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金发《琴的哀》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早期诗作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以抒写直觉为主,诗意朦胧,语言晦涩,注重暗示和隐喻,充满想象的跳跃。诗歌代表作为《弃妇》《琴的哀》《生之疲乏》《有感》等。出版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其中,1925年11月出版的《微雨》最早将法国象征派诗带进中国诗坛。


李金发《琴的哀》

微雨溅湿帘幕,
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
踱过窗儿作响,
把我的琴声,
也震得不成音了!

奏到最高音的时候,
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
白云正摇荡着,
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有一切的忧愁,
无端的恐怖,
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
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


一个二十一、二岁的青年,身居法国的塞纳河畔。一边醉心于雕塑的泥块和小刀,一边沉浸在法国象征派诗的氛围中。他用美丽而晦涩的音调,唱出了中国新诗最初的象征主义的歌声。《琴的哀》就是其中的一曲。
这是语言造就的声音的雕塑:琴声的悲哀。但这琴只是一个象征的符号或载体。它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就是对人生美满的期待与现实不尽的忧愁的矛盾,个人的价值和追求不被理解的痛苦。这矛盾,这不被理解的心境,形成了一张痛苦与忧愁的网。《琴的哀》就来自这痛苦与忧愁的网织成的歌,一曲忧郁而美丽的歌。
李金发很注意诗歌意象暗示感情的作用,不大直露地宣泄感情。琴的意象是他找到的一个象征的载体。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沟通了抒情主人公“我”和抒情的内涵即内心的痛苦与忧愁。琴的哀音,琴的欢乐,也就成了诗人内心失望与期望、痛苦与欢悦的象征了。
诗人把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题名《微雨》。这首诗开头两行就是“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诗集题名由此而来,可见诗人心中这篇东西的位置了。这里诗人在渲染,渲染环境气氛,渲染琴声,也渲染“我的心”。“微雨”就并非自然的现象,而升华为诗人经验世界的象征意象了。阳光照耀的心是明亮的,可是诗人的心却是湿的,这是被淅淅沥沥的雨打湿的。谁说这打湿心的“微雨”又仅仅是自然而没有现实的影子呢?雨如此,风也如此,心被雨打湿了,琴声也被风的摇撼“震得不成音了”!这节诗起得很自然,却又意蕴颇深,“溅湿的心”也是极富感情色彩的意象。
第二节诗情的逆转增强了诗的张力,即表达感情的弹性。诗人没有屈服于命运的风雨,依然怀有对美满人生热烈的期待。即使风在摇撼,这琴仍然奏出它美丽的声音。当它奏出那最高最美的声音时,它似乎与自己的心相一致,在声声倾诉,“预示人生的美满”,虽然天空被白云遮盖,但“我”的对人生美满的期望却是顽强的,它将冲破层层云彩,像太阳一样露出来,给“我”“湿了的心”以光亮和温暖。在奏过一段低沉的前奏曲之后,诗人的琴声带上亮色的调子,奏出一曲期待美满光明的歌声。“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在五四初期的新诗中,这样的自由句式与新颖想象相融合,给人一种亲切的暗示,也是对诗歌艺术美不可多见的开拓。
这支忧郁的小夜曲以痛苦幽怨的色调进入了一个没有终止音符的尾声。隐曲的琴声被诗人心灵的直抒代替。似乎应该很好懂了,但由于诗人用了一个跨度太大而又意义难以捉摸的代词,就大大加剧了这节诗的晦涩性。“我有一切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这里的“她们”是指什么?是微雨?是“不相干的风”?是“震得不成音”的琴声?还是露不出日光的天空中“摇荡着”的白云?或者是那些无法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现实社会里的人们?按着诗人的思维发展和诗歌语法的逻辑,似应指琴声,而又暗示社会带给自己的不公平的命运。琴声可以倾诉自己的惆怅的心境,可以表达自己欢乐的期待,但是她们并不理解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无端的恐怖。这模糊的代称,是诗人的一点艺术权利,也增加了读者审美创造想象的天地。作者把更大的回旋天地给了读者:我的忧愁与恐怖是无法被理解的,那么我的湿了的心将怎样呢?诗人给了读者一个不确定的答案:“我若是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终止,或柔弱地继续着。”琴声无论终止,无论继续,我内心的忧愁都是无有终了地延伸着,扩展着,在孤独而荒凉的空旷的原野上……
“琴的哀”实际上是无法实现“人生的美满”的悲哀。琴声、心声和自然的雨声、风声交汇成一支人生缺陷美的小夜曲。作者懂得象征诗注重渲染氛围与意象暗示的功能,也懂得传统诗中注重余音与回味的言外之美的特征,使得这支小夜曲组建得完整而又有起伏迭荡,亲切而又有陌生的新颖感,又在象征和倾诉的结合中有不尽的余音。(孙 玉 石)



这首诗收入诗人的第一部诗集《微雨》,诗集题名为《微雨》,正是由这首诗的开头两行“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而来的。以一首诗中的感官意象作为整部诗集的题名,可见“微雨”这个意象在构思过程中所能联想而及的形象、所渲染的情境氛围,在诗人心目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李金发的诗语言晦涩费解、欧化拗口,但是,从诗中渲染的浑然情调、表达的深隐感受、造成的阴郁朦胧的意境来看,是应该称得上佳作的。《琴的哀》中的“琴”就是他寻找到的一个能够宣泄他的感情的象征载体。他在这首诗里,借助琴的意象,用琴声的悲哀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美满的期待与现实不如意的矛盾给自已带来的忧愁,表达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不得施展而造成的痛苦,这种忧愁和痛苦有如一片遮挡了大阳的白云,一场溅湿了帘幕的微雨,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将诗人的整个身心都罩在这个网下。被罩在这个网下的诗人只有用舒缓忧郁的笔调哀风叹雨,写出自己的无法实现人生美满的悲哀,全诗表现的是一种浓重的感伤忧戚情绪,抒写的是对人生命运的哀叹。
这首诗首先用自然现象的“风”、“雨”渲染一种凄凉抑郁的情境氛围,并以此升华为诗人所经历的现实世界的象征意境,抒写自已的忧愁和痛苦的情绪。阳光照耀的心是明亮的,可是诗人的心却被人生的“微雨”“溅湿了”“湿”就比“冷”的程度更深,更见诗人心中郁结的愁苦情绪有多浓、多深。在这场人生的风雨中,随同诗人的心“湿”了的还有“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这是诗人由“风”“雨”而捕捉到的又一个感官形象,“琴声”诉说的是诗人对人生美满的期待,而这种期待现在也支离破碎,既不成形,也不成音了。这节诗起得自然,而且意蕴很深,把全诗都笼罩在这样一个悲苦哀伤的情境之中。
接着诗情逆转,表达了感情的另一面。诗人虽然遭受了人生风雨的吹打,但是并没有由此而屈服倒下,诗人仍然对美满人生怀着热烈的向往和期待,而且相信,这种向往和期待一定会有出现的一天。“琴声”虽然由于“风”的“作响”而“震得不成音了”,但是诗人对人生美满的期待却是顽强的。因而即使风仍在摇撼,这琴依然“奏到最高音”,以它最高最美的声音,来倾诉诗人对人生美满的期待。诗人这种期待的顽强,使他在这微雨的天气里,抬头仰望天空,意识到尽管“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但“我的期待将太阳般露出来”。这“太阳般露出来”暗示的意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说乌云遮不住太阳,自己对人生美满的期待终究会有冲破重重乌云像太阳一样露出来的一天;另一方面是说,阳光普照大地,期待的美满人生一定会给被雨溅湿了的心以光亮和温暖。这种意识更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人生期待的强烈与顽强。
最后,诗情由高昂激越又转入痛苦幽怨,诗人直抒心怀,“我有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诗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因为美好的期待不能出现而堕入“一切的忧愁”之中,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美好的现实社会里,甚至感到了没有尽头的“恐怖”。诗人的“忧愁”和“恐怖”来自于“她们”的“不能了解”,而“她们”的“不能了解”又加深了诗人的“忧愁”和“恐怖”。这里的“她们”指那些所有不能认可和理解诗人的价值和追求从而造成诗人“忧愁”和“恐怖”的人和事,当然也包括前面的“微雨”、“风”、“天空”、“白云”等。但“她们”是一个模糊的代称,具体指谁,指什么,诗人没有明确指出,只给读者一个回旋的天地,由读者去联想,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诗人在“忧愁”和“恐怖”之中,在“她们”的“不能了解”之中,知道自己的琴弦奏不出“最高音”,能做出的人生选择只能是“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给读者留下了一幅看不到尽头的画面,一段没有终止音符的尾声。诗人孤独地离开了那些不能理解他的“她们”,一个人在荒凉而空旷的原野上漫无目标地行走着,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美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寻觅,心中没有了美好的期待,即使有,也是非常柔弱,留在内心的只有“无尽的忧愁”,像这无边的原野在延伸着,扩展着...但诗人的这个选择只是一个假设,因而对笔下的“原野”,诗人并不能具体指出,只是以这种意象表达自已愁苦的心境。用琴声的“震得不成音”,以至后来的“中止,或柔弱地继续”,表达琴声的悲哀,也表达自已人生美满无法实现的悲哀。
这首诗既注重氛围渲染和意象暗示的功能,用自然的风声与志同人生的琴声心声交汇在一起渲染一种抑郁凄凉的氛围,用一个个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诗人深隐的感受,烘托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也注重余音与回味的言外之美,把人的思索引向更深远、更复杂的层次,从而使全诗完整而又有起伏跌宕,暗示和直抒的相结合又使全诗有一种回味不尽的余音。
这首诗善于运用自由联想,通过奇特的出人意料的想像来强化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诗中为了突出“我有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那种在“忧愁”“恐怖”压迫下的“我”的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悲哀,把自己的心声与弹拨的琴声联系起来,又把这种声音置于风声雨声之中,把人在风中雨中的烦闷与自已在现实社会中的抑郁联系起来,最后又联系到自己孤独一人向茫茫旷野走去,这种自由联想增强了诗歌形象的丰富性。



这首诗选自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当时他正在法国留学,诗集中大多数篇章都表现了远离故国的青年诗人的那种孤寂、烦郁、忧戚的心情。其中很多诗是借自然景物来倾吐自己的情怀。当然诗人所写的绝不仅是自然风景,而是借自然风景“歌唱心灵与官能的狂热”(波特莱尔语)。诗人的感情丰富,心灵像风籁琴一般的敏锐,微雨一来便发出缥缈的歌吟。这首《琴的哀》就是“借自然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通过琴的哀,来写自己对人生的哀叹。诗歌是写“琴的哀”,实际是写“我的哀”。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开头两句“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是写诗人的感觉,由于心被微雨溅湿而难受,因而引起诗人心灵的波动。微雨不仅溅湿我的心,把我的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这里表现了我所要达到的一些理想愿望,都受到风雨的干扰而不能得到实现。第二节写当琴“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着人生的美满”,诗中写道:“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也就是说我所渴望的“人生的美满”将会出现;然而这毕竟是很缥缈的,所谓“人生的美满”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第三节写我热切地渴望着“人生的美满”,然而心中却充满着“一切的忧愁”和“无端的恐怖”,于是我绝望于美的追求的渺茫,感叹于人生命运的悲苦,但又决意在人生的道路上挣扎奋斗。所以诗的结尾写道:“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的继续着。”
这首诗从艺术上也可看出象征派诗的一些特点,如运用暗示、隐喻的手法,用“琴的哀”隐喻“我的哀”,就是象征派诗常用的“移情于物”的方法,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哀叹,以及由于风雨的干扰而使“人生的美满”不能实现的哀伤和惆怅。



推荐阅读:

徐志摩《云游》

徐志摩《沙扬挪拉》

徐志摩《半夜深巷琵琶》

徐志摩《呻吟语》

徐志摩《去吧》

徐志摩《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残破》

徐志摩《沪杭车中》

徐志摩《石虎胡同七号》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

徐志摩《再不见雷峰》

徐志摩《在Excter教堂前》

徐志摩《海韵》

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

徐志摩《火车擒住轨》

徐志摩《起造一座墙》

徐志摩《最后的那一天》

徐志摩《黄鹂》

徐志摩《阔的海》

闻一多《二月庐》

闻一多《幻中之邂逅》

闻一多《风波》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