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唤《二十四岁》

杨唤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杨唤短暂的一生,表现了一个爱者和战士的品格。他的作品,根植于生活土壤中,绽放出不败的艺术花朵。他的诗像一只能言鸟,唱出永远活在人民中的心声。覃子豪曾这样概括杨唤诗歌的特点:“思想的暗示,充实的生活内容,战斗精神的表现,优美的风格。”杨唤诗作注重思想性,并通过形象的手法去表现,不流于枯燥的说教。他的儿童诗有清新的格调,有智慧的结晶,又富于童趣,对台湾儿童诗影响很大。
成名之作《二十四岁》,是杨唤在“海燕的翅膀般的年龄”给读者留下的抒情珍品。他曾说:“忧郁和寂寞,从童年纠缠我直到现在,所以我的日子里,很少有绚丽璀璨的颜色,不是深灰就是苍白。我要的是蔷薇和玫瑰,但毒刺的荆棘又偏偏向我投掷过来。”这段自白,正是《二十四岁》最好的注脚。
此诗中用白色小马比喻其健壮,用绿色的树喻其青春外貌,用微笑的果实比喻其丰盛的情感,用海燕的翅膀比喻其矫健活泼,这些动物与植物的比喻,几乎成了杨唤的专利,由此表现出他年轻生命的焕发与挫折。



杨唤《二十四岁》


白色小马般的年龄。

绿发的树般的年龄。

微笑的果实般的年龄。

海燕般的翅膀般的年龄。


可是呵,

小马被饲以有毒的荆棘,

树被施以无情的斧斤,

果实被害于昆虫的口器,

海燕被射落在泥沼里。

Y•H! 你在哪里?

Y•H! 你在哪里?




杨唤本名杨森,1930年生于辽宁兴城。1954年3月不幸因车祸去世,年仅廿四岁。这首诗就是他逝世前的作品,可谓一诗成谶。
杨唤的诗,直接继承了大陆三十年代的诗歌传统,强调面向时代与人生,同时又着重诗人的艺术个性,注意诗艺的追求,没有受到五十年代初期台湾诗坛那种空洞的政治诗以及初现端倪的晦涩虚无诗风的影响。《二十四岁》表现了他纯真的诗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也表现了他诗作的独特风格与奇美想象。怎样来描绘一生中的黄金年华呢?杨唤出之以清新的比喻和优美的想象。英国文学批评家李察兹把比喻分为“喻旨”与“喻依”两部份,前者是作家要表现的事物或旨意,后者则是赖以表现它们的工具与凭藉。《二十四岁》第一节的四个比喻,喻旨是“二十四岁的年龄”,喻依则分别取自动物和植物,又分别为动态与静态。“白色的马”表健壮无前,“绿色的树”状生机旺盛,“微笑的果实”比日趋成熟,“海燕的翅膀”况奋飞雄心。这些比喻均可谓富于创造性而显示了诗人活跃的想象,如同台湾学者李元贞在《杨唤和他的诗》一文所说:“在简明中含有七彩繁富的感觉;明白如话,而‘话’里的韵味和意义却深永,主要乃在于他想象力的丰富动人,情感的真挚坦率”。

《二十四岁》第一节的四句一气而下,有如一条活泼的歌唱的山泉,但是,第二节开始表现事态转折的“可是呵”一句,却有如一道悬崖绝壁,山泉只能跌下悬崖而碎成珠玉了。“可是呵”之后的四行,分别以“小马”、“树”、“果实”、“海燕”领起而分写它们的遭遇,承接第一节各行而构成强烈的对比与反讽,显示了诗人对于己身不幸的预感,和他对于现实社会的理性的诗的批判。杨唤曾说:“忧郁和寂寞,从童年纠缠我直到现在,是以我的日子里,很少有绚丽璀灿的颜色,不是深灰就是苍白。我要的是蔷薇和玫瑰,但毒刺的荆棘又偏偏向我投掷过来。”(《杨唤遗简》)这首诗的最后是反复的呼唤,其中的“Y•H”是杨唤姓名的英文缩写,如果说杨唤是一支早夭的短笛,那么,《二十四岁》的余音却久久地回荡在读者的耳边。



推荐阅读:

北岛《回答》

北岛《一切》

舒婷《致橡树》

舒婷《这也是一切》

余光中《寻李白》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四韵》

余光中《天问》

卞之琳《断章》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烦忧》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水手刀》
张枣《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

张枣《镜中》

张枣《何人斯》

张枣《历史与欲望》

张枣《空白练习曲》

张枣《杜鹃鸟》

张枣《春秋来信》

张枣《卡夫卡致菲丽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