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7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犯罪新闻

安徽女子“上瘾性”行为曝光,儿子不堪忍受坠楼,网友:她咋这么疯?

拂苏 木棉说 2023-07-10

作者丨拂苏
来源丨励职派(ID:xzzhichang)



应后台很多粉丝的要求,今天来说说“合肥男孩坠楼”事件。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一开始是难以置信的。

但当我看完全程,瞬间头皮发麻。



事情发生在安徽合肥。

6月26日,某小区5楼的空调外机上,站着一个小男孩。

他穿着绿白相间的短袖,大概六七岁的样子。

此时正为了躲避从屋子里伸出来的棍子,小心翼翼地朝空调外机边缘挪动。


更要命的是,眼见小男孩已经退无可退,那根棍子的主人还是不打算放过他。

一边不停地挥舞着棍子朝小男孩身上抡过来,一边大声责骂着什么。

因为距离太远,听不清到底说了什么,只能隐约听到小男孩的求饶声“你别打我了……”。

此时楼下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他们都在为小男孩的处境而揪心。

眼见小男孩越来越危险,围观群众们赶忙大声劝解着屋里的人,让她不要再逼小男孩了,赶紧把棍子收回去。

但屋里的人置若罔闻,还在不停地挥舞着棍子。

随着恐惧逐渐加深,小男孩竟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哭着从五楼一跃而下。

在跳下去的那一刻,他估计在想,自己终于解脱了。


他不害怕吗?

我想他是害怕的,不然不会在空调外机上徘徊了那么久。

但相比于摔下去的痛楚,他显然更畏惧屋子里的人。



在重重摔下楼后,小男孩后背部朝下,一时之间失去了任何反应。

过了一分钟左右,他的手开始动了动,眼睛也能睁开了。

于是尝试着翻身,没想到完全无法动弹。

这时候小男孩意识到自己可能“出事”了,终于无助地哭了起来。

幸好回过神来的人赶紧打120,将男孩送医救治。

很快警方就发布通报称,小男孩身体多处骨折,肺部挫伤,暂无生命危险。

不幸中的万幸,小男孩捡回了一条命。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一想到把小男孩逼至绝境的人是他的母亲,网友们群情激愤。

据通报显示,小男孩因贪玩担心母亲责罚,躲到防盗窗外的平台上。

而他的母亲因为“担心”他坠楼,就用棒子拍打他,“规劝”其进屋。

虽然通报用词已经极其克制,仍让人感受到满满的窒息。

为了让孩子“听话”,就可以不管不顾他的安危吗?

她就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五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死人?

难怪有网友不愿意相信这是亲妈所为,宁愿相信是恶毒的后妈。


可不管是亲妈还是后妈,这种行为都足以称得上“残忍”。

而且从男孩对棍子的恐惧程度来看,平时应该没少被暴力对待。

以至于他宁可跳楼,也不愿落到“妈妈”手里。

我不否认孩子调皮起来,的确会让人崩溃、抓狂……

但教育的前提,是出于爱,希望孩子变得更好。

而不是通过伤害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屈服,以此来证明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

这不是爱,而是自私。

可悲的是,现实中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却做着伤害孩子的家长,绝非个例。



2022年,四川绵阳一位13岁的男孩体育考试考了18分。

为了吓唬孩子,父亲拿出武士刀。

谁知一招不慎刺伤了孩子,导致孩子因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

最终父亲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据爆料,之前父亲就曾多次体罚自己的孩子。

而他可怜的孩子,临时之前都在恳求父亲的原谅:“爸爸,我在好好学习……”


类似的惨案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触目惊心。

而酿成惨案的根源在于那些崇尚“暴力”的家长,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不听话,收拾一顿就老实了!”
“不打,孩子就吸取不了教训。”
“你和他说一万句,都没有打一顿来的管用。”

这样经典的话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童年时期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棍棒教育。

家长们总觉得孩子皮实,打一顿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还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暴力育儿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

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奉行着这样的理念,也确实培养出很多听话的孩子。

但是否说明“暴力育儿”这条路,就一定是对的呢?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年关于青少年因家庭暴力抑郁、跳楼、自杀等新闻层出不穷。

2016年6月24日,深圳龙岗,一个16岁的女孩因为长年被父母辱骂殴打,服药自杀。

死之前,她曾给过父母信号,也多次说过自己要去死。

但父母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口出恶语:“你死了才好呢,你个该死的麻烦精。”

最终女孩绝望地离开了人世。


无独有偶。

2020年9月17日,湖北一名初三学生张某锐,因和两名同学在教室玩扑克牌,被班主任叫来家长配合管教。

在五楼走廊处他被母亲当着同学们的面,“啪啪”扇了好几下耳光。

沉默良久后,他转身爬上栏杆,纵身一跃。

一个14岁的少年,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上述悲剧让人扼腕叹息,但也令很多人迷惑不解:

我们小时候也挨打、挨骂,为什么就没有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

其实不然。

并非现在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家听说过马斯洛的“心理需求五层次”理论吗?

据了解,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

但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

而这套需求理论,无比适用于分析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前社会物质生活匮乏,孩子们的需求重点主要停留在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被家长打骂后,他们心里也会不舒服,也会产生消极、愤怒等情绪。

但这些坏情绪,会在和伙伴的尽情玩耍,和在做农活过程中得到舒缓与释放。


反观现在的孩子,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

他们的心理需求已上升至中高级层次——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此外,信息化的普及拓宽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发了孩子的心智。

所以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自我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 

一旦遭遇父母的暴力殴打,他们就会下意识认为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否定,继而自尊心受挫。

再加上现在孩子的生存空间被大量挤压,根本没有多少情绪出口。

不同于以前的孩子,大部分空闲时间不是在帮助家里做家务,就是在外面疯玩……

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放学后不是辗转于各个补习班,就是关在房间里刷题,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被学习压力裹挟得密不透风的孩子,丝毫没有自己的喘息之地,自然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了解完这些,你还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娇气”吗?

他们不是娇气,而是越来越卷的社会风气,让他们“水土不服”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

可悲的是,那些崇尚暴力育儿的家长们,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更加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爱真正的“我”。

而是爱那个乖乖听话的“我”,那个能考满分的“我”。


孩子一旦有这种错觉,内心就会压抑、痛苦,甚至绝望。

但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甚至伤害自己。

比如比如敏感自卑、比如抑郁自残……严重的还会自杀。

而这些伤害不仅会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可能影响“代际传承”。

有研究发现,幼时有过暴力虐待经历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有过激极端行为的发生。

如果孩子曾经被暴虐,他们长大后就会依法炮制,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种迹象表明:暴力育儿有传染给下一代的可能性。

你打孩子,孩子长大后也会打他们的孩子……

就这样,一代一代,无穷尽也。

所以啊,请那些还在崇尚“暴力育儿”的家长们收手吧。

时代在发展,你们的观念也需要变一变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作者:大家好,我是拂苏,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纠结的文艺女青年。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励职派”(ID:xzzhichang),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最近发现微信推送机制变化,
很多读者反映总错过推送,刷不到我们了,
所以木棉姐姐恳请大家“星标”我们,
多多“点赞”“在看”“转发”哦!
这样就能保证第一时间收到文章啦!
希望我们不要走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