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镇之、陈力丹教授有话对你说

新新报 新新报NewTimes 2023-04-08

 


学生立场 时代潮流



在昨天的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年会的会场上,可谓是众星璀璨、大咖云集,郭镇之、陈力丹、陈卫星、唐润华……这些“传说中的”新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们都来到了深大校园。为了了解到他们对深大的看法,《新新报》的记者们勇(jin)敢(zhang)地冲上前采访到了第一手资料,并请他们为深大学子给出了专属寄语。快戳视频看看~


【视频】



由于视频时间有限,小编将更多采访内容整理成了文字,可配合视频观看↓↓↓(按照教授们在学会上的演讲顺序排序)。



郭镇之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首届会长。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史、外国广播电视及传播理论。


记者:作为外新史的首届会长,请问您对来到深大参加这个会议有什么感受?


郭教授:这次我特别要感谢深圳大学花了这么大力气来举办这个会议。据说是部校共建的资金,那也非常感谢有这样的项目来支持这种学术活动。另外我觉得这儿的学生非常好,昨天下午给做了一个议程设置题目的讲座,发现大部分同学可能对这个项目并不熟悉,但是从现场的反应来讲我觉得同学们都特别认真,就是积极努力的在领会一个对他们来说很生疏的话题。因为他不是讲一般的议程设置,讲的是议程设置研究的理论发展史。里面涉及到很多大家不熟悉的内容,我觉得非常像在清华讲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反应。所以我第一个是对深圳大学的印象非常好,第二个是对深圳大学的学生印象非常好。


记者:请问您进入新闻行业的契机是什么?


郭教授:在我们那个时候专业选择啊、受教育的机会都不像现在。只要有机会就得抓住。其实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想当科学家,因为觉得只有科学才能让祖国繁荣昌盛。但是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中间的间断,已经很长时间不接触数理化了,所以只能学了文科。但是学了文科也挺好啊。干一行爱一行,学一专一行。


记者:请问您对深大这几年的发展有怎样的看法?


郭教授:说实话我对深大不是非常的了解。当然对深圳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一线城市,另外深圳大学也是后起之秀。我这次来也有一点出乎意外,我本来没有想到这儿的学生、这儿的老师、这儿的整个环境会是这个样子,觉得大家的学术素养什么的都超出原来的预期。(我)第一次感受,也很难做出什么进步的评价,但是我相信在深圳这个地方,又刚刚申请了博士点,在学术方面深圳大学肯定会有很大的,可能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记者:能请您对深大学子说上几句寄语吗?


郭教授:我觉得在深圳这个创意产业非常发达的城市当中,我们的同学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在创意方面能够开花结果。


陈力丹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记者:请问您对本次会议有怎样的期待或想取得怎样的收获?


陈力丹:我希望大家都来研究外国新闻。我们世界上有197个国家,没有几个人知道那些中小国家的基本历史。而且我们中国新闻传播学关于这些中小国家参与研究的人很少很少,相当一部分国家没有一篇文章。都不知道那些国家有哪些媒体,新闻传播业是怎样发展起来都不知道,我希望这个会能促进这方面的。


记者: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新闻这个方向,是如何走上新闻专业的道路的?


陈力丹:你们现在是自由选择职业,我那个时代呢,连读书的权利都没有了。我初中就上山下乡了,天天扛麻袋,后来开汽车,都是在干活。由于表现好被抽调到了兵团部宣传股做了报导员,就是专职新闻工作。后来选派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那个单位分配到了一个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名额,我就自然而然地被分到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就自然而然地就做新闻了。


记者:您对深大包括传播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评价,对其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陈力丹:传播学院现在发展非常快,而且人员更新也很快,从十几个人到现在几十号人。未来希望我们这个深大新闻系能给中国的新闻学业研究提供一个最前沿的思想库的作用。深圳处在一个较开放的地区,它的新闻传播发展可能会走到全国的前面,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也希望能走到全国的前面。


记者:能请您说几句对深大学生的寄语吗?


陈力丹:过去了我老说一句话叫“力争上游”。现在竞争很厉害,你力争上游,最后能到中游就不错了;你力争中游,那你就是下游。希望每个同学都争取上游,达到中游。还有就是希望我们要有互联网思维和世界眼光。常说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是基础。我觉得应该要倒过来,不能从中国去看问题,首先要放眼世界,然后回过头来重新考量中国,我们中国做得好不好?是不是跟上世界的潮流?所以我的话就是“放眼世界,胸怀祖国”。


陈卫星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国际传播、视觉传播、媒介文化。


记者:请问您对深大这几年发展的看法是怎样的?


陈教授:十多年前我回国的时候曾经试图要到你们这就职,不巧因为机缘巧合被搁置,后来我就去了暨南大学。但是我跟深大还是有一些交流,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深大的办学条件,从师资规模到学科点配置到生源的数量,以及他全国的影响力,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变化。10年以来,应该是旧貌换新颜。

 

记者:您对深大学子的寄语是什么?


陈教授:我觉得你们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抓住机会,一方面要强化动手能力,这是你们的传统。同时呢,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更需要强化思考能力。因为很多基础性的变化,实际上是跟人们的观念形态的创新有关系。所以如果你们掌握住这些要点,你们应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唐润华教授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记者:请问唐教授对深大传播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唐教授:这几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发展更加迅猛,特别是在学术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一个是连续多年拿了很多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另外也拿到了博士点,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


除此之外,唐教授还为《新新报》作了几句特别的寄语。唐教授提到:“我希望这个报纸能够成为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广大的同学更多的参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另外也希望这个报纸能成为深圳大学的一个名片,能够让更多的人包括校内校外的人,从新新报上面能够看到我们深圳大学日新月异的这种面貌。”




文字|江雪灵 刘琦

记者|江雪灵 张启萌 刘琦 曹晓彤

拍摄|张雪峰 黄浩斌 王心怡 李可颖

张晓彤 陈斯琪 陈欣欣 詹海滨

剪辑|江雪灵

排版|刘琦


往期精彩内容:

新声代丨新新报100期啦!一起来听听编辑部里的故事

新视鉴 | 嘘!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推送

新声代 | 对话《如懿传》历史顾问:一场戏剧与历史的拉锯战

新视鉴 | 冬令时真的人人喊打?听听深大人怎么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