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院士,感动中国!

点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04-22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

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

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

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

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





4月8日

“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

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俞鸿儒

获颁“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点击播放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

风洞见证着我国

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

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

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

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这一装置所运用

“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

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力学家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

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

他依然提携后辈

他的智慧与谦逊

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

他的付出与奉献

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01

实验室发生爆炸

他却受到表扬



1928年

俞鸿儒在江西省广丰县出生

28岁那年

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跟随导师郭永怀

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


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

能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

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

从而发现设计缺陷并改进




195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成立激波管组

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电力短缺

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


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

氢氧燃烧驱动方式

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

危险程度非常高



“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

爆炸后,

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

首先就提出表扬。”


俞鸿儒回忆说

钱学森、郭永怀考虑的是

房子炸掉了可以再盖

但不弄清楚爆炸原因

就不能更好预防


“只要人不受伤,

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

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



在前辈的鼓励支持下

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

俞鸿儒带领团队

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1958年8月

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

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


1969年

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

JF-8激波风洞建成

其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

造价却极其低廉

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



JF-8激波风洞

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

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参加过2019年国庆阅兵的

东风-5弹道导弹

也曾在这里进行过测试




当记者采访时问他

看到东风-5弹道导弹

经过天安门广场主席台时

内心是什么感受?


俞鸿儒说

“我们帮了一点忙,

主要工作还是人家做的。”


02

没人反对

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

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发达国家纷纷筹建

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

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

用爆轰驱动的方式

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




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

这个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


但俞鸿儒却说

“我不怕反对,

没人反对,

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他没有放弃

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




1988年

俞鸿儒在德国完成

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

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

爆轰驱动方法



1998年

俞鸿儒终于领导建成了

国际上第一座

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国家的科学事业,

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

这是导师郭永怀对俞鸿儒的教导

俞鸿儒也像当年的导师一样

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引路人



在他的指导下

2012年我国建成了

国际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

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

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

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

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JF-12风洞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

俞鸿儒却坚持将自己的名字

写在最后一位


“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

年轻人做完有成就感,

有威望和威信,

工作就好开展了。

人的时间有限,

谁也不能干一辈子,

这个工作没人接手可不行。”



03

我到科学院

学习什么


俞鸿儒早期在国科大与学生交流


曾经,国科大学生写了

《一封对国科大的表白信》

其中谈到

俞鸿儒师从郭永怀和钱学森

以自己的科研经历

告诉了我们“来科学院学什么”


学生提到

“科研上的俞老师锐意创新,

想人不敢想,做人不敢做,

终成一代力学大师。”


俞鸿儒早期接受国科大学生采访


俞鸿儒作为国科大岗位教师

从理论到具体的试验技巧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他一直坚信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技术,

原创的才是最好的,

而不是一味地拼论文数量。”

他曾对学生们强调道

“研究人员要会自己选题,

不要一味紧跟外国人跑,

也不是越难越重要,

只有选好了题,

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俞鸿儒的殷切希望

像是鞭策,更是鼓励

创新就是创造价值

而他所说的原始创新

更是那创新领域的高地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致敬!



院士百岁诞辰,捐赠300万支持青年科研人员!

最新成果,登上Cell

稳!准!狠!一起认识这位国科大酷girl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来源/央视网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国科大官微往期推送

美编/何邦彦

责编/李文毅 冯心怡

点击关注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