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导师:听过没见过?【新新报】

新新报编辑部 新新报NewTimes 2021-12-22


“大一是大学四年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包括学业上的和心理上。”李清泉校长说。2013年,在李校长的提倡下,深圳大学开始实施新生导师制度(以下简称导师制),为每一位本科新生配备为期一年的导师;希望藉此能在大一这个特殊阶段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导师制是由一名导师带领一个或几个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指导的教育制度。

2015年是深大开展导师制的第三个年头,经过前两年的探索,导师制在深大已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新生导师有无帮助?


“有问题找她都能帮忙,有实验有活动都会先叫上我们,还会带我们去浪。”现已大二的医学院万同学万同学表示导师对她的帮助很大。


她大一时登陆新生导师系统得知自己的新生导师后主动联系导师面谈,之后也一直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她曾申请到一个药学实验(有一定危险性),主动找到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验。除此之外,她的导师也带她参与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给小学生上课,去别的研究院参观学习。


与万同学的看法相反,受访的同学中大部分认为新生导师对自己的实际帮助不大,甚至认为制度的一些改变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大成效。大二管院的孔同学大一时只与导师见过两次面,导师召集学生到办公室面谈。“谈了一些学习近况,但是觉得没什么实际的帮助。”孔同学对那两次面谈如此评价。


当被问及需要新生导师给予什么样的实际帮助时,这些同学的回答集中在学业答疑以及实习、出国留学等关于未来道路规划方面的指导。


少数受访学生认为新生导师完全没必要。他们认为大一遇到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找身边的同学或者师兄师姐就可以解决,没必要找导师,反而以后的三年更需要导师。本学期即将结束,受访新老生中都有人至今从未主动联系过新生导师,更有甚者不知道自己的新生导师是谁。


对此大二传播学院的袁同学认为师生双方都要反思,“老师要更热情主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学生不是没有问题找导师,而是没有仔细思考自己有什么问题。”




6月公文通上告知对2015级新生导师的组织工作。


2看看老师怎么说


随着今年新的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各学院对新生导师的规定各不相同。


以导师选拔方式为例。孙伟立去年曾是医学院的新生导师,她告诉记者,在医学院,只要有资格当新生导师的老师或者职工都要当,并非自己申报。而土木学院的麦德荣今年申请成为新生导师。在土木学院,是否成为新生导师则是由老师自己申报。谈及申请的初衷,麦老师认为“帮助学生成长,不应该是我们的天职吗?”传播学院的简刚晖则表示,自己想成为新生导师,但因级别不够不能申请。


制度监管方面,大多学院采取期末写报告的形式。孙老师认为现有监管程度正好,新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它属于辅助性工作,对学生有辅助作用就行了。


对于制度本身,老师们并未透露更多信息,几位拒绝记者采访的老师表示“制度的事情,不好说。”


平日跟学生沟通,老师们大多以吃饭、聊天等方式进行,氛围尽可能轻松愉快。“懂得'利用'导师帮助自己,这是聪明的学生,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一定想法,而且擅长跟老师搞好关系”简老师说。他认为,不主动的学生可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什么想法,也怕跟老师交流,这样的学生其实更需要新生导师。


“他们都是大人了,我不会给坚决的意见,我只是用工程师的角度权衡利弊,让他们自己选择。”麦老师认为,作为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而对于刚开始时因为陌生产生的隔阂,此时导师应该多组织集体活动,打破隔阂。



经院新生与导师的见面会




关于新生导师制 我们需要你的投票




版式编辑:梁嘉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链接,查看新新报近期热门文章:


今天,带你找回童年的马小跳


奔跑吧校长老师同学运动员学生会【深大运动会人物报道】


新趣闻 | 穷日子里,看看那些刷新你三观的奖学金



— 学生立场 时代潮流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