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点丨聚焦深大学生代课乱象

新新报 新新报NewTimes 2021-12-22

代课乱象

代课现象不是近年来才产生的,也不是深大独有的。但其长久存在且不断蔓延的趋势是否存在充足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代课现象背后反映了当代学生一种怎样的心态?学校修读制度的僵化是否也成为此类现象的推手?我们试图通过调查报道,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代课市场有求必应


大学生找熟人代课或者通过个人朋友圈发布求代课信息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近日来,记者观察发现深大的代课现象愈发严重、代课的渠道更加多样,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熟人之间相互帮忙的层面,而是渐趋规模化、有偿化。


“代课”即请人代自己上课,或者自己替别人上课。帮人代课者需要完成课上签到甚至课堂小测、提问发言等任务,以帮助委托人获得课堂成绩等等。


本报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深大有25.8%的同学找别人代过课;27.5%的同学帮别人代过课。三成的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求代课信息。此外,另有部分同学是通过代课中介、校园帮忙类的APP来找人代课。


记者调查发现,深大有个为满足学生代课需求而发明的APP。有“需求”的学生在该平台将课程的时间、地点、课堂要求等信息发布,并设置一定酬劳,其它人看到这一任务后可选择接单、代课并取得报酬。依据不同的课堂要求,一节大课的报酬大约从10元到50元不等。


学生:“分情况看待”


今年五月初,传播学院的刘同学因体育课摔伤了腿,近一个月不能出门上课,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个月的课几乎都要请假。“请这么多假,程序肯定很复杂,而且给老师的印象也不好,还不如找人代课,我觉得会点名的课就找人去上”。


那个月里,刘同学找人代了大概10节课,一共花费200多元。谈及对代课的看法,刘同学表示挺方便的,“因为总会有在(学校)外面有事回不来的情况,有些课少上几节无所谓”。



大学生微信上咨询“代课”价格


根据问卷反馈,在“你对找人代课的行为怎么看”的问题中,66.67%的受访者表示“看情况,如果真的有不得已的原因可以为之”,有12.5%的人表示“赞成,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而找人代课无可厚非”,也有33%的人不赞成找人代课,认为这种行为欺骗了老师,对出勤的同学不公平,自己也学不到知识。


觉得请假困难、考勤计入期末成绩、参与兼职或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等是导致同学们请人代课的主要原因。学生内部对代课行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受访的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这种行为要“分情况看待”,不赞成因不正当的理由如贪玩、懒等而逃课。


老师:反对代课行为,接受正当请假


“我会按我的规矩,记名处理。”传播学院研究人际传播的陈建老师表示,“这种行为破坏了教学秩序,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


“我会想去了解这个同学不来上课的原因,如果理由合理我可以理解,不会因为一个学生一两节课不来就对他的学习态度、成绩做判断。”心理与社会学院张笑笑老师表示不提倡代课行为,但找人代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诚信问题。



“代课”现象争议不断


娄亚萍是教授校级必修课《毛概》的老师,她告诉记者:“有事可以请假,像我们也有一些毕业班的学生上课,他们(实习)就之前跟我们讲了,说可能会经常缺课,我们都是给予理解的”。


代课背后:重视成绩,还是不分主次?


现今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校内外各类兼职、聚餐出游、社团活动、各类比赛应接不暇。


“学生分身乏术的时候,肯定要做出取舍。”陈建老师说。当活动时间与学生心中“少上几节无所谓”的课堂时间冲突时,这种选择并不艰难。在学生普遍认为请假麻烦的心理下,比起直接逃课,代课成为一种风险较小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用钻空子找人代课的方式参与考勤也是对学校规则的一种遵守,这表示学生是重视成绩的。”张笑笑老师对此类现象有独特的看法。


“问题是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取得目标成绩,是和别人一样好好听,还是去找人代课?这是学生学习心态的问题”。





在法学院马云驰老师看来,现在有些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学习读书没有激情,分辨不出学习和课外活动的轻重主次。


教授专业核心课程的张笑笑老师和马云驰老师都表示自己没有发现过课堂上有人代课,也相信不会有这种现象。一是因为经过长期相处加之班上人并不多,自己对班上学生长相较熟悉;二是她们的考核方式中考勤对成绩影响不大。


“我会更多以大家平时的笔记、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参与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指标,这样找人代课就没有意义了。”马认为改变考核方式对减少代课现象会有帮助。


针对现在很多同学觉得有些课无聊,上不上无所谓的情况,张和马都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进行反思。


“面对有些学生以后读研深造或者就业要获取相应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学校有没有兼顾?老师授课方式和风格是不是足够有吸引力?”


针对学生代课的重灾区--必修的公选课,马认为学校的要求应该更自由,让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自己更有兴趣的人文科学、哲学课程来代替。


记者手记


朋友圈转发请人代课的消息日益增多,类似于打车软件的代课平台也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选题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上。


为了解代课的利益链条,我们找到了某代课平台APP的团队,他们为我们介绍了从消息发布到交易完成的整个运作流程,记者也现场体验了该应用的线上操作,具体模式如前文所述。团队负责人告诉我们,代课只是该APP的功能之一,该平台还支持技能交换、代拿快递等便民服务。


随后,我们采访了很多请人帮代课和帮人代过课的同学。据他们描述,这种你情我愿的交易更像是一种双赢,一方避免了逃课面临的风险,另一方利用闲时获取经济报酬。在大多数学生眼中,这种现象是无可厚非的,似乎课堂的价值渐渐变得可以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


调查的时间和报道的篇幅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将事实和背后的原因呈现给大家。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读者也能够去反思这个现象背后的东西,我们身上哪些东西在变,在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本文刊登于第59期新新报



文字记者 叶知秋 李馨婷 廖清 张世博

封面制图 姚晓敏 陈慧敏

版式编辑 郎朗

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立场 时代潮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