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声代 | 曾镜锵 我将一腔热血沉淀

新新报 新新报NewTimes 2023-04-08

“不好意思,刚才在开会。让你们久等了。” 他架着副黑框眼镜,一身运动装扮,从远处匆忙走来,有些疲惫地冲我们笑了笑。落日的余晖洒在留学生创业中心三楼的会客区,我们同曾镜锵开始了这次的访谈。从深大毕业已有六年,如今完成两轮融资的他带着自己的团队以及新研发出的产品,成为留学生创业园最有潜力的公司。


 大学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曾镜锵生活在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父辈从商,“去尝试、去冒险”这种观念从小就影响着他。进入大学,曾镜锵录取的是广告设计,他对此评价是“这个专业相对烧脑,实操性强,但是我自己却没有太浓厚的兴趣。 ”

从小对经济有着极高的敏感度,曾镜锵发现当时深圳的物流业做得不错,包括盐田港等一系列的发展。在和学院的老师沟通过后,他最终选择了双修经济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还有最重要一点,我当时的女朋友也双修了经济学院的课。“曾镜锵笑道。

回忆起大三开始的双修之路,曾镜锵坦言当时最有感触的就是“累”:“两个专业本质上区别很大,隔行如隔山。期末的时候真的是从早到晚,左右脑不停地轮换着开发。”

“有时候睡梦中也在想着两个学科的事,醒来后依旧赶场着去上课,他说;“既然定好了目标,硬着头皮也得上。”


图为曾镜锵    受访者供图


从学海到商海

本科毕业后,曾镜锵选择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读研时期,他住在原本独居在香港的外婆家里。

高血压和糖尿病伴随了外婆二十几年,曾镜锵说:“本来外婆的身体状况比较稳定,也没有记忆方面的困扰,但因为要照料我的饮食起居,她就有点忙不过来,所以就经常忘记自己有没有吃药。”

有一次,外婆在吃饭前已经服用了一次降血糖药物,但由于事情太多忘记了自己已经服过药,重复服药后血糖突降,差点晕倒在家中,好在及时送到医院。刚巧曾镜锵所在的课题组有一个比较大的作业项目要完成,于是他便把这个想法结合香港的养老市场做了详细的规划分析,想办法解决老年人忘记服药的问题。

香港理工大学从院长到校长一层一层把这项发明创新推荐上去,都得到了极好的反馈。最后通过香港飞利浦公司的推荐,上海3M公司为产品的研发生产提供了第一笔种子资金。曾镜锵就利用这笔资金迈出了他创业道路上的第一步。


有人走,有人留

其实在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曾镜锵本来有着一份研究生助理的工作,收入高又轻松,令很多人羡慕。但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坚持走创业这条路。“外婆是我做这个产品的直接原因,但其实我知道,我内心一直有一团火,想去做一些自己的东西。当我看着自己的产品时,我很满足、很享受。” 他有些感慨地望向窗外说到。

于是曾镜锵带着团队回到深圳,驻扎在深圳大学创业园,准备扩展内地养老市场的销售渠道。虽然不用担心公司场地租金的问题,但是经济问题依旧是他们最大的困扰。大部分融资也全部投在了产品研发上,没有多余的钱用来给员工发工资。挨过最开始的三四个月,以为终于能迎来转机时,团队却出了重大问题。

曾镜锵所在的团队是曾经毕业设计的四人小组,其中只有他自己是男生。在当时“创业热”还没兴起的情况下,另外三位女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去选择风险极高的创业道路。团队分崩离析,只留下曾镜锵一个人。“她们本来对产品热忱度都很高的,只是家里想稳定一点吧,没办法。”曾镜锵不无遗憾地说,“但我要感谢我的家庭,他们还是很支持我的这个梦想。” 被问到是否害怕失败时,他摇了摇头:“我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既然开始选择了这条路,那我就会按部就班地做下去,而不是做到一半放弃。就算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独自坚持一年后,经人介绍,他迎来了新的伙伴——一位深大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师兄。他们一拍即合,共同见证公司由两个人到后来陆陆续续招聘了二十几人。对这位合伙人,曾镜锵评价很高:“我们很有默契,他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我们也时常交流有关产品未来走向的想法。”

提到团队建设,曾镜锵眼睛一亮:“我觉得,创业团队的建设对于一个项目能否成功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在创业园的几年,曾镜锵见过许多公司因团队执行力太差导致项目失败。“有的项目并没有太起眼,但是如果团队执行力高凝聚力好,大家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最后一个不被看好的项目也能活过来。” 在创业园时,遇到过很多频繁转项目的“同行”,一个项目做不起来就转别的项目。“当时我的项目其实也有很多人叫我转,但是我比较钻牛角尖,认定了就做下去。许多人在‘创业’的大浪潮中迷茫时,可能我比较幸运。”

他的团队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面对性格作风迥异的员工们,曾镜锵也会感到头疼:“每个人性格不同,而且社会中更容易产生一些利益纠纷,管理一个团队也并不比单纯创业来的轻松,所以在团队建设中管理者的情商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怎样与人相处,让团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你的真诚。”

就是凭着这一腔热血,和脚踏实地的干劲,一年之后,曾镜锵结合物联网的发展,把本来只适用于团队参赛和校园展示的模型真正做到落地生产,和团队一起做成了第一代智能药盒。家人的手机可以安装app,时刻关注老人的服药情况。一个新兴的智能产品就这样诞生了。然后继续自己的产品推向富士康,在机场、大商城都有自己的平台,主要走政府销售渠道。


图为曾镜锵    受访者供图


一步步规划

虽然创业之路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曾镜锵总会提前合理安排好每天的时间。他认为熬夜工作反而效率不佳,宁可早一点起床。

在闲暇之余,曾镜锵喜欢爬山、跑步、健身,他笑称自己大三开始双修比较忙,没时间运动就发胖了,后来慢慢才会找时间去运动健身。“我也挺喜欢玩车的,喜欢看赛车。很多时间没办法自己支配,但也会挤出来时间。”

而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曾镜锵预想今年他们的产品会覆盖到十五至二十个省份,与居家养老点进行合作。针对目前九成的老年人都会选择在家中进行养老的现状,而且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所以他们的产品将更加专注于方便老人的生活。


只待厚积薄发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逐渐席卷整个社会,许多大学生纷纷投身于创业的理想中,虽然有脱颖而出者,更多的却是失败而归。

曾镜锵在创业园时,便遇到过很多“同行”把自己的想法和产品不停转手,其实想法和产品都是需要沉淀的。曾镜锵对于创业学生的想法建议首先是要勤奋、有不服输的气魄。同时坚持也很重要,只要认定一件事情,用心做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从学校到商海,他看清了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有勇气而不鲁莽,有方向也不迷茫,有自己的热血沉淀,只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本文刊于93期新新报“脸谱”版

文字 | 邵郁菲 李延

编辑 | 任梓文 刘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