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永光:社会企业的三重标准和底线

吕朝说公益 南都公益基金会
2024-08-23

社会企业是公益市场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概念在21世纪初就进入中国,社会企业遵循公益市场化的原理,能够规模化、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这种组织形式仍然缺少普遍共识,社会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与恩派公益创始人吕朝对话,分享了他对社会企业的观察。共同了解与非营利组织相比,社会企业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01.

社会企业的三重标准


社会企业是公益市场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有三重标准和底线。


第一,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


社会企业不同于非营利机构,它是商业属性的,采用公司的形式。但是,社会企业的商业目标同样是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解决环境问题。


一些社会企业,是专门冲着解决环境问题来的,把它作为企业的商业目标。如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同样也一定不会给环境添乱。


第三,财务可持续发展。


社会企业将财务的可持续作为自己的目标,是要赚钱的。


02.

规模化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企业与公益组织都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然而,两者的模式不同,公益是在“烧钱”,而社会企业是在“赚钱”,这就使得两类组织有了很大的差别。


公益组织用的是捐赠人的钱,组织的规模越大,“烧”的钱也就越多,这就成为了公益组织发展的天花板。


而一家社会企业,只要能够正常运行,赚到钱,实现了财务的可持续,它的规模就可以越来越大,能够持续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过去年年给穷人发钱,但是受助者却脱不了贫。后来,组织决定改变模式,把单纯的发钱变成借钱,并且要求受助人还本付息,这就使借钱的穷人去想办法怎么才能挣到钱。最终,实现了受助人的脱贫。


格莱珉银行恰恰通过商业的金融手段,在孟加拉解决了几百万农户的贫困问题。


点击图片了解全球最大的非营利组织BRAC(格莱珉银行)



03.

庆渔堂

社会、环境效益与财务可持续


浙江有一家社会企业庆渔堂,创办人叫做沈杰,是一位顶级的物联网专家。因为家里养鱼,他后来离开原公司,回归鱼塘,将物联网应用在淡水养鱼产业链中,开启了智慧养鱼的新模式。



沈杰中科院博士毕业,曾经担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和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总体组组长,代表中国牵头制定了全球首部物联网架构国际标准,拿到了国际电工委颁发给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突出贡献的第一个“IEC 1906奖”。


我国的淡水养鱼存在两大社会问题:


第一,农业污染问题。在中国,淡水鱼塘总面积约有5000万亩,鱼塘为确保一定的水质,每年需要更换五次水,污水直接排到湖中,这就造成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破坏江河环境。


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因为鱼塘的水质问题,使得鱼身含汞、铅等微量元素,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


对此,沈杰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对鱼塘中的水进行持续过滤的同时,还对鱼塘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使其保持在三级水质。


通过这种智慧养鱼的方式,庆渔堂一方面,实现了清水养鱼,保障了鱼肉的健康和鲜美,解决了食品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做到了鱼塘的零排放,实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此外,因为清水养鱼,水质良好的鱼塘使得鱼的密度达到传统鱼塘的六倍,实现了渔民增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后来,浙江省政府提供1000万元资金,支持沈杰将这种智慧养鱼的模式进行规模化推广。沈杰通过和金融机构对接,为农民们改造鱼塘提供初始资金。


这样一种社会企业的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环境的零污染排放、食品安全、和经济增收的多重目标,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推广,来持续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04.

社会企业的分红问题


在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有部分观点认为社会企业不能分红,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社会企业就是企业性质,它不能用分不分红来衡量。


英国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先导国家,它们有个全国性的研究报告称社会企业出现资金黑洞。


因为,社会企业作为一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既没有捐款,也没有投资,如果再不分红,社会企业靠什么运作下去?


还以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为例,它有94%的股东是贷款户,对于这一部分股东企业是分红的。


剩余6%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和基金会,作为公共性的投入,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行。企业对于这两类组织不需要分红。


因此,怎么能说社会企业不分红呢?



05.

野心不足与道德绑架


我国社会企业面临的问题还来源于之前的公益运作模式。


一批做公益的人转型去做社会企业,成功率是极低的。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被非营利组织的那套东西框住了,很难突破。


之前讲过,做企业要有野心,即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要做好产品,同时还要敢于冒险进行规模化扩张。但是,做公益往往没有了野心,浅尝辄止,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此外,社会企业还会面临外界无端的道德绑架,认为一家公益机构怎么做着做着就有了商机?认为它们是借着着公益的名义转而做商业去赚钱,这在道德上有问题。


这是公益铺路,商业跟进,规模化扩张,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我把它称为五步曲。


同样是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不再用公益“烧钱”的方法,而是通过商业化的模式,用自己的钱把事情做大,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06.

社会企业发展初期需要资助支持


在这里我又提出一个理念,要在社会企业发展初期给予它资助支持。为什么呢?


社会企业在初期阶段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备,同时也还没打开市场,财务收入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在这一阶段影响力投资是不敢投的,它需要保障投资回报和有效性。


但是,要看到这些初期阶段的社会企业是符合方向的,它的目标和商业模式是正确的。因此,我认为在社会企业的发展初期,应该有基金会资助支持,或者基金会也可以走投资路线。


这是因为,相较于私募基金,基金会对于投资回报的要求和压力相对较低,它具有耐心资本。



07.

资助与投资两端发力

基金会支持社会企业发展


对于一家基金会,在过去只有两端,一个是资助端,传统的无偿资助,另一个是投资端,传统投资的保值增值。


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模式相类似,南都基金会在当前形成一整套混合金融的价值链体系,从过去的两端变成了四项。



首先在资助端,出现了一个项目相关型的投资,目的是用来资助和培育初创社会企业。


南都通过制定协议,用法律的方式规定企业在实现规模化和财务可持续后,要将资金再捐赠回来。这在法律上是没问题的,并且南都在过去的此类项目资助中就有人提前将资金捐回来了。


在美国,这类资助端的项目投资其实就是无偿贷款,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将这部分贷款认定为基金会当年的合法支出,占机构总资产的5%,并且要求这部分贷款是要收回的。


其次是在投资端,在原来的传统投资基础上新增一个影响力投资,投资那些能够更好地去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社会企业。例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把原来在石化等领域的一些投资全部收回,转为影响力投资。


南都基金会的本钱是一个亿,现在有5000万用于影响力投资的禹闳资本,而且投资回报会比较好。


所以,基金会在支持社会企业领域能够两端发力,一个是资助端,在社会企业初期阶段通过资助的方式让它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完善。另一个是投资端,到了社会企业可投资的阶段,基金会投资的钱可以跟进。



END



分享、在看与点赞,想拥有一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都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