不见。落英缤纷美丽,自然可以遮住深黑的渊面。”


三 


2003 年 4 月 25 日,一直在做娱乐新闻的钭江明看到南都封面的一篇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他对旁边的同事顺嘴评点道:“新闻部怎么报这种新闻啊,现在SARS,卡得严着呢,不是自找苦吃吗。”但 2003 年 8 月 2 日早晨,“我路过家门口的报摊,取消收容制度的大标题一时间晃了我的眼,1998 年的一些回忆被扯到我的眼底,我哭了。”钭江明在文章中回忆此事时,多多少少怀着些自责又为自己的同事和这份报纸做了一件不可能达成的事而感动。他和他的同事并不知道他们此刻正在创造奇迹,但在此时迎来了一个拐点。


在《南方都市报》报道孙志刚事件后,程益中受到极大压力,2004 年初,已经猜测到自己接下来境遇的程益中在《南方都市报》经委会上发表了名为《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黎明》的演讲。同年,南都 8 周年特刊开了第一次会,会议氛围让钭江明和他的同事错觉“仿佛站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起点,”。开完会后,钭江明在走廊遇见了身处风暴中的程益中,程益中对钭江明说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不要加他。“但是没有他,8 周年有何意义可言。”钭江明说道。


这份曾经最高销量达到 140 万份的报纸面临着人才流失与一些无法言说的压力。那些试图通过报道来改变些什么的人突然感到理想的落空。多年后,程益中在接受一个采访时回忆所经历的一切带给他的改变是“其实,发生在我身上最坏的事情,是我不再抱有希望。”


钭江明(图片来源:网易)


2008 年钭江明接受了担任《时尚先生》主编的邀请。他出任《时尚先生》主编的消息,在当年媒体圈内备受关注。在人们的印象中,做公共新闻出来的钭江明与时尚二字并不搭边。连钭江明自己都觉得奇怪,我一个在广州做新闻的,怎么就去北京做起时尚了?得到做《时尚先生》主编这个消息时,他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


钭江明找来《时尚先生》的存刊一遍一遍翻,翻到头又觉得有点熟悉了。“这本杂志像是时尚杂志界的异类,它对中国的理解,对于社会的关怀,对于世界的反应都远远超出人们仅仅出于时尚二字发生的想像。“社会关怀”、“理解中国”一类的话语,对在南都工作了 10 年的他来说异常亲切,找到这个交集,也就有了接受主编《时尚先生》的兴趣和信心。他觉得也许可以尝试。


钭江明是怀着骄傲进去的。他认为在南都那样一个环境中做了这么久的新闻,难道还不能做好一本时尚杂志吗?更何况这还是月刊。不过当钭江明拿到上一任主编王锋操持的《时尚先生》九月刊时,他开始暗暗惊叹起其在视觉与内容上把握上的出色,也是从这时开始有了不小的压力。


2008 年 8 月 8 号北京奥运会开幕这天,钭江明正式成为《时尚先生》主编。杂志社位于世贸天阶时尚大厦 24 楼,他已经来过好几回,对工作环境不觉得陌生。办完入职手续后,晚上回家打开电视机,上面正在播放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看完后他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问喜不喜欢这表演?对方说不喜欢。他想了想回复说,我也是。有那么一瞬间,他对接下来想在《时尚先生》做点所谓“恢复人性”的想法有点绝望。


2009 年《时尚先生》第一期出街了。封面是葛优,黑白底,戴着三顶礼帽的奇异造型引起同行讨论,还加了一本名为《先生读本》的别册。有人就说,得,大豆老师您这也太大胆了,上来就把《时尚先生》改得这么彻底。您把片子颜色都调得灰蓝灰蓝的让人瞬间怀疑自己严重色盲,您分明故意表露出一种对视觉享受的蔑视嘛。钭江明想了想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一下子就被说服。他似乎非常愿意别人来否定他,这样才能有火花闪现。


《时尚先生》2009年第1期


“俄文版的 Esquire,擅长用冷色调,内容所传达的理念也是真正的酷,但我就以为这仅仅是色调上的东西,就模仿起来。”这是钭江明非常焦虑的时段,原来的老员工走了,新的班子还没组成体系。他请来了叶三,叶三又喊来了张晓舟,编辑部一块讨论选题,时任专题总监邹志渭、当时的主笔卢悦、叶三与钭江明常常吵起来,他们急了会对钭江明拍桌子。“但他是我遇到过脾气最好的领导。”叶三向我这样描述钭江明。


张晓舟和叶三(图片来源网络)


每期杂志都要写卷首语,关书前,钭江明陷在座椅中两眼望着电脑思忖如何下笔。他翻看上任主编王锋写的卷首语,感叹为何写得这般好,流畅富有绅士感,对比之下他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顶多中间。钭江明的同事邹志渭让他别老写些大词,但一动笔,又是民主,时代,公知。他认为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在南都所经历的是民生疾苦与真实的残酷,所以只好写这些并且也只能关注这些。


一天钭江明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了贵州水城发生了一桩凶杀案,一个叫代天云的摩的司机惨遭杀害。死者的五个哥哥自行追凶,跨越 6 个省 200 多个县市,将凶手陆凤仁押回。钭江明意识到此事需要被关注,便找到曹寇,问他是否愿意写一篇这个事件的非虚构。 非虚构?什么东西?曹寇说。 你看过卡波特的《冷血》吗?钭江明问。没有。曹寇极其简短地回复了一句。就是用文学手法去写事实。差不多十五天后,曹寇交了稿子。“其实我还是不懂非虚构,但装着懂。” 但这篇稿子让钭江明很意外。“记者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东西的,只有作家可以。”钭江明对我说。“你看这就是你在《时尚先生》工作期间做的一件不错的事。”他腼腆地嘿嘿一笑,慢悠悠地说,这算是我在那里做的一件得意的事了吧。


新刊出街后,钭江明给全体员工发了一条短信:“终于见到新刊,我为与你合作创造出这本杂志感到自豪!我们已经翻开了中国杂志史新的一页,中国的新城市阶级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代言人!那些矫柔造作贩卖成功学的可笑的自称时尚的娘娘腔的时髦杂志可以扭屁股退场了。”某种程度上,钭江明担任主编的《时尚先生》,把“时尚”的意涵拓宽了,它所指涉的内容从带有阶级性和去政治化转向了偏公共、严肃性与传统“时尚”意涵的交融。


四 


钭江明谦和、并时常自我怀疑,他从遥远的新疆来到北京求学,见识到同学的博学与外面世界的复杂动荡。在人才辈出的《南方都市报》工作,他既受到同事“想改变些什么”的正义感的鼓舞,又时常为自己没有一些同事出众的才华而对自己不满,但本质上他又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2011 年年底,钭江明去纽约参加 Esquire 全球主编大会,中场休息时,赫斯特国际部的执行总监 Astrid 问,如果不做主编,你们都会做什么?钭江明回答,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采访的最后,我也问了类似的问题,他的回答还是如此,当一名图书管理员。钭江明喜欢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一旦追问细节时,他却说“我记不太清了”。这并不是卖关子或者油腔滑调,你能从他的话中识别出他诚恳与毫无心机的一面。这使得他与那些喜欢说场面话的人有些不同。


2012 年,钭江明辞去《时尚先生》工作,重回严肃新闻领域,他担任了网易副总编辑,尝试在此做“有态度的新闻”。三年后由于诸多原因,钭江明选择离开新闻圈尝试创业,但无奈自己的性格与快节奏的商业环境格格不入最终不了了之,“我觉得创业给你的焦虑很大,你必须想着如何找投资。”钭江明说道。


钭江明(图片来源:网易)


在媒体与媒体人转型的浪潮中,钭江明打算掉头,不加入这个潮流,或者说,他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潮流。他对文学、电影更感兴趣,“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背德者》,推荐给你。”这是法国作家纪德所作的小说,“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了 1947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钭江明对书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在善于运用自由。”


2014 年是钭江明离开媒体的前一年,这年对于南方报系来说不同寻常,南方传媒集团被要求转让《新京报》49 %股权,并退出经营。21 世纪报系管理层重大变动。这似乎又是一个拐点,在这个节点上,“黄金时代的终结”、“最冷的冬天”等断言反复被提及。这令我想起了钭江明在某期《时尚先生》卷首语写下的话:时代的更迭比我们想像的更快,仿佛昨天还听到他们天真的声音:看,皇帝没有穿衣服。今天已见他们盛装登场,向上一代人挥手作别。


现在钭江明待在洛杉矶这间二层房子撰文写稿、看电影。他做了一个影评微信公号,“我希望在这个公号里表达我对电影一种对话,其实还是通过电影来讲人生。有时候我们好像是在抓紧时间,其实是在浪费。而浪费时间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时间。”                      


早晨八点多,钭江明开着黑色辆沃尔沃驶下山,在环山公路上看见一棵细小的树长了五根树干一样粗的枝条。 他可能会想起他写过的半句诗——“人世依然青翠。”




点击阅读作者其他文章:

《义乌往事》

《如此冬夜,我和小哥一起送外卖》

《易小荷:写作延缓了我人生的衰败》





点击关键词,阅读三明治故事


渐冻症弟弟 | 生酮饮食 | 泡面袋收藏家

转行做投资人 | 深圳买房 | 城市流浪猫狗 

瑞典留学 | 上海独立书店 | 美国豆农

创业人的深夜泡面 | 原法租界文艺小店 | 炒期货

考古队 | 非典北大考研 | 在台湾当清洁工

汶川地震幸存者 | 爆肚仁 | 网瘾女玩家 | 十堰


六月每日书礼物准备就绪,有你的一份吗?

点击进入微店👇




如何把回忆从头脑里抽丝破茧,逐渐打造成动人的故事?| 童言老师线下写作工坊



我在每日书的七个月,世界比想象中更广阔



把你的生活日常,写成一首情诗丨三明治X大悦城【情·书】展



▽ 点击进入“灵感商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