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堂课,从“永”开始


编者按:长城脚下饮马川,雁栖湖畔喜结缘。瞻望三千年书法历史的漫漫长河,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闻名于世。而如今,跨越千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教授、王羲之47代后裔王渭田,在雁栖湖畔为同学们带来别开生面的书法课。从笔墨浓情到春风化雨,其间的故事耐人寻味。本期,和国晓薇一起,聆听王渭田的课堂故事。


在国科大,除了科研还有什么?还有艺术!

艺术是修身养性的甘霖,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国科大,便有一门富有中华文化魅力的《书法研修与应用》课。


王渭田


“同学们,相聚于此是我们的缘分……”第一堂课上,王渭田和同学们热情打着招呼。
“写‘永’字,得写出它的势,要敢于向上倾斜45度,做人也要像‘永’字一样……”这是王渭田教学生们写的第一个字。“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王渭田用这个字启发学生,将他们引入书法世界


“永”字还有另一种寓意——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朝气;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自信与美;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淡成就;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这也是王渭田对同学们的期盼。


王渭田讲解“永”字要领


他曾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上书法课,不是让同学们当书法家,而是要让你们懂中国文化,要有家国情怀,有文化自信!”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坚守。
而这,和王渭田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王渭田讲述成长故事


“小时候很穷,爷爷用锅底灰混着米汤当墨汁,用公鸡脖子上的毛做成毛笔,一笔一划地教我书法。”王渭田出生在沂蒙老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按照族谱记载,他是祥览50世、王羲之47代后裔。自幼以来,王渭田把书法作为精神食粮,经常伏在案边,看爷爷写字。
17岁时,王渭田应征入伍。七年的军旅生活为他的书法之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军队,因写得一手好字,还会画画,连长便让他帮忙代理文书。时任江苏省书协主席的大书法家武中奇先生听说部队里有个能书会画的人,便找到王渭田,当面指导他。“如果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武中奇先生便是我在书法之路上的引路人。”王渭田说。


王渭田在工作室创作


王渭田的书法之路上,还有一位特别的人,那便是他的妻子,国家一级美术师杜家梅女士。“她是给我最大支持的人,以前写字是没法谋生的,是她扛起了养家的重担,无怨无悔地支持我。”王渭田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退伍之后,王渭田被安排到山东经济贸易委员会工作,之后又被调到山东高校的美术学院任教。正是在高校任教的几年,王渭田体会到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育人的信念在他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王渭田在课堂上做示范


来到国科大,用王渭田的话来说,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也是他演绎从笔墨浓情到春风化雨的第二个舞台。
王渭田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题。每学期的第一堂概论课通常是对书法的介绍,不会用到笔墨纸砚等工具。这一堂课尤为重要,对很多没有接触过书法的同学来说算是一堂书法启蒙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们对书法的兴趣,并告诉同学们学习书法的意义。“学习书法,就是要学习我们的民族之魂,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能忘本。”


王渭田悉心指导学生


第一堂概论课结束后,王渭田会在接下来的数周分别教授学生们临帖、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及章法布局。短短一学期的课程浓缩了王渭田数十年的书法心得,他将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技法、感悟倾囊传授,也会将自己的墨宝赠给表现突出的学生。
选课的同学基础各异,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学习到更多东西,在课程开设之初,王渭田主动向学校提出将原定的每周两课时增加为每周三课时。

在教授草书时,王渭田注重锻炼同学们的“胆量”。写书法就得大胆落笔,这样才能练出胆气!王渭田声音洪亮,大笔一挥,草书作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气呵成。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在提笔临摹前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走势。


学生认真听讲并练习


课堂上,每次示范讲解后,王渭田走下讲台到同学们身边进行指导。“我以前没有接触过书法,上了一个月课,运笔和布局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光电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宋玺尧说。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瑞冬也表示:“我以前练过很多字体,但还没有涉及草书。很幸运能在王老师的指点下学习,经过老师点拨,我收获颇丰。”
王渭田不仅讲书法,也注重培养同学们对艺术的直觉感受。“美的东西一定是大众都能欣赏的,好的书法作品要讲究章法布局,作品要让人赏心悦目。”在这门课上,无论是书法本身,抑或是艺术与人文素养,同学们都有所收获。


王渭田在课堂上做示范


“你们现在是国科大的学生,已经站在了很高的平台上。希望你们能好好把握机会,成为国之栋梁。”王渭田始终坚持他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书法教育增进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高文化自信,弘扬家国情怀。
王渭田正用他的碧血丹心,为国科大学子带来一束人文和艺术之光。




@UCASer

欢迎推荐你心中的宝藏老师

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相关阅读:(上下滑动查看)

除了授课,他更想把“大师的信仰”传承给学生!

他,学生眼中的心灵“启明灯”!

观星巡天!这门课,带你发掘天文学“宝藏”!

陈润生院士:我给自己取了个微信名,叫“微不足道”

给学生“定制级”收获!这门课,常讲常新!

敬畏!热爱!她的N个100分钟,活力满满!

这项冷门绝学,在“世外桃源”发掘考古“盲盒”!

深受学生好评!这门课,“跨次元”对话脑电波!

保持纯粹、敬畏和热爱,他们是这样的人……

这位院士,37年不离三尺讲台

这门“抢手”课,用音乐架起艺术与科学的桥

院士这堂“天文课”,点亮科学之光!

这堂力学课,打开我的“科学之门”

科学又艺术!走进国科大“摇滚博导”的悦动课堂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张灵澈 李思雨

图片/甘涵臣 张寅 袁俞梅 张泽和

美编/何邦彦

责编/王晓越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