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教育鄙视链顶端的你,小心被鄙视 | 【解读者No.4】

2017-06-14 林光彬 中国经济学人


解 读 者   INTERPRETER


【编前语】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 爱迪生


最近一篇舆论热文《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它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火了一个概念就是“教育鄙视链”,再度引起了关于当下中国父母教育观的热议,恰适逢一年一度六月“高考月”,且今年为恢复高考40周年,《中国经济学人》杂志力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林光彬老师作为本期解读者,与亲们聊聊关于中国教育的那些事儿,这个关涉人人、社会、国家百年大计的老话题~~~


本期嘉宾林光彬

陕西绥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理论研究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国经济、高等教育等研究。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关于“教育鄙视链”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林光彬1分钟前

这是一种错误定位、盲目崇拜、自我膨胀的“致命自负”现象,反映了一部分人在欧美,尤其美国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的强势宣传和广告引导消费下,失去自我的盲目崇拜欧美的语言、文化、生活、价值观,甚至只想做洋人,不想做中国人。一方面反映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宣传的成功,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主渠道教育和宣传存在缺陷。许多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忘了欧美让我们看到的是“类似NBA比赛中的镜头集锦”;要看到其实他们是用所谓的 “卓越价值观”、“超越常人的精神”等人造概念在“进攻”我们,打压我们的文化、教育和自信心。其实西方的教育也有水土环境的基础,也有优良中差的差序格局,也有短处。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当学到以为了不起的时候,人家那里已经不要了,结果栽了个斤斗,像孙悟空一样,翻过来了。”用这段话形容我们今天盛行的洋教条、美教条,就十分的贴切。


所以,学什么都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而不是盲目的学,不加区分的学、拼盘式的学,结果学了个“四不像”,消解了自己,成就了对方,迷失了方向。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教育鄙视链”是中国大多数家长的偏差教育观的反映,其产生的根源在哪儿?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是怎样的?针对此方向,现在父母应如何塑造正确的教育观,能否做一解答呢?

林光彬1分钟前

一是对人、人类自身的等级差序格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人生观出现偏差。人类是群居的分工合作的群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承担不同的社会功用。在人类的生态链上,每个阶层人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二是对各个民族、各种文化、自己的国家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看每个民族、每种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长,都存在发展进程的此起彼伏。没有永远的成功模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最优制度。


三是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用封闭的、机械的方式,让孩子承担了太多大人们的期望,给孩子太多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把孩子们自我行为的空间塞得满满的,使得孩子们缺乏独立处理自己生活、自己兴趣、自我驱动的学习、与他人合作等生存性技能的时间。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由于人类社会仍是分层的差序格局,教育发展的方向仍然是社会分层的适合自己条件、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教育就是恰当的教育,可行的教育


具体到不同家庭、不同个人,关键是科学定位和各安其位。根据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各安其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高考看成绩,大学重能力,将来重选择。不可颠倒,因为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


从教育价值观上说,家长的引导很重要。古人说:“行行出状元”。人们的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国有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有:“英雄不问出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所有家庭,个人的勤奋、奋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对现有世界的改进,获得个人的价值,仍是普遍认可的教育价值观。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越来越多的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玩中国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质量越来越差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甚至国际化的精英。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当今的教育对阶层升迁的作用有多大呢?能否请您谈一下观点?


林光彬1分钟前

人类社会演进的已有历史都是社会分层的生活史。人的能力和社会分工发展所形成的差序格局,决定不同人群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必然不同。儒家有“各安其位,各执其业”这样的生活观念。


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的强弱取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是否垄断、独占、代际继承等条件。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获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通的生活背景。


就中国社会而言,教育对阶层升迁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经过严格训练的人,仍然获得更多的阶层升迁机会。


但对一些人来说,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这个已经相当普遍。因为教育选人的标准和社会选人的标准不同,政府、企业、事业机构的选人标准不是取决于你的学历,而是你能否胜任这个岗位或这项工作。同时,大学中学习的书本的理论的知识,只是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可以帮助你做判断,但是可能和你的实际能力、创造力等不完全一致。正如一个人学习游泳的知识,做游泳前的一系列准确工作,在游泳池中游泳等,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在大江大河或海洋里也游得好,更不能保证在世界游泳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甚至脱颖而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解决直接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才能逐步长成为更高阶层的游泳健将,成为社会的领航者。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作者提出的“你站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人工智能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的论断很尖锐,也很引人深思。您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于未来的教育模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真的会替代教师的角色吗?

林光彬1分钟前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未来的教育模式生产多面向的影响,必然会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限制,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这种影响必然利弊相随,有正有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工智能本身,而是谁在利用人工智能,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我自己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些现有教师的工作,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因为,人工智能可以整合过去的和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雄心壮志,人和人之间互动具有亲情、温情、激情、感情,即时的创造性、灵感等特有属性,机器并不具备这些特征。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师)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说,人工智能可以达到经师的最高水准,但不可能成为人师。所以,人工智能不会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小就被赋予了出国留学的梦想,无论是小学、初高中、大学阶段,中国家长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究竟出国上学是孩子最理想的教育出路吗?

林光彬1分钟前

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年龄阶段做具体分析,外国教育理念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要辩证取舍,因人因时因学制宜。


一般来说,从教育理论、教育规律上讲,在启蒙和小学阶段,父母和家庭环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作用甚至超过学校和老师教育。这个阶段出国,一般情况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中学阶段,中国的教育正在成为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学习模仿的对象。这说明,我们的中学教育正被西方看做是最理想的教育。至于出国上学还是在国内,需要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获得的教育具体情况,自己做出判断。


大学阶段的教育,也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能上国内名校,那么选择世界排名60名以后的学校,就显得很不明智。不仅性价比国外低,就是教育质量,也不见得比国内高。毕业后,回国找不到理想工作,现在已经很普遍了。


国内外教育现状实时比较方面,就拿高等教育来说,比如说欧洲加入博洛尼亚大学进程的大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本科学制三年。比如英国,每年三学期,每学期10周,其中上课两学期,第三学期是专门考试学期。教学时间比国内少40%左右,所上课程的门数也只是国内一半左右,本科教育的含金量,除了少数名校,一般都不是很高,比起国内985、211等重点大学,至少不能说高多少。至于研究生教育,欧美大部分学制1-2年,多数属于过渡学位,含金量也可以打个大问号。特别是,2008年美国制造的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后,欧美专门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置了一些教育项目,赚钱的成分多于所宣扬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需要引起关注。


如果说优劣方面,国外名校的教育遵循“严进严出”,毕业率明显低于国内院校;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严进宽出”的流弊,教育过程的训练不够扎实。这个正在引起国内高校的重视,相信如果我们加强教育过程的严格训练和管理,做到“严进严出”,质量会大幅提高,会被世界所认可。


在大学教师方面,欧美已经实现了师资的博士、博士后的任职资格制度。我国《高等教育法》目前仍规定“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等院校设置、合格评估中,硕士占到30%就合格了,这个是与国外最大的制度差别,导致一些普通院校、新建的民办院校,师资水平和国外同类院校相比,还很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尽快改革和提升,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可以谈谈您记忆里的高考吗?

林光彬1分钟前

记忆里的当年高考,一是感觉比较公平,二是好像还是比较紧张的,考前晚上睡得不是很好。当年考上本科的人数不多,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比较少,尤其是文科。因为1991年高考的录取率只有21%,还比较低。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高考,如今还意味着多年传说中的“一考定终生”吗?


林光彬1分钟前

高考尽管仍然是“人生进程的几个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性,但已经不是决定性的了。


今天,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全国已经平均达到75%左右,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快速向普及化迈进。“一考定终生”早已不存在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身份和大学学习,只是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就业条件,得在就业市场的双向竞选中成就自我;已经没有计划分配,甚至中央政府公务员的选聘也得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不能填报了。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30分钟前


刚刚结束的2017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作文题目已曝光,你能针对今年的题目做一简短点评吗?比如共享单车、一带一路、移动支付等网络经济热词走进高考语文试卷,这是否是一种高考教育改革的信号?


林光彬1分钟前

今年的高考作文贴近现实,呈现多元化,有选择、文体不限等灵活性,比我们当时高考的作文题目,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大家荐书


我 推荐最近读的《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出版。


作者用文学报告的形式,聚焦中国的当代农村,关注中国的全面小康,关注时代的进步和苦涩。


作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了当代农村的变化,写出了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多个面向,让我们对贵州安顺的农村,有了更加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了解,知道当代贵州的地方政府、农村、农民的发展与生存状态。特别是作者不忘初心、刨根问底的研究精神,让象牙塔里的学者,有些汗颜。


这本书堪称当代的《江村经济》,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分析的深刻性、系统性,超过了99%的中国经济学家。



嘉宾详介

林光彬

(1973-),男,陕西绥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理论研究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国经济、高等教育等研究。在《光明日报》《政治经济学评论》《China Economist》《管理世界》《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读书》《改革》等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3)、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政治经济学评论》学术菁英奖”(2012),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2009、2013)。



本期采编:石微娜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文字即阅


《【解读者No.3】文在寅时代的“韩朝中美”》


《【解读者No.2】赵纪周:39岁半的马克龙赢了大选,但“前进”才刚刚开始?》


【解读者No.1(上)】张翼:《人民的名义》最大瑕疵在于出身论


【解读者No.1(下)】张翼:中国社会阶层是流动的,中产阶层焦虑的根源在哪里?



       “解读者”为《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独家访谈栏目,稿件皆为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未经授权,不许转载。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粉丝读书会

入群请加微信号:Amvenus27

注明“入会”字样,

即刻入群共享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