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种魔法粥”和遛弯儿的艺术 | 德国作家看北京

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2024-09-02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在慕尼黑国际文学节“文字游戏”和歌德学院的支持下,德国作家亚历山德拉·里德尔于2023年9月来到中国进行短期驻留。在歌德学院对她进行的采访中,里德尔谈到了她在驻留期间不同寻常的经历、对北京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观察,以及,她想从北京带点什么回柏林。



🥟🚶‍🥟


是什么促使你来到中国或北京参加驻留项目?


在此之前,我从没来过这么远的地方,但我很喜欢这个项目的理念,即我会来到某个全新的、未知的地方,在这里观察我自己和身边的环境,在孤独中、在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下来北京生活,认识这里的人,我想知道那会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在中国或北京最奇妙的经历是什么?


我发现很难确定哪段经历是舍我其谁的。每个时刻无疑都是一段独特的经历,无论它们有多么短暂。比如在某个瞬间,在喧嚣的车水马龙中,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在短短几分钟内便学会了骑自行车。或是另一个时刻,某位老先生镇定地试图解救自己被困在大树上的风筝,尽管风筝线最终断了,这却逗乐了公园另一端的一个孩子。胡同在夜色中显得如此安静祥和,然而几个小时前这儿还是人来人往的呢。一座被浓雾环绕的巨型兔子雕塑、闪烁着银色光辉的驯鹿群和龇牙咧嘴的狼群——这一切都在某个或许是商场的建筑物前相会。有些时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是站在哪个建筑面前,并为它的庞大、形状或绚丽的灯光而震惊。身处一个城市东北角的巨大公园中,却看不到一个人影。第一次租自行车,骑着它在城中穿行。排在一条队伍中,却不知道自己排的是什么队,迄今为止已是第四次出示我的证件,还需要填写我的手机号,在这个过程中总忍不住想笑,因为这个数字系统根本没有给这么老些字符留出足够的空间。还有件事,就是警卫几乎不给我时间来拍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即便我已对这个广场的管理有所耳闻,我仍有点吃惊。还有那些优雅的女人们,她们的伴侣却往往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及夜幕降临后的集体活动,包括跳舞、唱歌、运动以及下棋。还有那涌动的人潮,它发出的那种既和谐又迷人的嘈杂声。



你最喜欢哪道中国菜?为什么?


我在饮食方面很简单,几乎每天都去住所周边的同一家小店吃饭——这么做,也是因为我的翻译软件给出的部分翻译就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而我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解锁某碗“三种魔法粥”(dreierlei Zauberbrei)背后的惊喜。有中文母语者和我作伴时(比如姜女士),我就能在美食探索的路上走得更远,去品尝鲜美的鱼肉、有趣的配菜及各式各样的饺子。无论如何,和别人一同用餐时,食物也会变得更美味,中国菜也很关注这点。基本上我还挺喜欢这种饮食理念。



在你驻留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哪个瞬间尤其激发了你的创作灵感?


在这方面也是如此:与其说是某个瞬间,不如说整个驻留经历都给我带来了启发,这也包括,我感觉自己在这里很难保持低调,在人群中总是格外显眼,就像某个陌生人,但我仍然是整体的一部分。


亚历山德拉·里德尔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翻译工作坊中

© 北京大学


另外,我发现汉语的体系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件事让我感到非常奇妙,我也希望能继续探索这一点。我很快就意识到,在交流中只说单个的词语几乎是不管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词语只有组合在一起时,才会有意义。尤其是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翻译工作坊中,我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助理教授黄超然带领多位同学翻译了我的小说的一部分。顺带一提,那些在他们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涉及翻译技巧、往往不易解答的问题,以及听到自己所创作的文字最终用中文朗读出来,这些都是我在北京驻留期间的奇妙经历。



你会给之后的驻留作家推荐哪个中国或北京的必去之处?


一定得去爬一次慕田峪长城,毫无疑问,这是我自己绝不想错过的体验,另外还要去逛下颐和园,欣赏园中的湖景,以及天坛,这些地方给人带来的震撼也使我词穷。沿着清河骑车,在大学校园中漫步,在日坛公园中闲坐并阅读,从景山公园的最高处(也就是煤山)眺望整个城市,或者单纯地走街串巷,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这些都是我推荐一定要做的事。



此次驻留项目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你对中国或北京的印象?


北京这座城市的绿化做得很好,城中的绿地就像是凭空出现的,并且出现的时机总是刚刚好。于是,城市的巨大规模和众多人口便突然得到了缓解,它换上一种安静而放松的面貌,这样的时刻比我原本预想的要多得多。


另一点与我对北京的初步印象不符的是,我很少有机会与街上的人交流。这当然是由于语言障碍,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我这个外来者有所保留或有些怀疑,因为我带着开放而又好奇的目光,一点也不像个游客。实际原因无疑还有很多,可它们大多都藏在种种表情背后,我却完全读不懂那些表情——这种情况也让我着迷得无以复加,因为我原本非常擅长解读表情,至少在此之前我一直这么认为。



你希望把哪一种中国或北京的习惯或理念带回德国?


那肯定是遛弯儿的艺术。我从未想过,我在柏林养成的步行速度竟然会是北京人的两倍。在世界十大都会之一的北京学着放慢脚步:这还挺奇特的。


我对北京的另一个印象是,我在这里并未感受到如我在柏林感受到的那么多的隔绝感、冷漠感及某种粗蛮。北京这座城市与其居民之间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或者至少可以说,城市与其居民以另一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城市和居民似乎相互在意。城市爱护它的居民,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居民也在意他们的城市。毕竟仅凭海报(比如那类提议打造美好社区的海报)是无法培养出社区精神的。在我看来,为实现这一点,人们无疑不仅只是在被动地遵守一些规矩,这需要人们由衷的乐意,并且对这座城市真正地在乎。



🥟🚶‍🥟


作家简介



亚历山德拉·里德尔(Alexandra Riedel)1980年出生在德国南部,成长于德国北部,曾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艺术史和当代德国文学,后又在莱比锡德国文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现居柏林。她曾于2014年入围第 22 届迈克公开赛 (22. Open Mike)。其作品曾发表于《对象是冥想和诗歌》 (Object is Meditation and Poetry) (2017年,格拉西博物馆)和《打字联盟》(Tippgemeinschaft) (2016年,2015年)。首作《太阳、月亮、锡》曾获2020年的拜仁2台-文字游戏奖(Bayern 2 – Wortspiele)。



🥟🚶‍🥟


延伸阅读


味精、廉价食材、炒面……德国人对中餐的偏见有多深?| Pop-up-Dinner in Berlin

探探柏林:涂鸦和街头艺术 | Berlin Not for Sale

柏林到底有多“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