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从业多年的记者玩自媒体,玩不过留守农妇

田宇 传媒大观察 2018-09-06


田宇 / 传媒大观察原创


8月27日,有一则消息在互联网中广为传播,更是引起了媒体圈的惊叹。



在传统媒体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这种鲜明的对比特别显眼。也有很多人疑惑,现在很多记者的收入可能都比不上这些农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媒体遇到的问题很多,如人才的流失。新媒体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资本短时间的大量注入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水位,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其中,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大量转战新媒体。


同时,各个组织、机构都可以开设自媒体之后,从实质上消解了之前存在的新闻壁垒。而且,传播主体变成了各个社会组织,而不是新闻机构。以前遇到问题,还要召集新闻媒体开发布会,现在,像平安系,自己发条微博就解决了。像京东,遇到大事儿自己想辟谣,发条微博就可以了。新闻机构对于信源的垄断,一下子消失了。


信源掌握了传播工具,快捷方便,又可以自行把握,那就不需要再麻烦媒体一次。影响面太广的信息,央媒直接把关,地方媒体负责转载,分工协作也已经初步完成。在新的产业链中,记者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很微妙。


再来看看内容产业的“新”玩儿法:


第一,内容产业生产地点转移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除非是一些特别必要的工种外,没必要都停留在京沪等一线城市。以自媒体产业来说,坐在电脑前,就能够简单攒出爆款文章,也并不需要特别高大上的深度内容,更不需要掌握第一手信源。这就相当于,将内容产业的中低端部分转移到了非一线城市,甚至到一些乡镇。这种地点的转移,会极大地压缩经营成本,在山东的一个农村里,大家接受几千元的月收入,还特别满意,换到一线城市,那都不一定能雇到应届毕业生。租几个村房,花费更是远低于京沪的高档写字间。


第二,内容产业生产人员更迭


内容产业升级换代,在人员方面,其实更像是“降级换代”,要是说,这些留守村妇比那些具有多年从业经验、训练有素的记者们水平高,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但是,在各个自媒体平台里面,在各种“号”里,大家愿意看到的内容,是否需要那么“深”的深度?是否需要那么“高”的水平?如果不是,那么,是否还需要水平那么高的从业人员?改头换面的“洗稿文”饱受争议,炮制者被人抨击,但是,是否有人只需要这类“洗稿文”。


第三,管理体系完备


形成产业化运营之后,相当于一个运营规范的公司,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也相对形成了。在自媒体工作室中,大家明确责权利,明确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各自边界。选择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养”账号等等,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流程,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有一些前期启动的资金,就可以快速上手。配套的服务也已经准备完成,比如,这则新闻中提到,主办者还有自行开发的软件,炮制出来的文章放在里面检测一下,就能知道是否违规,是否涉嫌抄袭。传统的“把关人”概念,完全由这个软件所取代了。


从内容制作、生产、到分发,甚至于内容把关,已经呈现了完整的流程,相对标准化的操作和扁平化的管理,可以大大压缩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虽然,随后几天群众对这则消息的质疑不断,对这个自媒体工作室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是,他们的“套路”是否值得借鉴。


既然,内容产业能够“外包”,是否也可以“内包”。现在的传媒组织在不断合并重组,体系庞大、人员也略显臃肿。诚然,传媒集团的大盘子不能动,但是,内部的微调是可以的。既然有大量的人员,是否可以化整为零,推动内部人员开通、运营各类账号。同时,以媒体机构作为背书,使各账号形成矩阵。运营的流量分成和广告收入,在机构与人员之间形成明晰的分配比例。这样,调动起个体的积极性,既化解了之前的人员危机,也能开拓新财源,占领新媒体中的话语权。© 

王晓伟:2018年营收目标是2.28亿

周秋含:内容与渠道在一起才是王炸

滴滴事件中社交媒体的几副面孔

听说,谷歌又要“重返”中国了

林修功:定向推送过多使受众眼界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