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扰民的防疫才是好的防疫

维舟 维舟 2022-03-21

10月31日晚间的上海迪士尼

(图源:澎湃新闻)


在临时关闭两天后,上海迪士尼昨天已重新开放。此前,由于10月31日杭州出现1例确诊曾去过迪士尼,这里连夜进行核酸检测,安排了220多辆大巴疏散游客,次日一早8点多通报:接受检测的33863人全部都为阴性。


经过了这样一番折腾后,上海迪士尼也颇为冷清,没多少人敢去了。那一晚的检测,听说第一个小时也很混乱,后来才渐归有序。事后看到有人吐槽:“从没想到,在迪士尼排队最长的项目会是核酸检测。”


和朋友说起,他答:“我倒觉得当初迪士尼选址在上海还是对的。你换在别处试试?估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放。”


想想也是,听说西安自从10月15日因一对上海老夫妇确诊以来,都大半个月了,电影院还关着,而那对老夫妇甚至根本没去过当地电影院。像迪士尼这样密集数万人的场所,关闭两天即重开,在当下的清零政策下恐怕已经是所能做到的最短时间了。


怎么说呢,虽然我并不认为上海的防疫已经无可挑剔,但如果横向比较其它省市(所谓“比烂学”),那切身经历确实告诉我:上海在防疫上可算是国内最少扰民的地方了。


10月31日晚,上海迪士尼

(图源:新浪新闻)


虽然迪士尼这次爆出有数万人可能密接,但除了公司群里通告当天去过迪士尼的同事自动上报外,我身在浦东,生活一切照常。出入小区、超市、大楼也并没遇到比平日更严格的检查,只是听说市内各大医院门口在排长队做核酸。


这么说吧,如果那两天没去医院、不看新闻,也没人跟我说起,我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就在不远处,上海正进行大半年来最大规模的一轮防疫。


上海并不是现在才这样。即便是去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我们一家出入小区也都很自如,出去几个人、几次都从未受限;一年前浦东爆出几例确诊,我当时正在四川广元旅途中,剑门关景区立刻就不让进了,连宾馆也不许住了,西安机场也如临大敌,但我们一路回到上海,虹桥机场仍然照常,迎面就是一个告示:“各地健康码都认。”


对很多小老百姓来说,这还不只是一份安心感,还有对生计的影响。上海当然也曾让学校放假、电影院关门,今年的上海书展也推迟了,但自去年初疫情爆出以来,至少我家周围没看到哪家小店被迫关门。年初上海黄浦区多例确诊,因为老城区难以隔离,我有朋友以为那一片都会遭殃,却发现划得相当精细,边界外一马路之隔的健身房都仍然照常营业。


江西铅山葛仙山镇日前出现一例阳性后


和有些地方一比,这种平静就尤为难得了。10月30日,江西铅山县交警发布通告:由于当地发现1例阳性,当晚21时后全县红绿灯一律调成红灯,闯红灯车辆将一律按违章惩处。真可谓“一人确诊全县红灯”。


澎湃新闻报道此事时,底下最高赞评论讽刺:“病毒看到红灯就停了。”虽然临时规定第二天就撤销了,但也已经足够出人意料,更让人意外的是,据说这还不算是铅山首创的,别处早就有过了。


还有比这更狠的,也是在10月30日这一天,黑龙江黑河市宣布为了防疫,全市100多万人的绿码直接调成黄码,且还是按户籍调的,结果无数身在异地的黑河人(仅在哈尔滨就有6万多人),就莫名其妙发现自己哪儿也去不了了,黑河相关部门的电话都被打爆了。这两天来,已有17万在外地的黑河人申请“复绿”。


当然,会有很多人说,这些“小地方”没办法,又没有上海的财力物力人力,只能直接上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做不到上海那样精准防控。那就算如此,北京总归和上海不相上下了吧?这次也有个绕口令般的段子:“离京出差后回不了北京,原因是14天内到过北京。”


这次也有人翻出来北京疾控中心的建议:餐馆就餐时少说话,尽量用眼神交流。虽然这其实是去年3月最紧张时的说法,但在我记忆中,上海没有过这样的事。


事实上,我有老同学一年前去北京述职,总部的领导忍不住问起:“北京连国际航班都停了,但还是会不时出事,上海从来就没停过,管得又那么宽松,却没出什么事,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张文宏医生为首的团队已尽力做到了此前承诺的“在瓷器店里捉老鼠,既捉到老鼠,也不打碎瓷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关键其实还不在于“不打碎瓷器”这一点,而是“能捉到老鼠”。否则,你宽松倒是宽松了,但疫情没控制住,那可想而知,还有几个人觉得这是好事?


这就很考验专业能力了,因为能不能“捉到老鼠”,并不取决于如何兴师动众,而是精确锁定老鼠在哪里。我有时想起曾在哪本书里读到一句话,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此时如果把家里几千本书都翻一遍,那无疑是极其恐怖的工作量,而如果确切记得是哪本书的哪一页,那根本不需要翻箱倒柜,很快就能搞定。


当然,病毒更棘手,它不会像书里的语句那样原地不动,再怎么翻动,书也不会抱怨;但对防疫而言,至少有一点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专业的传染病防控体系,那看上去“严格”的举措很容易事倍功半。


我曾说过,现在零星爆发的疫情已经不是在打“人民战争”,而是“反恐战争”,假如病毒这个“恐怖分子”只是潜藏在全城1%的小块区域,那首先要做的就是精确的流调来锁定它,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这样,那你在剩下99%区域的搜寻都将是无用功,不仅自己疲于奔命,还惊扰了无数普通百姓——你们为此所做的可能都是白白牺牲。


上海医生援助意大利疫情

(图源:Global Times)


那为什么是上海做到了这一点?有人说是市民素质高,有人归结于海派文化中的“契约精神”,有人相信是上海财力充足、人才够多,当然,更直接的原因是上海经历过甲肝、非典后演进出来的一套传染病防治体系,但市民素质很难直接转化为精准防疫,一些城市的资源也不比上海差,而国内也见多了各地经历一轮轮的疫情,但好像事到临头还是没学会什么。


在我看来,在这背后,也许最重要的是上海市民的一个普遍共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非常难,因为这首先就得破除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很多地方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这些人才无法冒出来,哪怕他们有专业意见,但在决策体系里却被边缘化了,没人听他们的,也没放手让他们去做事。今年初疫情凶猛,就有人觉察到差别了:河北、东北出来做疫情通报的,都是当地官员,但在上海则都是防疫的医生,官员是不现身的,医生需要什么,官员再来调动资源支持配合


或许也正因此,早先对上海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自由散漫,不尊重领导”,因为既然自己是靠本事吃饭的,那何必费力去和领导搞好关系?这倒不是说上海人就完全不会搞关系,但在程度上确实比别处轻,一个在本地没什么关系的陌生人在这里凭本事立足,是可能的,而这又反过来可以让人把更多精力放到专业领域


所以,这背后需要一种双重的默契:不折腾这些专业人员,放手让他们去做,从专业角度评判他们的绩效,而这些专业精英也尽可能在不折腾普通百姓的前提下,高效快速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不需要惊天动地,甚至不需要让人知道,因为就像好的手术旨在让病人尽快复原,本来防疫的宗旨就应当是“公众生活迅速恢复常态”


虽然上海这座城市有其特殊的历史经验,但上海人也没有三头六臂,往上查三代,又有几个是土著上海人?我从不认为所谓“上海经验”是不可复制的,但能学几分且不论,各地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但有一点应该不容置疑:不扰民的防疫才是好的防疫。


往期相关文章:

(已设置超链,点击篇名即可跳转)


疫情下的上海,告诉你什么是现代城市

精准防疫,上海为什么能做好?

上海的作业可以抄吗?

如果张文宏不能再发声

上海防疫做得好,并不只因张文宏
硬核防疫与北方的衰落

疫情管控的宽紧之间

在病毒和生存困境之间

通化的休克实验

通化封城做错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