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声代|张国防:我一个白鹤亮翅,机警地夺了这把砍刀

新新报NewTimes 新新报NewTimes 2023-04-08

学生立场 时代潮流


 全文共 2772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做新闻,要有勇气和执着。”张国防一边说着,右手微微颤抖着在空中挥动。在深圳报业集团一楼的休息室里,他坐着和我们谈论新闻理想。


初见张国防,会觉得他朴实无华,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但一旦和他对视,就会知道他的与众不同。讲话中,他语气激昂,态度斩钉截铁,多年的从军印记如今在他身上仍然清晰可见。




图为张国防演讲  张雪峰摄


“我们记者也许不能改变社会,

但是改变一家人没问题”


这里是贵州威宁县海拉乡仙口山坳,地处偏僻,路远难行,外来的人们若是没有当地人的引导,便很难找到通往山坳的路。张国防也是提前一天联系上了此次的采访对象王远苍,才提前规划了进山的路线。


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头上缠着绣花巾的李金花大嫂忙着生火烧水,而张国防坐在一侧的椅子上,借着李大嫂刚刚生起的火,认真地环顾了一圈,屋里除了几件旧农具外,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张用了36年的桌子中央,摆着她的丈夫王发坤的遗像,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


王发坤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主人公梁三喜的原型。1979年2月17日,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为祖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三个月后,李金花收到了丈夫的死讯;同年8月,丈夫上战场前写的家书才姗姗来迟。信中,王发坤嘱咐自己的妻子一定要将欠部队和战友的钱一分不差还清。随后的11年里,李大嫂靠着两亩贫瘠的地,将丈夫生前欠部队和战友的2000元钱一一还上。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在采访的过程中,李金花告诉张国防,她最难过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告诉她丈夫的安葬之地。等到了2007年4月30日,她才收到王发坤当年的营长李金明写的一张便条,得知自己的丈夫埋葬在云南屏边县的烈士陵园。看到便条后,李金花让儿子去信用社贷款2000块,一家人立刻赶往了屏边县烈士陵园。


 “我在他坟前,烧了纸钱,就是一小堆,烧了衣服就是一小堆,他人在里面,肯定也是一小堆。丈夫为国家卖了命,我们娘儿仨来看他,都还要贷款啊!”


让张国防与烈士王发坤结缘的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因为被电影里的英雄所打动,让他想要寻找英雄一家,尽一点绵薄之力。这一找,就是26年。这次的采访,让张国防终于完成了夙愿。



图为张国防 受访者供图


2015年9月,张国防接到一名越战老兵的电话,由此得知了王发坤烈士遗孀李金花大嫂一家的下落。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他终于找到了李金花一家所住的土坯房。在之后4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国防被烈士一家的故事所打动,几次险些落泪。此次的采访后,他完成了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


10月31日,深圳《晶报》刊发了这篇通讯《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社会反响强烈,深圳市各界人民也纷纷施予援手,仅捐款就高达120多万元。报道还引起了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为他家提供了经济援助。现在李金花一家住进了两层楼房,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说起曾经采访过的英雄家属时,张国防语速很快,显得有些激动。等到故事差不多结束的时候,他往沙发的椅背上一躺,思索了一会,缓缓地说:“我们记者,也许没办法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改变一家人,还是可以的。”



“从不为了独家而独家”


他多年在第一现场采访和卧底暗访,积累了丰富的采访技巧和经验。对曾经采访过的很多新闻事件的细节,他都如数家珍。


2007年5月,张国防经过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不懈跟踪调查,终于掌握了一个由150多人组成的“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详细信息,犯罪团伙通过男性“键盘手”扮女性网络聊天将被害人约至指定酒吧,再在酒吧消费过程中诱导被害人反复刷卡消费实施诈骗。张国防为了深入内部卧底该团伙,经过乔装打扮,应聘成酒吧保安以取得他们的信任,没想到的是他最终还是被识破了。



图为暗访中的张国防 受访者供图


张国防回忆到:“那天晚上,酒吧一个30多岁的主管把我叫到房间,关灭灯后10多名男子围着我对我拳打脚踢。”讲到这里张国防停顿了一下,眉头紧蹙,“这种时刻尤其需要冷静。(我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硬拼,否则会吃亏。”


紧接着,他再现了当时的惊险场面:“我立即蹲了下来,朝站在最前面的男子裆部狠狠打了一拳,利用这个空档,突破了包围圈。”逃出的过程并不顺利,“一名男子拿出了一把砍刀向我砍来,我一个白鹤亮翅,机警地夺了这把砍刀。这名男子先是一愣,紧接着又顺手拿起一个两米左右的钢管向我打来。说时迟那时快,我急忙下蹲,一个头顶抱膝,将他推出数米远,摔倒在地。”


说到激动处,张国防还演示了一个后退防守的动作。对于自己军人出身的身手,张国防一直非常自信,从他总结的暗访技巧“远离同行、‘目中无人’、乔装打扮、随机突破”中便可见一斑。


他坦言,军旅生涯确实在卧底暗访方面给自己提供许多助力,也给予了他其他记者望尘莫及的‘独家绝技’,但他想要凭此做到的不是为了‘独家’而‘独家’的恶性竞争,而是让他更好地完成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说到这里,他开怀:“就像这种情况下,没有独家,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图为张国防暗访黑大巴 受访者供图


酒吧遇险的经历并非个例。张国防还负责调查过关外非法营运的黑大巴事件。据张国防描述,他接到消息后就第一时间前往龙岗,乔装打扮上了大巴。车还未出深圳,便开始甩客。为避免违法分子伺机溜走,张国防当机立断,与跟踪大巴的记者通报了车上的状况,让他报警。司机看到跟踪车辆拦截自己时突然变道,在匝口冲出了高速路,险些连人带车翻进路旁的深沟。下了高速,黑大巴罔顾记者的停车要求,加速前进,冲过了收费站,失控般狂奔了近15分钟。


“当时的情况完全可以用千钧一发来形容,”张国防缓了一缓,继续讲述:“我来不及多想,拿起车窗旁的逃生锤,砸烂了车窗,逃了出来。”最后,在一处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黑大巴被成功拦截。



“新闻道路上我从未后悔过”


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记者,惊心动魄的暗访经历也成为了张国防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暗访作为一种颇具风险的采访手段,目前业界并没有专门暗访的记者队伍,业界人士也对担任暗访记者多有顾虑。当被问及暗访记者目前处境和基本情况时,张国防眼神里流露出笃定的光:“深圳报业集团,我不做,没人做。除我之外,没有第二个。”寥寥几字,是张国防对于暗访无悔的坚守与诠释。


 “暗访肯定害怕过啊。”面对记者的持续发问,张国防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不过现在很多报社的深度调查部萎缩了,我也不再坚守暗访记者的岗位了。”张国防说出这番话不免令我们感到一丝遗憾,但他告诉我们,如果有合适的题材,他还会去暗访。“在这条道路上,我从未后悔过,一天都没有,一次也没有。”


张国防如今是深圳报业集团晶报城区中心的副主任。对于他的采访事业,社会各界众说纷纭,他曾经的一些报道也被指存在较大的争议。或许正因有这样的争议存在,当讲座结束完毕记者向他请教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时,他十分坚定地告诉记者,在采访中记者要注重新闻真实,不应从主观出发。


高度的自信心和感伤的孤独感,恪尽职守的责任心和承受压力的忧患感,似乎矛盾地交汇在这位新闻工作者身上。张国防面对听众的问题,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揭露真相。”


文章|深度部

版式|侯亦雯 林树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