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休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出回忆录,讲述与科学家杨南生的爱情故事|草地周刊

张严平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3-25

退休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出版长篇回忆录,讲述她与科学家杨南生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

8年前,张严平失去挚爱杨南生,8年后,张严平用这本书回望杨南生的一生,怀念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日日夜夜。她说,我终于用文字拥抱了他

首发:12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张严平

 

这本书是在爱与痛苦的土壤中开出的花朵。

 

8年前,当我失去了挚爱,我的精神垮了。我痛苦不堪,茫然无措地活在世间,常常在清晨醒来时,不断地问自己,你为什么还要活着?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生的虚无。那时候,我就想逃到一个荒岛上,一个人都没有、特别是一个认识我的人都没有的荒岛,忘记一切,在天地间泯灭。

 

记忆是无法忘却的。那么多的爱,那么深的痛苦,又如何忘却?我失眠,自闭,断绝与一切人的往来,在抑郁症的边缘上下翻滚。直到有一天,无意中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的花朵。”


张严平和杨南生。作者供图

 

那一刻,心中犹如电闪雷鸣,我被震醒,明白了:命运馈赠我的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及命运赐予我的无法逃脱的心灵痛苦,正是它向我的人生投下的一片土壤,它要让我在这片土壤中历经花开花落、向死而生,最终开出不一样的生命的花朵。从那一天起,我开始记日记,把心中所有的回忆、痛苦、迷茫、绝望、挣扎……用一行行的文字接住,不断地激励自己:“我要在爱与痛苦之中开出花朵,成为一个心灵有光的人。”

 

7年多的寒暑春秋,每一天我都在日记中与我亲爱的人交谈,与自己交谈,把点点滴滴无法忘怀的爱倾尽笔端,刻进灵魂里;把点点滴滴肝肠寸断的痛洒在纸上,刻进灵魂里;把点点滴滴萌动在爱与痛苦中的醒悟,跃出身体的躯壳,刻进灵魂里。

 

记忆力会衰退,但灵魂会记住一切。

 

我就这样写啊记啊,有时泪雨滂沱,有时窒息无声,有时近乎崩溃,有时在寂静中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时我脑子里并没有明确日后要写出一本书。所有不甘坠落的挣扎与努力,只为无法忘却的爱,只为拯救我濒临死亡的内心。我一次十次百次千次地对自己说:“你必须活出一个比从前更好的新生命,才配得上你所得到的这份珍贵的爱,才不辜负你体验到的这份深刻的痛苦。”

 

到2020年7月,在失去至爱、孤独抑郁的7年多的时间里,我写下了70多本共300多万字的日记。回身望去,这7年,就像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有时一步之外就是万丈深渊,所幸,我终于没有跌落。

 

攀登拯救了我。

 

我在爱与痛苦的跋涉中看到了更大的天地;更清晰地认识了命运馈赠于我的是一个有着怎样高贵灵魂的爱人;前所未有地领悟了这场爱情给予我的是何等辽阔的世界;第一次懂得了痛苦对于我灵魂再造的意义,它打破了我在一帆风顺下形成的平庸与狭小,让我看到了人生更广阔更灿烂的纬度;也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那是一种包含着痛苦的价值、立足于真实的人生、深刻而持久的灵魂喜悦。


张严平和杨南生。作者供图


正是在2020年这个夏天,在我亲爱的人离去7年零5个月后的这个夏天,我决定写出这本书。它不在计划之中,也不在努力之内,它是我内心所有情感的洪流涌到这一天不得不喷涌而出的海浪;是在爱与苦难的土壤中,那一颗积蓄了天地之气的种子怦然破土而出的心灵的花朵。

 

写作的日日夜夜,我就像在旷野中、在风雨下、在山岗间奔跑的人,或者一发而不止,从清晨到夜晚,不吃不睡;或者踟蹰于一道河流前不知所措。有时一句话没写完,我已失声痛哭;有时我离开书桌,默默地走出房门,让蓝天和阳光灌满我悲伤的心房。写作于我就像一场痛而欣喜的疗愈,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新的生命在一天天从心灵深处生发。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这本书带着一个新生的我终于走到了春天的入口。惊蛰那一天,我去花店里抱回一大捧鲜花,放在日日夜夜陪伴我写作的爱人面前,轻轻地对他说:“我看到了你让我看到的宇宙。”

 

今天,这本书终于要出版了。我要给它插上一支传递大地之春的风信子献给我最亲爱的人——杨南生。我做了一辈子记者,采访过无数人,写出过许多人物,杨南生是我记者生涯中最早认识的采访对象之一,却几乎是唯一一个我没有写出过任何稿子的人。漫长的37年之后,在他走进我的生命,又离开我的生命之后,我终于用文字拥抱了他。深深地感恩他给予我的这份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深深地感恩他烈火般的一生带给我的心灵涅槃,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愿他在天堂收到这件爱的礼物,为他挚爱的小平平的成长放心高兴。

 

我同时愿把这本书捧在世人面前,因为我相信,这本书所传达的关于爱情、关于生命、关于灵魂、关于苦难、关于成长……等所有光明、温暖、美好、隽永的人生信念,都会在另外一个、十个、一百个……无数个频道相通的心灵中找到它的知音与共鸣。人与人相识不易,但灵魂终会认识灵魂。想象着,在这个世间有那么多相通相亲的灵魂,在不同的时空间静静地分享着彼此的生命信息,该是一种怎样的喜悦与幸福。


张严平和杨南生。作者供图

 

这本书也是我人生跋涉攀登途中一个小小的路标。攀登还在继续,日记还在继续,把这个小小的路标插在这里,箭头始终指向有着大海的前方,我就不会迷失。在爱与痛苦中成长蜕变为一个目光清澈、心怀远方、自由勇敢、温暖深爱的人,是我不变的方向。

 

在《君生我未生》出版之际,我要诚挚地感恩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热忱、心血、才华的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的杰出的出版家们,他们是这本书的知音与知己,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我要深深地感恩我的那些亲密的同事与朋友们,他们给予了我写作出版这本书以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与鼎力相助,他们是我一路向前的加油站。最后,我要感恩这本小小的书,它拯救了我,成长了我,并因为它而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收获了这么多金子般的人,金子般的心。

 

深深地感恩!

 

今后的路还很长,要背上行囊继续远行。我期待《君生我未生》这朵小小的生命浪花,在浩瀚广阔的人心海洋中遇到更多的知音与知己,让我们在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分享中,获得更美好更深刻的力量。


 链接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品格与灵魂

作者:张陵


张严平的长篇回忆录《君生我未生》是一部好书,而且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好书。作品用一个妻子深情的眼睛,回望中国固体火箭科学家杨南生的一生,用一个女性的细腻心灵,去感受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日日夜夜,读来感人至深。

  

科学家的传记,多重理性,重逻辑,而《君生我未生》则重情感,重感觉,有许多独家材料和独有感受,对读者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和解读传主,打开了新的空间,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杨南生早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自然哲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实学报国”的理想赤子之心,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先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参与研制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调到中科院力学所任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后调入为研制卫星而成立的中科院1001设计院任副院长,加入钱学森领导的科研团队,参与了中国第一枚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几十年里,他一直在条件艰苦的大西北科研基地工作,把自己的所有心血和才智都献给了火箭科学事业。

  

在同批回国的科学家中,杨南生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觉把个人的爱国主义理想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中,体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1964年,他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副院长,在钱学森领导下,接受了“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中国要搞洲际导弹,就必须先把大型固体发动机研制出来。可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能力研制火箭固体燃料,我国在这方面属于一穷二白。西方国家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连当时还比较友好的苏联也不让我们知道。杨南生团队就是在这样一无资料、二无人才、三无设备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科学攻关和反复试验,一点一滴培养着自己的人才,一点一滴打开口子,积累着中国固体发动机的经验,终于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有了自己的固体发动机。

  

今天的航空领域运载火箭,都采用了固体技术。可见,杨南生的研究是带有科技前瞻性和国家战略意义的。这方面,他付出了比任何人都要多的心血,说他为中国火箭固体发动机之父,也不为过。然而,由于历史和工作的原因,他的名字还很少被提到。直到2018年《杨南生传》的出版,社会才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位没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称号的功勋科学家。

  

命运给了晚年杨南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美丽馈赠。60多岁时,刚走出丧妻痛苦期不久,一个年轻的姑娘闯进了他心里。这个姑娘就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他们不可思议地恋爱了,并且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偏见,结为夫妻。以后的27年里,他们相濡以沫,过着普通人生活,体验着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又以浪漫的情怀超越了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着人生的高贵和爱情的美好,由此谱写了他们两人共同生活中最为华彩的激情篇章。《君生我未生》就是这样展开他们27年感情生活的细节。


  

作品没有过多地展现杨南生科学家的生活,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杨南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讲述传统文化人家庭的出身对他思想的影响,讲述他对古典音乐的修养,讲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讲述他与张严平恋爱时那些浪漫的事。这个时候的杨南生,用张严平的话,就是一个“如蓝天一般纯粹的人”。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普通人杨南生的困窘与无能远远要超过科学家杨南生,天一点也不蓝,反而阴霾重重。他人到北京生活了,关系却几十年进不来,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不奏效。居室常年漏雨,也没有人来帮着修理。他出身大户人家却一生清贫,不看重物质财富,只重精神追求,过着简朴平淡的日子。他淡泊名利,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却甘做人梯,与世无争。当那些在他研究基础上取得成就,而不提他功劳的现象不断发生时,他却从不计较,云淡风轻而过。当国庆大典中,中国的导弹经过天安门时,风烛残年的他边在自己小屋里看电视前实况转播,边回忆自己当年的风采和荣光。在这些作者自然而然讲述出来的故事中,我们能读出杨南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格局和精神境界,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老一代共产党人从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格魅力和纯净的心灵。

  

对杨南生来说,对生活的馈赠已经充满感激。他一生为国家民族工作,晚年还得到了真挚的爱情。他已经非常满足于生活对他的钟爱。所以他一方面为国家发挥余热,一方面格外珍惜自己的爱情。从他与妻子的两地书信里,我们读出了他对妻子浓厚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常人很难有的满足感,也读出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可以看出,《君生我未生》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品位的人。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她心中有社会有大局的国家意识,深知一个科学家的道德价值。作为一个妻子,她常常会为杨南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境遇所不平。然而,更多的时候,她爱着,并被这颗值得爱的灵魂所吸引所指引,向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升华。爱人在世的时候,她被爱人的精神所感动;爱人离世以后,她用每天的日记守望着感受这颗伟大的灵魂,向一个纯粹的人的灵魂靠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以爱和宽容面对生活,也成为一个“蓝天一般纯粹的人”。

  

作者用自己的心呼唤着人间真情,呼唤着爱和美,净化着自己的灵魂,凝聚起科学家杨南生榜样的力量,《君生我未生》这部作品由此突现出深刻的主题,充实着丰盈的内涵,可读而动人。



草地周刊|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草地周刊 | 凤凰琴:一篇小说,一群人,一个村
草地周刊|90年后,寻访绝密“红色交通线”
草地周刊 | 90年前的苏区,这些“海归”干了哪些大事
草地周刊|90年前新华社办了份报纸,留下的一张残报何以成了一级文物……
草地周刊|为党而歌,与人民同行——新华社的红色序章这样写就
草地周刊·新华社建社90周年|新华社记者与西海固
草地周刊·新华社建社90周年|以新华之名
草地周刊 | 考古百年,这些人带我们聆听泥土下传出的文明絮语
草地周刊 | 守护“一号机密”:一场隐秘而伟大的接力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梦妮、刘小草、雷琨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