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乃依诗选

高乃依 星期一诗社 2023-01-03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1635,他完成了第一部悲剧《梅德》。1636 年,他推出了轰动整个巴黎的悲剧《熙德》,创立了法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辉典范;但该剧也在法国文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一些贵族文人的诋毁攻击。1640年至1643 年,他又先后完成了《贺拉斯》、《西拿》和《波里厄克特》三部比较重要的悲剧。1647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674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悲剧《苏莱拿》,十年后他在贫困与孤寂中死去。他一生共写有各类剧作32部。卒于1684年10月1日。




咏国王路易十三之死


这块大理石下安息无罪君主,

只有他的仁慈令法国人不快,

他的全部罪孽只是用臣太坏,

他成同谋.时间太长,可是无辜。


野心、傲慢、胆大包天、吝啬贪图

夺掉他的权,成了我们的主宰,

虽然他在内心主张言路广开,

他的统治时期却是不义满布。


他是万方之主,却是宫中奴隶,

他和我们的暴君一起刚离世,

这暴君迫使他随同自己入坟。


这样的不幸历来有谁听说过?

三十三年在王位上白白消磨,

他刚开始统治,就停止了生存。


(郑克鲁译)




艾丽莎白·朗盖的墓志铭


不要把泪水她洒在这墓石之上,

别停步:这灵床十分宝贵珍奇,

纯洁的身躯、纯洁的灰躺在此,

但心灵的热情长存于四面八方。


还没有撒手人寰去迎接死亡,

她的灵魂高高升腾,目不能及,

把她的生命同造物主相汇集;

她行走在大地,又漫步于天堂。


命运远胜过她的人感其风范,

忍辱负重和受苦是她家常便饭,

她最后的叹息是爱情的哀音。


别停步,就像她纯情激荡全身,

千万别哭悼她就这样丧了命,

请相信这样死去会永世长存。


(郑克鲁译)




致侯爵夫人


侯爵夫人啊,假如我的容颜

显得稍微有点儿苍老,

别忘了你临到我这暮年

恐怕不会比我更好。

时光总喜欢冒犯

最美好的事物;

它会将你的玫瑰摧残,

犹如它已使我的额头皱纹密布。

日月这始终如一的运行

安排着我们的昼夜:

你的今日反映出我昔日的光景;

你的未来正是我的现在。

但我依然有某种魅力,

这魅力还相当可观,

足以使我不致过于焦急,

面对这流年的摧残。

你有你所崇拜的人

可是当这些人精力衰竭,

你所轻视的人们

依然存在于世界。

他们会挽救给我带来

脉脉温情的秋波的光荣,

并在无数年间使人信赖

我对你梦寐以求的苦衷。

在新一代的队伍里,

我将享有某种声望,

你作为美人留下的痕迹,

将仅仅像我所描绘过的那样。

深思吧,美丽的侯爵夫人:

尽管头发花白的老翁令人胆寒,

然而当他像我这样一往情深,

你最好还是将他恭维一番。


(张秋红译)


  1658年春天,莫里哀率剧团来到高乃依的家乡鲁昂演出。剧团里有一位名叫黛莱莎·德·戈拉的青年女演员,艺名为杜·帕尔克侯爵夫人。她年轻貌美,能演善舞,艳名远扬,不少王公贵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高乃依当时已经年过半百,而且一向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却也深深为之倾倒,对她展开热烈地追求。然而,女演员并不接受高乃依的爱情,认为他年纪太老,并不适合自己。高乃依有感于此,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致侯爵夫人》。

  全诗由8节四行诗组成,每节诗句式齐整,隔行押韵,连缀起来层层推进,宛如一颗石子惊起的水平面,倒映出诗人心中交替出现的情感: 一波是求爱不得的失落,一波是诗名长存的自信。

  在前面三节诗歌中,诗人指出韶光易逝,容颜易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沿着意气风发的青葱岁月走向头发花白的年迈岁月。为了将这个普遍而残酷的生命现实传达给正值青春年华的侯爵夫人,诗人在一开始便由衷地呼唤她,让她推想自己步入暮年后的情境。如此一来,即使侯爵夫人无法认同诗人的年迈,也至少可以理解诗人的处境。随后,诗人感叹道:“时光总喜欢冒犯/最美好的事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女人玫瑰般的美貌渐渐枯萎凋谢,而才华横溢的诗人也要接受年迈的事实。虽然日月反复推迁,昼夜不断更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佳期却不会以这种循环往复的形式出现,它只会渐行渐远,向着我们生命轨迹延续的反方向飞速后退。“你的今日反映出我昔日的光景;/你的未来正是我的现在。”“我”也年轻过,辉煌过,“你”也会衰老,也会凋零,言语中既有追怀往昔的感伤,又有对女演员的忠告。

  在接下来两节诗歌中,诗人以自己和女演员的魅力相比,认为自己的魅力更长久。何谓“魅力”?我国翻译界老前辈范希衡先生曾指出,这里是指“男子的才华和女子的美貌”。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年迈,却“依然有某种魅力”,而且“这魅力还相当可观”,不用担心“流年的摧残”,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的自信。事实上,诗人对自我的这种肯定,并非孤芳自赏。1636年,他的第一部悲剧杰作《熙德》上演,取得非凡的成功,当时的观众一致好评,就连后人也视之为世界戏剧史的一个里程碑。继《熙德》之后,诗人佳作不断,尽管1651年的《拜尔塔利特》惨遭失败,但这根本无法抹掉环绕在他周身的巨大光环。“伟大的高乃依”,这个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而是诗人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所赢得的美誉。相比于诗人的“魅力”,女演员的“魅力”又如何呢?她的容貌的“魅力”只会随着时间而衰退,乃至荡然无存。到了那时啊,“侯爵夫人”,你如今轻视的“我”的“魅力”, “依然存在于世界”。

  在随后两节诗歌里,诗人述说了人以文存的道理。“我”的“魅力”可以长存于世,“你”的“魅力”却只能一时颠倒众生,但是它可以通过“我”才华横溢的文字获得永生。所以,诗人希望女演员不要吝啬“脉脉温情的秋波”,以此告慰自己对她“梦寐以求的苦衷”,从而撰写诗篇,留下她“作为美人”的“痕迹”,令她芳名永存。

  最后,诗人再一次恳切地呼唤“侯爵夫人”倾听自己的心声,与诗歌开首遥相呼应。但诗人的语气是略带调侃的,他将先前所讲的道理重复一遍,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又将自己渴望获得女演员青睐的心情和盘托出。

通观全诗,高乃依将求爱不得的失落和诗名长存的自信紧紧地交织在诗歌语言里,而且道理也讲得诙谐、生动,令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他的心理逻辑,进而深感信服。“这几章风趣而幽郁的诗句……人们将看出高乃依在各种文体中都保持一种自豪的态度,即使是游戏文章也因之而高贵起来”,《法国作家文选》中对此诗的点评,可谓言简意赅。(蔡海燕)


超越自我
孜孜以求
继承突破颠覆重构
个性先锋自由开放
理念
星期一诗社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部落:https://buluo.qq.com/p/barindex.html?bid=346217

微信:xu_zhi_ting 邮箱xzt886@vip.qq.com QQ群58987806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