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聂荣臻:寻得终生信仰,写下“报国家书”|草地·说人解史

王晓曈 新华每日电讯 2022-12-28

首发:7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晓曈



“我常常想起父亲,我常常梦见父亲。在他居住了43年的老院子里,他坐在那把旧了的轮椅上,把自己置身于明丽的阳光下;他微笑着望我一眼,一言不发,而后,他微微抬起头来,深邃的目光望向湛蓝的苍穹。”


在女儿聂力的回忆里,父亲聂荣臻在晚年常常是这样的姿势——静静地、深情地向着远方的天际仰望。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何磊摄


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半生戎马,半生钻研。为新中国的创建英勇奋战,淡泊生死;新中国成立后又排除万难,组织和领导了“两弹一星”事业。他是毛泽东口中的“厚道人”,是全国百姓爱戴敬仰的“福帅”……


而在聂力心中,父亲的荣光都始于那个壮志满腔、远渡重洋找寻理想使命的风华青年。


1919年11月下旬的某天上午,20岁的青年从老家登船启程。小火轮开足马力,迎着初升的朝阳向东驶去。


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穿校服留影。


青年志在远方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这句座右铭,被十几岁的聂荣臻刻在了课桌上。


聂荣臻的故乡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如今,走进故居所在的吴滩镇郎家村,林木葱郁、流水潺潺、风光秀丽,小村正在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但在聂荣臻心里打下深深烙印的,并非家乡美丽的山水风光,而是日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


聂荣臻私塾启蒙时读过的书籍


出生于1899年12月29日的聂荣臻,童年便经历了国家政治的激烈动荡。《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一书中写道:“以辛亥革命为标志,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封建社会正在瓦解,民主主义正在兴起。中国社会的这一变动,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堂政治课。”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瞻仰大厅。


进入新式学校读书后,聂荣臻接触到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军阀混战造成国家贫困落后,国家的出路何在?


1918年端午节,聂荣臻与七八个同学一起租了只小船,畅游长江。面对滔滔江水,同学们纷纷感慨万千。聂荣臻吟诵起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在剧烈摇摆的小舟中,聂荣臻对同学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诸君将来再聚时,要有所成就方不负我们同窗之谊。”


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当地学生游行示威运动的聂荣臻上了当地军警的“黑名单”。以“在家有被捕的风险”为理由,他终于说服了父母,同意他去法国勤工俭学。


聂荣臻在江津中学读书时期的操行评语表。


年轻的聂荣臻想,出国去学点本事,回来好办工业,使国家富强了,也许能改变社会的局面。


离家的那一天,母亲将一坛醇酒埋在院子地下,说好等他回来时挖出来,摆酒接风。


“荣臻,啥子时候能回来?”母亲问。


“多则5年,少则3年,我就会回来的。”


离开家的青年没有想到,此一去,他再也没能踏进这道翠竹掩映的院门,父母也就再也没能见到自己唯一的儿子。


聂荣臻在沙洛瓦劳动大学图书馆。


探索实业救国

“要让自己的火车在祖国的土地上奔跑”


船到汉口,聂荣臻约上几个同学去看火车。他们兴奋地赶到车站,很不凑巧,站上没有火车。听说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方火车行驶的声音,他们赶紧把耳朵贴在冰冷的铁轨上。


隐隐听到一阵又一阵“嗡嗡”声,聂荣臻想,那大概就是火车行驶的声音吧。

他们说,从法国回来,也要在四川修铁路,让自己的火车在祖国的土地上奔跑。


在法国,聂荣臻一边学习法语,一边学习数理化等课程。积蓄将用完的时候,就赶快找工厂做工,手头有钱,就进学校;钱花光了,又赶快做工。留法勤工俭学生中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但1921年之前,“实业救国”的想法仍在聂荣臻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多年后,指挥“两弹一星”事业的聂荣臻回忆说:“热爱科学技术,希望以此来改变我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是我青年时期的夙愿。经过革命战争,人民掌握了全国政权,正是实现这种夙愿的好时机。我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


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留影。


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生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包括“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眼看着蔡和森、陈毅等同志被遣送回国,幸运躲过的聂荣臻仍有想进学校继续读书的想法,恰巧听说比利时的沙洛瓦有一所劳动大学,专教机械、化工这些课程。第二年暑期,他便参加了劳动大学的入学考试,进入化学工程系学习。


学校设备齐全,实验室很大,师资力量雄厚。在这里,聂荣臻不用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可以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习。


本该感觉“如愿以偿”,但聂荣臻却越来越不能平静地坐在课堂里了。


“我的思想这时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聂荣臻后来回忆。


勤工俭学生中的多次激烈辩论,以及1921年开展的几次大规模群众斗争的场面,不断浮现在聂荣臻的面前。他翻来覆去地思考着:“中国是这样一个现实,你的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以后又有什么用呢?”



寻得终生信仰

“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1922年6月,聂荣臻在比利时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写给父母亲的信。


聂荣臻逐渐感到,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改变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在比利时,聂荣臻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革命政权,实行社会革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知识分子才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国家才能富强。


“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这封信,是聂荣臻的宣言书,也是他早期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


聂荣臻在江津中学读书期间阅读过的《新青年》。


他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在刘伯坚、熊味耕的介绍下,聂荣臻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旅欧“少年共产党”。“为了保密,每个人互相通信或发表文章都用化名。我的化名叫‘向上’。”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


随着组织的工作越来越多,聂荣臻碰到了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革命工作的矛盾。沙洛瓦劳动大学的考勤表上,多次注明他“不大上课”。聂荣臻酝酿着,一个人精力有限,又要学习专业,又要做革命工作,长此下去,不是个办法,干脆放弃学习,集中精力做革命工作。


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聂荣臻元帅故居。


“至此,我的父亲才算是真正地启航了。”聂力写道。


1924年2月5日,甲子年正月初一。25岁的聂荣臻同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四人相约,坐上通往贝尔-拉雪兹公墓的专程车,去瞻仰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


神情肃穆地站在“社员墙”前,聂荣臻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为自己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而由衷高兴。我要一辈子信仰、坚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里,聂力这样描绘当时的景象:


“他们宣誓的那一刻,不远处的树丛中,‘扑棱棱’飞起一群鸟儿,也不知是什么鸟儿,它们舒展着翅膀在纪念墙上空盘旋几圈,然后直插蓝天。”


“许多年之后,父亲仍然忘不掉那群鸟儿盘旋飞升的影子,它们开始是舒缓的,后来快如闪电,宛若人生的轨迹。”


说人解史|侯马盟书:玉片上的朱书文带你“穿越”到东周 

说人解史 | 一位河南农民为村庄写“史记”

说人解史 | 朱德为何抛弃“旧我”,万里寻党干革命?

说人解史 | “解放全中国”:伟大口号从陕北喊过长江声震全中国

说人解史|“写邓稼先写到哭”,新华社老记者笔下的“两弹一星”精神

说人解史|他被毛泽东亲自追认为革命烈士,牺牲60年后才正式确认为共产党员

说人解史 |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他在哪?

说人解史 | 一封“寻亲信”揭开11位湘籍烈士的英雄往事

说人解史 | 赤水河畔,一位国民党区长为何营救上百名红军伤病员?

说人解史|屈原行吟地图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李牧鸣、刘梦妮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