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背上的“馆长”

李琳海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9-18
来源: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琳海
整理:赵岑


45岁的沈延龙
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
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浪村
祁连山脚下
沈延龙家的小院不大
院里住人,院外是牛羊的“小窝”
在这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
几个整齐陈列的书柜让小院充满书香

在以牛羊为伴的牧场上
牧民沈延龙还有个特殊的称谓——
“马背图书馆馆长”

牧民们的“良药”
路再难也得送到

五年前
由青海省和祁连县图书馆共同建设的
马背图书流动阅读推广活动项目
在大浪村正式启动并开始运行
“马背流动图书馆”
由此点燃了广大牧民群众祈盼知识
渴求致富信息的梦想之光
随后的五年里
沈延龙和妻子赵红梅
牵着马,驮着书
负责将书本送到牧户家中

赵红梅和沈延龙在送书路上。本组图片除注明外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琳海 摄

野牛沟乡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
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300米
由于山大沟深,牧民居住分散
走完几户人家就得整整一天

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
这是他和妻子送书路的真实写照
七八月间
他们送书路上必经的油葫芦河经常涨水
有时湍急的河流会没过马的肚子
有几次,他差点被河水冲走

沈延龙骑马送书途中。

拖着湿漉漉的身体走上河岸
沈延龙首先看的是
马背上的书是否完好

艰辛的路上也会遇到惊喜
虽然路途艰险
但雪山、草原、大片的原始森林等美景
倒也没让他的眼睛“受罪”
夏季,走在风景如画的山路上
沈延龙似乎也能感受陶渊明笔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
“只是菊花成为
漫山的金露梅和银露梅
南山变成了
我再也熟悉不过的祁连山”

沈延龙说
“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
这也是牧民最需要阅读的时候”

视频截图

由于草原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每年7月至11月
牧民一般都带着帐篷、
赶着牛羊来到水草丰美的夏秋牧场
可夏秋牧场一般都非常远
手机没有信号
每天除了照顾牲畜
牧民生活十分单调
夜深人静的时候
越来越多牧民选择看书
读书成为牧民看到山外世界的窗口
和抵抗孤独的“良药”

就如沈延龙所说:
“夜晚,除了仰望星空
读书也能成为一种抵抗孤独的力量”

他记得牧民们的阅读“口味”
他懂得读书的意义

再远的路也隔不断
牧民对知识的渴望
牧民扎西喜欢读四大名著
搞牛羊养殖的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
喜欢看科学养殖类的书
还有一些“90后”青年
喜欢读《格萨尔》史书……
对于牧民的阅读需求
沈延龙熟记于心

“每个月馆长会给我们送两次书
一本书快读完的时候
他一定会来
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
但读书会让牧民的心变得更加辽阔”
37岁的才昂三知布说

沈延龙将书本送给一户村民。

在有了“马背书屋”的近五年里
才昂三知布不仅读完了《三国演义》等名著
也渐渐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类书籍
“有时放牧累了
躺在草原上想想书中主人公的命运
读书让我内心更加强大”

比起才昂三知布
也许沈延龙更加懂得读书的意义
沈延龙的大姐沈玉兰是位民办教师
从小,在姐姐的影响下
沈延龙便深深地知道
“读书能改变命运”
他家里兄弟姐妹多
高中毕业后
由于家里需要干体力活的人
从小喜欢读书的他
只能留在父母身边继续放牧

视频截图

“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是一辈子的财富”
也许就是姐姐的这句话
无论晴天还是下雨
无论是大雪还是风沙
沈延龙给牧民送书的路从未间断

读书,正在改变着他们

如今,沈延龙的送书队伍不断扩大
目前已有6名成员,年龄在33-45岁间
和沈延龙一道的送书员索南木说:
“山里的世界是局限的
但是牧民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书籍却可以带我们去”

野牛沟乡党委书记鲍宪琴说
如今的“马背书屋”
走出了原有的20万亩草场
将服务扩大到周边的村镇
成为附近牧民乡村振兴路上
获取先进农牧业知识的“加油站”、
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播种机”
更重要的是
越来越多牧民的孩子
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
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视频截图

沈延龙也高兴地说
他的女儿现在是青海大学的学生
儿子也在县里读高中
孩子们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放假时,有时还会一起进山送书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
这条看不见尽头的山路
依旧书香芬芳



草地周刊 | 追怀典范卢作孚
草地周刊 | 帕米尔,花儿就是这样红
草地周刊 | 《小燕子》唱起地,不只是“钢的城”
草地周刊 | 大江健三郎:文学以外
草地周刊 | 大熊猫来串门,中国人的浪漫和温情
草地周刊 | 土耳其地震灾区显身手!中国救援队的“十八般武艺”是怎样练成的
草地周刊 | 一位民航机长的“诗意飞翔”
草地周刊 | 为何被誉为“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春节“霸屏”火出圈
草地周刊 | 岳阳楼下,三团“乱麻”理顺记
草地周刊 | “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留存“中国记忆”的“国图行动”
草地周刊 | 谁能证明“宇宙的尽头是东北”?
草地周刊 | 为了拍摄藏羚羊生产,他将自己“埋”在可可西里
草地周刊 | 六天五夜,勇士逆行震中
草地周刊 | 不比房子“比”和睦,辽西小山村传承214年的“睦邻节”是个什么节?
草地周刊 | 灯影永留传——海宁皮影戏三代人的守望
草地周刊 | 这个秦腔科班,是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也曾是“西安事变”秘密指挥所
草地周刊 | 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
草地周刊 | 小山村藏大爱,云南王家滩22年养育1560多名孤残儿童
草地周刊 | “父亲闻一多”——他是最刚烈的勇士,有最柔软的心肠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琨、赵岑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