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丨杨奎松说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拿蒋介石当投名状"参加"革命

2017-12-12 杨奎松/刘若南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杨奎松教授


        杨奎松,原名杨卫东,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人,下过乡,务过工,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共党史、中外关系史,现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著有《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等作品。


原题

杨奎松说张学良:

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天平开始朝共产党倾斜。“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人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大陆近代史学者杨奎松教授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采访。他14年前写作的《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张学良想联合苏联


  记者:苏联在西安事变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动之前苏联介入了吗?


  杨奎松:没有。苏联对张学良不信任,因为1927年在北京抄苏联大使馆,杀李大钊,是张学良的父亲干的。1929年在东北抄苏联领事馆,收中东铁路,是张学良干的。而且,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重视的是谁能够领导中国抗日,这只能是蒋介石,靠张学良的部队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他们坚持共产党要跟蒋介石去谈判。


张学良与蒋介石


  记者:张学良想加入共产党未获批准,主要也是苏联的一个决定。


  杨奎松:那当然了。


  记者:张学良为什么发起西安事变?除了不想内战,想抗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


  杨奎松:主要是跟中共中央的关系问题。在他发动事变前的1936年11月,中共接受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的宁夏战役刚刚失利,损失很大,处在非常危险的状态。


        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已会合在甘肃北部,但国民党中央军也围追堵截过来,把红军逼到很小的一块地方,已无法继续生存了,中共中央只好决定重新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


        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密谋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左2)、宋美龄(左3)、张学良(左5)、杨虎城(左6)等合影


  记者:张学良要联合苏联的目的是什么呢?


  杨奎松:当然是要抗日,东北军拖家带口,离乡背井,跑到西北来能呆多久,整个东北人都想回东北啊。但靠蒋介石能打回东北吗?这一点张学良非常明白,蒋介石自己也讲得很明白,东北问题不是靠中国自己能解决的。张学良当时要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


        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如果红军走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


        另外,张学良这些人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押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介天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不可能的。张学良扣押蒋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了。他事变当天在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里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毕现。”


        以后他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一二一二革命”(“一二一二革命”即“西安事变”——编者注)有何意见。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时其实就表明了准备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这已经超出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了。


蒋介石与张学良


  中共对和平解决没争议


  记者: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确实没有通知中共吗?说中共中央没有参与策划,这方面资料充分吗?


  杨奎松:当然没参与,资料很充分。从当年留下来的电报资料看,张学良事先是试图通知中共的,但是他不敢通过电报通知中共,他曾经在事变前几天打电报给中共中央,急召中共中央负责和他联络的代表叶剑英马上到西安来。中共中央只看到12月7日张让叶剑英赶快过去,说是有重要事情相商,但并不知道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所以就没有让叶剑英马上去,而是让他等了几天,等因病准备去苏联的王稼祥一起动身。结果,12日就事变发动了,叶剑英动身时已经晚了。


  记者:西安事变发生后,在是否和平解决上,中共中央内部最初是有争议的,是不是?


  杨奎松:我一直讲,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和平解决是中共从一开始就主张的,它并不希望因为西安事变造成全国内战。在这一点上中共中央内部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和平解决?因为中共领导人有人想趁机把蒋除掉,张闻天等人对此有保留。


蒋介石、宋美龄与张学良


  记者:问题是,把蒋除掉后,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吗?


  杨奎松:对,这恰恰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初中共中央领导人都认为,蒋介石是不可能同意和红军达成妥协的。既然把蒋捉起来,当然就要把他除掉,至少也要搞个公审什么的,把蒋从南京政府中排除掉。当时有人就认为,这样南京军队就会群龙无首,全国反蒋派一响应,事情就和平解决了。


        实际上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当时对蒋介石在国内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和蒋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最高权力形象的作用的估计,都大大脱离了实际。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西安事变会引起全国各界那样强烈的反感。


  蒋介石的承诺没全部兑现


  记者:后来决定放蒋,那个时候有没有担心蒋可能不会遵守诺言?


  杨奎松:当然有担心。这就是为什么在12月25日决定放蒋的时候,中共中央专门有一个电报,要求无论如何要蒋留个字据。


蒋介石与张学良


  记者:张学良确实是没有通过中共,就在蒋没立字据的情况下,把蒋放走了?


  杨奎松:当然。蒋就这样走了,中共和杨虎城等其实都比较紧张,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接二连三地出来公布所谓蒋的六项承诺,《毛选》里专门有一篇文章就讲蒋介石承诺这个问题。但蒋是非常要面子的一个人,何况他又是全国的最高领袖,无论他的性格还是他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都不会公开签字承认自己在被扣押期间承诺了什么样的条件。何况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和中共及张、杨进行过什么谈判,都是两宋(此处指宋子文、宋美龄——编者注)出的面,他也无须承认自己在枪口下答应了什么,即使答应了,如此胁迫情况下的承诺也可以推翻的。


  记者:但是,放出来之后,蒋也遵守了承诺。


  杨奎松:以蒋介石的性格,以及当时他身边人的影响看,蒋本来也会按照承诺的办法去做的。你可以说蒋很笨,但这恰恰就是蒋介石为人处事有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或者叫弱点。当然,蒋并不是所有条件都严格遵守了。像改组政府就没做。有些东西他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是做不成的,他也不能做。而且你把这个条件一公布,他就更受牵制了,有的事情即使能做反而也不能做了。这个道理很简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飞返南京。


  撤出东北并非没放一枪


  记者:前一段时间流传一种说法,好像是从李敖开始,认为张学良放弃东北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令。但现在史学界已经把这个案子给翻过来了。


  杨奎松:张学良自己就否定了。指挥当然是他自己指挥的。蒋介石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密令。


  但是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在这个事件之前,都讲过类似的话:不能够抵抗,不能够挑动跟日本之间的冲突。因为你挑动的话,关东军马上就能够占领东北。他们对冲突的结果都很清楚,所以内心都知道即使日本挑衅也一定不能打,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张和蒋在这点上是共同的,各种各样的文件电报在这之前就有。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日军真的对东北进行占领时,也不抵抗?


  杨奎松:这就要具体分析了。张学良后来讲过,当时的问题是他没有想到日军会借着一个沈阳的局部冲突趁机大规模地占领整个东北,他开始认为是个局部的事件。东北这样的局部性事件多了。包括前面发生的好几起事件,像过去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等,都是局部性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脱离樊笼的蒋介石走下飞机


  记者:但是等到东北军撤出东北,是不是基本上也没有放一枪?


  杨奎松:也不能那么说。后来马占山部在黑龙江不就抵抗过吗?但第一,东北军的作战能力肯定不行,第二因为张学良也害怕硬拼会把整个东北军全部牺牲掉。张学良毕竟还是一介军阀,在当时中国的情形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部队你就一钱不值了,如果还有较多的本钱,万一日本在当时“国联”的干预下撤回到南满铁路附近去呢,他不就又可以回东北去了吗?第三,因为他早就归顺了国民党政府,东北丢了也不是他东北人自己的事,是整个中国的事,因此他也一直寄希望想让国民党政府帮助他,国民党政府当时也一直在向“国联”控告,“国联”也一直在压日本撤军。这也是他不愿意东北军自己去打的一个原因。


  蒋介石一直暗中抵抗


  记者:那么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对日的思路是什么?可以说他不抵抗吗?



  杨奎松:也不是,蒋介石其实一直在暗中准备抵抗。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问题是无论是“九一八事变”之前,还是之后,中国其实都没有能够真正统一起来,南京中央政府一直在和各种分裂、分立势力打内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处置张学良


        “九一八”前后光是分裂的中央政府和分立的国家就有好几个。蒋介石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因此他的准备工作很困难。另外,当时中日两国各方面条件相差很远,经济和实力都无法和日本对抗,蒋在1932年指挥过上海抗战,1933年指挥过长城抗战,知道仅仅是军事上两军的对抗,中方都只能取守势,而且无法守得住。


        这也是为何他一直希望通过外交的方式,包括想要采取联合苏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


  记者:蒋介石当时的思路是,先把共产党解决了,再抗日?


  杨奎松: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是前提,但安内不只是对共产党,包括对国内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像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西南几省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就是通过追剿中央红军趁机解决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能够退守西南,坚持八年,这就是蒋当年谋略的一个成功之处。


        今天看蒋介石1934-1935年的一些文献,他确实在当时就已经把西南几省当做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来经营了。西南几省拿下来之后,他就已经在1935年和1936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和五大上发表了很强硬的关于“最后关头”的讲话,对日政策最后的底线就是华北不能丢。日本如果在华北发动进攻,他一定打。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从西安返回延安,在机场与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彭德怀、林伯渠、肖劲光等领导人的合影


原载《时代周报 》2015年11月20日记者刘若南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百年潮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1995年北京大红门浙江村事件

1971年杨振宁回国探亲救了邓稼先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一次惊心动魄的氢弹试验事故处理揭秘

蔡晓鹏:江上青与盛子瑾的前尘往事

北影大院 : 荒唐而残酷的日子里

张闻天:从出使苏联到庐山会议之后

熊蕾:听父亲熊向晖讲那过去的故事

刘家驹:《雪白血红》作者编辑入狱始末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打鸡血:一段真实却又无比荒诞的历史

范东升:卓尼土司家族的三代传奇

汤铭新:"拉美雄鹰"切·格瓦拉在中国

巫宁坤:最后的燕京大学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钟健夫:1980年代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操风琴:杜月笙女儿谈前朝往事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红卫兵时代的串联记忆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李大兴:谁记得一甲子前的北大今天?

李大兴: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

——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李大兴:1980年的北京大学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注永远的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70 45220 70 31671 0 0 5577 0 0:00:08 0:00:05 0:00:03 6121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