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西津:是时候提出公益伦理来护航公益了

贾西津 南都公益基金会
2024-09-08

“公益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升维的阶段”在2022(第二届)华夏公益论坛上,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如此表示。她认为,公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起来”,而要明确什么是“好公益”的价值,这样才能维护公益事业的发展。


贾西津还表示,公益发展至今阶段,需要回过头再追问目的和价值,也就是愈发需要呈现出公益的伦理维度。公益伦理的核心就是要回到公益的目的,理解公益的价值。“是时候提出公益伦理来护航公益了。”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善达网,系贾西津教授演讲全文,原标题为《以伦理护航公益发展》。


中国的公益事业经历从初始到迅速增长,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面临从粗放生长,转向追求“好公益”的价值,公益伦理的议题愈渐呈现出来。


01

公益要升维


过去几十年间,我们见证了许多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发展的历程:市场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也出现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但只要市场起来,就有了经济活力。渐渐地企业就会发现,需要通过信任来实现长久发展,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一定需要自律、升级换代,而不是靠钻法律空子、用不道德的手段来赚钱。

与这些行业一样,公益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公益升维首先表现为对于每一个公益组织,面临着从粗放成长到专业价值的进阶。最开始公益组织能够做起来就是好的,但是到现在还仅仅停留于“做起来”就不够了。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如“希望工程”,大家可能对于捐赠100元就能看到100元给到受助儿童的”零成本”模式还记忆犹新,在公众尚不知有公益的时期,或许如此才有可能有这么多人参与进来,在中国公益史上创造一个经典案例。

但是多年以后,徐永光老师自己就最大声在批判“零成本”,为什么?因为“零成本”根本不符合公益的专业理念,如果在粗放发展阶段,公众不能理解公益模式,法律上有无法突破的限制,这样的无奈之举尚发挥一定实效,但到今天,如果还一直这样去做,就反而有害无益了。所以公益组织需要有意识地升维,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除了个体公益组织,整个公益行业也面临要从服务需求向生态发展的升维。早期公益发展大多数是看到各种的社会需求,比如老人、儿童、贫困者等需要帮助的人,以提供服务为主发展起来了第一批公益组织。但是到现在我们会看到公益是一个体系,它不仅要服务需求对象,更要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就像经济发展不能只有生产产品的企业,还要有金融、银行、证券市场等等支持企业发展的市场结构,公益也需要这样的生态。不仅需要直接服务受益人的组织,还需要有组织的再联合、有孵化和支持服务组织的结构、有代言组织、行业也要搭建自律联盟、伦理规范、平台等等,总之公益从“哪里有需求我就去哪里”,现在要在专业价值基础上升维到公益生态的视野在生态之中我们就要去理解公益自身的逻辑、生态发展的要素,以及每一个公益组织在这个生态中的生态位等,这就变成了一个复合的体系。


最后,公益面对从“做起来”到“好公益”的观念升维。在公益初兴的时候,但凡“做起来”就好,因为还没有人知道社会组织、没有人知道NGO、没有人知道公益,只要这个概念提出来就是好的,只要公众能参与进来就是好的。


但是到目前,特别是公益内部再回思的时候,就绝不能止于说我参与了、我做了,就是好的,而一定要问我在做什么?怎么做的?能不能做一种有价值的公益,我做的是不是好公益?公益发展至今阶段,需要回过头再追问目的和价值,也就是愈发需要呈现出公益的伦理维度。


02

伦理来护航


是时候提出公益伦理来护航公益了。“伦理”这个词可能大家有点陌生,简单地讲,伦理就是追问“善恶对错”。”对于公益而言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要“避错”,比如识别和防止公益的腐败、借公益之名洗钱,或者说仅仅是为企业市场需求而做公益,这些是“错”的乃至违法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向好”,比如做很多公益项目,资助方式是不是合适,实现了什么目的,产生什么公益价值?


公益伦理其实就是要提醒我们,在做公益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是往前走,也不要只关注资金额多少、项目执行速度快慢,而首先是要看一看我在往哪儿走。现在已经有一些公益组织意识到要做“好的公益”,也就是公益行为、公益项目,要不断深入思考公益的目的,回到公益应有的价值。


具体而言,在经典的现代公益模式即三方公益中,捐赠人、公益组织、受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对每一个主体而言都有公益伦理问题,或者说哪些是错的、什么是好的,在做公益的时候要不断地反思这个问题。

例如,对于捐赠人而言,并不是捐得越多公益价值越大,如果没有想好为什么要捐、怎么捐、捐到哪里、捐的钱有没有实现公益目标,只是把钱给出来,甚至不一定在做好事。

卡耐基在《财富的福音》——现代基金会的第一个也是最经典的一本小册子—中说到:“百万富翁的罪过不是拒绝捐赠而是滥行布施。”如果滥加施舍,破坏了被帮助者的自主性,是造成问题的来源,还不如不捐。捐赠人不能以捐得钱多、自我感觉良好,来代替公益价值的体现。


所以卡耐基特别强调慈善捐赠的首要原则是助人自助,并非常具体地阐述什么是适宜的捐赠领域。要做好捐赠人,一定要问我为什么要捐、怎么捐、捐到哪里、我捐得的钱有没有实现公益目标,等等,如果后面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想过,只是把钱给出来,并不一定有助公益。


另一个重要的伦理维度是围绕受益人,公益组织的资助伦理。资助应该用最有利受益人自主性生长的方式来进行,如果资助的结果贬损了受益人的自主性,让他变得更加没有发展能力了,那么虽然资助了钱,实际上也不是公益,只是让自己觉得很伟大、感觉很好而已。


Save the Children(救助儿童会)的伦理中有一条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它禁止帮助儿童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什么呢?看起来你是在帮助儿童,但实际上你贬损了儿童自己的自主性,你怎么是在帮他呢?你让自己感觉到了帮助的快感,却不是基于儿童的主体性,这就不是好的资助,没有真正取向公益的目的。资助伦理让资助者反思,什么是以受益人为目的的资助,如何有利受益人的自主性、让其有最好的成长。


在不同部门的主体之间,商业和公益伦理、政府和志愿伦理,都是重要的公益伦理的维度。这里面就会有之前圆桌论坛嘉宾所说到的“陷阱”。比如说政府下文件,动员企业捐了很多钱,那是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呢?其实从公益伦理的角度,也许会发现这是一件坏事情,因为它破坏了志愿精神;同样,对企业而言,企业和公益有密切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到底是以什么为目的、企业参与公益有没有实现公益的目的和价值的问题,如果企业的参与贬损了公益的目的和价值,也许大笔的捐赠额并不就意味企业积极的公益参与。所以说,当方向错了,力度越大、速度越快,可能越是一件糟糕的事。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公益伦理的很多方面。除了捐赠人的捐赠伦理、公益组织的资助伦理,商业与公益之间、政府与志愿之间的伦理,还有筹款人伦理、公益组织的运营管理伦理、互联网公益平台的伦理等,涵盖公益链上的每个环节和各利益相关主体。

但是公益伦理的核心就是要回到公益的目的,理解公益的价值。伦理就是提醒我们在行驶的速度之前,不断地回看方向,回问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公益的目的是什么?公益的价值是什么?虽然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最终答案,但问题本身值得我们不断去深入理解,并保持多元的讨论。当公益行动中的人们不断提醒自己这个维度的时候,“好公益”的图景就会慢慢呈现在我们眼前,行业也一定会更健康地前进。



03

行业在行动


值得欣喜的是,对于公益伦理,现在行业已经有所行动了。

举几个例子,比如刚才说到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筹款伦理,一个是资助伦理,已经有了行业推进的努力。筹款伦理可能是目前在国内公益伦理方面行动最早的了,《中国公益慈善筹款伦理行为实操指引手册》于2018、2019、2022已经多次修订,主要是方德瑞信联合七悦,在南都和敦和基金会支持下进行的,并已经加入国际筹款伦理守则;2022年资助者圆桌论坛(CDR)在敦和基金会支持下也初步完成《资助伦理》手册,为如何做一个“好的”基金会提供帮助;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在多年发展中,平台规则一直在不断迭代,2021年将自律伦理纳入规则维度,提出“公益行业规范和公益慈善伦理”,2022年更明确《99公益日透明守信共建公约》。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行业行动。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公益不仅是一个领域,造成错觉仿佛在这个领域中做事就是善事,就具有道德性;公益首先应该是一种价值,一种目的追求。企业经典模式以利润为目的,现在说ESG,是认知企业目的的多元性,“商业向善”,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商业参与公益;但对于公益而言,也不应止于公益作为一个行动领域,还要“公益向好”,公益要实现它的价值,深入理解公益目的。


END



分享、在看与点赞,想拥有一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都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