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代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任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达二十年之久,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四年后病逝。一生力主抗金,支持北伐,屡上方略条陈,均未被采纳。其词成就极高,开创一代豪放词风,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的词风自古佳评极多,著名的如刘克庄所称:“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很准确的说出了辛词中凌厉无前的英雄豪侠之气,然而在众多评说之中,我却更喜欢近代学者夏承焘的八个字评语:“肝肠似火,色笑如花。”这八个字本来是用来专指这一首《摸鱼儿·惜春》而言,但若推之论辛词全貌,乃至由词品论及人品,似乎都无不可。有着豪壮雄爽的英雄肝胆,又具情深意密的儿女心肠,浓烈如火,艳丽如花,从中形成一种夺目而又协调的天然之美,若再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俊爽”。

  《摸鱼儿》这首词,梁启超评之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面上看是伤春,其中却寄托着词人一腔郁郁之情。词前小序云:“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已亥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这一年词人四十岁,正从湖北转运使调任到湖南长沙继续担任转运副使(漕司)之职,这是个掌管财赋的官职,湖南比起湖北来,又更属于南宋的后方,若换了别的官员,可能正喜之不尽,但对于一心抗敌、不愿意只作闲职散官以终老的辛弃疾来说,却不能不为之失望,以至于在同官为他饯行的宴会上,写出这样消沉牢骚的句子。据说宋孝宗读到“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句,为之“颇不悦”,可见君门万里的天子,都读得出这怨苦之辞深处所隐藏的那一颗不甘不忿的心。

  

  辛弃疾往后六百多年,晚清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曾有一次在旧纸丛里翻出以纸包裹的一包花瓣,纸包背面小字书写着辛弃疾这一阕“更能消几番风雨”的伤春词,原来是他自己十年前留下的。“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龚自珍,一时间竟对着这一包旧花瓣泫然泪下,填了一阕《减字木兰花》小词:“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论英雄抱负,龚定庵亦不减于辛稼轩,同样豪情万丈的侠士,却均效多情儿女伤春惜花,作出“清而丽、婉而妩媚”的词句,宜乎范开在《稼轩词序》中提到唐代宋璟和北宋张咏为例:“昔宋复古、张乖崖方严劲正,而其词乃复有浓纤婉丽之语,岂铁石心肠者皆如是耶?”其实,也许还是小说《儿女英雄传》说的有道理:“有儿女心肠,才做得英雄事业。”没有对人间美好事物的珍惜,又怎么激得起保护守卫的壮志?

  龚自珍词中道:“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也许说中了惜春人的共同心结:与其说是惜春,不如说是对自己已逝去青春的无可奈何的哀挽感叹。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四十岁,距离他他绍兴三十二年(1162)领兵渡淮水而归宋已整整过去了十七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当年他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已经聚众二千人,与山东义军领袖耿京共图恢复中原之大计。南宋词人中有过军伍经历的并不止辛弃疾一个人,然而遭遇之奇险、事业之宏图如稼轩者,却是绝无仅有。

  

  辛弃疾自先祖起即世居山东济南,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时,北方有一部分百姓避乱南奔,但也有更多的百姓被迫留居在已沦陷的国土上,成为亡国奴。这批百姓在异族统治下,仍心怀故国,盼望有一日重睹汉家威仪。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决意南下侵宋,迁都至开封,调兵征粮,民间扰攘不安。这给心怀故国的中原遗民一个极好的起兵机会,弱冠年纪的辛弃疾,便聚集了两千人马,在济南附近qiyi。当时最大的qiyi兵领袖是耿京,辛弃疾领兵隶属于他旗下,在军中担任掌书记之职,共图恢复。他们一共拥有二十五万兵马,声势浩大。这时完颜亮攻宋,却在采石矶受到宋兵阻击,锐气大挫,后方辽阳留守完颜雍趁机自立为帝,中原地区的qiyi军也日益壮大。后方的不稳定,完颜亮的暴虐,都使攻宋的金兵内部离心离德,终于激起兵变,完颜亮在瓜洲渡被属下所杀,金兵撤军北归。

  

  宋金战事的消弭,使金方政权得以全力解决中原义军的问题,辛弃疾审时度势,向耿京建议归附南宋朝廷。耿京遂派地位仅次于己的诸军都提领贾瑞为代表,前往南宋接洽。贾瑞文化水平较低,担心若到朝廷,不能合乎礼仪的进行对答,要求加派一个读书人偕行,乃与辛弃疾一同到南宋政府。这时南宋政府的“行在”也就是临时政府设立于建康(今南京),高宗对他们这一干人“即日引见”,授予官职,接洽完成得十分顺利。然而在山东义军内部,却出了意想不到的乱子。


  趁完颜亮出师而在后方自立的金世宗完颜雍,吸取完颜亮横征暴敛激起民变的教训,采取了缓和的方针,先大赦天下,称:“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逐步分化铲除义军力量。耿京部下的一支qiyi军头领张安国,在金人重赏高官的引诱下,竟发生叛变,杀害耿竟,劫持部属投降了金国官府,被任命为济州(今山东钜野)知州。贾瑞辛弃疾等人完成与宋接洽任务,回到海州(今江苏东海)时,面临的便是耿京被杀、义军大部分或溃散或被劫持投降的局面。这时辛弃疾等一行人,无疑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 

 

 

   倘若换了寻常人,在这等情势下也许只能束手无措,退回南宋再图后计,但辛弃疾虽然是文人出身,却极具胆识决断。他曾亲自追击义军中窃印叛逃的僧人义端,及时将他斩首回报,使义军没有遭到更大的损失,连耿京都钦服他的义勇。这时面临耿京的不幸牺牲,他立刻做出了决断,与海州当地军将王世隆等人商议之下,仅领了忠义军人马共五十人,奔赴叛徒张安国所在的济州,径直求见。张安国正与部属酣饮,想不通他们的来意,也恃着自己手领大军,辛弃疾等区区五十人有何威胁?于是出来相见,辛弃疾和王世隆立即动手,当场将他擒拿下来,并动员济州驻军反正,原本属于耿京旧部的上万士兵起而呼应,于是辛弃疾与王世隆把叛将张安国绑缚到马背上,带领万余人马渡河而南,驰往淮泗地区,一路不暇饮食,直驰过淮水,将张安国送往杭州明正典刑,为耿京报了仇。洪迈《稼轩记》如此记载:“齐虏(指张安国)巧负国,(辛)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辛弃疾自己记叙这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则见于他的《鹧鸪天》词里: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的小序为:“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词的上下两阕,呈现出绝大的反差,曾经“心雄万夫”、扬威于万人众中的青年英雄,却不得不在屈抑的处境中终老。“万字平戎策”指的是他南归后一再向朝廷进呈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抗敌的书策,却均被政府束之高阁。他们这批冒着风险、怀着对故国的热忱来投奔南宋朝廷的义军,却被贬称为为“归正人”,受到歧视与冷落的待遇,被解散后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辛弃疾本人则一直被任命为闲散的地方官职,唯一能够用到他军事才能的,也就是利用他去镇压荆南起事的茶商军。如果论物质方面的待遇,辛弃疾来到南宋后生活之优厚在当时词人中可谓首屈一指,著名的江湖游士刘过、姜夔等都曾受过他丰厚的馈赠。然而辛弃疾的志向,本不是安于富贵的文臣,而是一心渴望着战场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士,他的血液中燃烧着不甘沉寂的烈焰,正如《白雨斋词话》所评:“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为郭(子仪)、李(光弼),为岳(飞)、韩(世忠),变则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这种压抑不住的英雄豪气,在他归宋早年任建康府判时所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便已显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邓广铭所作《稼轩词编年笺注》认为该词当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第二次任建康通判时,“盖当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仍复沉滞下僚,满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建康,登高眺远,胸中积郁乃不能不用一吐为快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的是《世说新语》中桓温的典故: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便感慨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不禁泫然流泪。辛弃疾同桓温一样,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杰人物,何况作此词时,他尚属三十五岁的壮年,正是大有作为之年,在东南辐集之地的建康府担任官职固是美差,奈壮志难伸何!辛弃疾祖先世代为山东济南人,因为心向故国,不惜领兵驰骋,渡河淮长江之水以来奔,然而始终作为“归正人”而被歧视冷落闲置的处境,使他在这故国中却成为身份微妙的游寓旅客,怀归而未能,只能徒然拍遍栏杆,醉看吴钩,排遣这一股郁然难平的英雄之气。辛弃疾并不讳言自己以英雄自居,以功业自许,他词中叙说志向,是“袖里奇珍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就像他在另一首怀念军旅的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中所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他为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赋壮词以寄”,虽是驰骋想象,却是他前半生真实的人生经历,与后半生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像他不讳言以英雄自许一样,他也不讳言自己在追逐生前身后的荣名。然而这首豪情盛概的壮词最末,却是一个陡跌千寻的结句:“可怜白发生!”时势对英雄的最无情,莫过于使其无所作为而终老。陆游词道:“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也正可移来作为辛弃疾的写照。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这是陈亮对辛弃疾画像的赞语。他是天生的英雄,却不是生就的词客,少年的时候,辛弃疾还在金国统治下的济南书塾中读书,同学里有一位党怀英与他关系很好,两人都文才出众,并称“辛、党”,但这两个才华相若的同门却志向不同。《宋史》本传说辛弃疾曾经和党怀党一起用蓍草占卜以决定将来的去向,党怀英占得《坎》卦,性属水而静止,于是留在金国,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辛弃疾则占得《离》卦,性属火而流动,遂决意南归。《玉堂嘉话》说辛弃疾心怀故国,“誓不为金臣”,有一回与党怀英登上山丘,置酒赏景,辛弃疾举酒对党怀英说道:“朋友你安心留于此地,而我将从此离开了!”他是带着建一番功业的雄心奔驰向自己心目中的故国的,也的确多次证明过自己有建功立业之才。渡江之初,有领五十兵士冲入五万军中生擒叛徒的壮举;镇守湖南潭州(今长沙)的时候,冒着各方面的阻挠,仅以数月功夫就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抗金军队“飞虎军”,使“北虏颇知惮畏”。但在更多的时候,他却被朝廷一再闲置,废居在家的岁月竟达二十年之久,这其间的怨愤不平,自然可以想象。

  

  辛弃疾的词“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砟英多,绝不作妮子态。”(毛晋《汲古阁本稼轩词跋》)但他也不是绝无婉媚绮丽的作品,如这首《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这首词与那篇“肝肠似火,色笑如花”的惜春词《摸鱼儿》主题相似,笔法却显得更是缠绵宛转,执著深情,几句甚至可以说是无理的痴问:“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一片楚楚动人之态,令人魂销心醉。这样的作品大异于辛词往日风格,清代有人评价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昔人论画云:‘能寸人豆马,可作千丈松。’知言哉!”所谓“能寸人豆马,可作千丈松。”指的是要先具有细节刻画的功力,才谈得上气势磅礴的高境界创作。稼轩的这一枝笔,正是能放能收,亦刚亦柔,后人将他归之于“豪放派”,其实只是举其大概而言,如果全面观之,豪放、婉约,各举一隅,又岂足以概括辛词的风骨呢!

  

  宋人张义端《贵耳集》中给这首词傅会了一段本事,说是辛弃疾原有一个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妾吕氏,因为犯了一点很小的过错便被逐出家门,辛弃疾为她作了这首《祝英台近》词,“宝钗分,桃叶渡”者,一开始就是说爱人分别的场景(钗有两股,古代爱人分别,常常将一枝钗拆开各执一股;桃叶渡则是王羲之送别爱妾桃叶的地方。)后面的缠绵哀感之情,都是为此女而发。这种说法缺乏依据,也只能聊备一说而已。 

 

 

   辛弃疾在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最末说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可见英雄失意之际,也不是没有向温柔乡中寻求安慰的想法,所谓:“试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从词集中考索,辛弃疾家中的“红巾翠袖”也的确不少,单有名字记载者,就一共有六人: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据说田田、钱钱二人都是以本姓而取叠名,“皆善笔札,常代弃疾答尺牍。”飞卿也能替主人作答书,整整擅长吹笛,有这一支才貌双全的女儿队陪侍,想必辛弃疾也能在失志的抑郁中得到一丝慰藉?可是,就像传说中令他恋恋不舍的吕氏到底也与他“宝钗分,柳叶渡”了一样,这些侍儿爱宠,也都似乎在辛家未曾长久。

  

  《稼轩长短句》中有“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送之”的词作,可见“善笔札”,能做辛弃疾女秘书的钱钱最终是离开了辛家;另一首词“题阿卿影像”则说:“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卿卿走了之后,辛弃疾还保留着她的画像,多半心中也眷恋难舍。但究竟是什么缘故使他忍痛遣出这些爱宠呢?词中自然找不出端倪,但同时代人所作《清波别志》,却记载了另一桩遣婢的事,值得玩味:辛弃疾废居在上饶的时候,有一回老妻生病,请医生来看诊,正值擅长吹笛的爱婢整整陪侍在旁,也许是这次妻子的病实在厉害吧,看出医生对整整似乎有喜爱之意的辛弃疾,便指着她许诺道:“若是能够治愈老妻的病,我就将这个婢女赠送给你。”医生自然尽心竭力的治疗,不出数日辛妻的病好了,辛弃疾果然并不食言,践约赠整整给医生,并口占《好事近》词以送之:“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帛?只有一个整整,也合盘盛得。下官歌舞转凄凉,剩得几枝笛。觑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送别的词写得颇是风趣,似乎是说自己废居在家,经济拮据,只能将整整当作贵重的酬劳赠给医生,哪怕她一去歌舞凄凉,也说不得了!但后面紧跟着又说:“觑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却于揶揄中流露出仿佛无奈的话音来,说不定老妻之病,正是看不得这些“娇滴滴的小妖精”所致,怕惹起醋坛再度打翻的辛弃疾,也只有当机立断予以解决吧。大约这样也是他权衡过的两全其美的结局:家庭得以和睦,整整等人也可以找到一个更关心爱护她们的人而终身有靠。其实说到底,辛弃疾虽有儿女之情,却不是一个沉湎于儿女情长的人物,在种种选择中间,他始终是理智大过情感的。

  

  能让辛弃疾有所忌惮的“老妻”,其实也可以说是他相濡以沫的糟糠妻。辛弃疾的岳父姓范名邦彦,是山东邢台人,在北宋时曾入过太学,后来随着靖康之变,被陷身于金国统治之下,但他忠于故国。一心想回归宋朝,心想:“只有入仕,才能达成我的志向。”于是应举及第,求得靠近宋金边境的蔡城县令之职,绍兴三十一年的时候,范邦彦趁金国不备,振臂一呼,率领豪杰打开蔡城归降宋方,合家到了南宋。辛弃疾南归之后与范邦彦相识,两人都是山东的英豪人物,又同为南宋的“归正人”,一见如故,范邦彦遂将女儿嫁给了正英雄年少的辛弃疾。虽然不知道辛弃疾与范氏个人的恩爱如何,但翁婿志同道合、相得甚欢的交谊,无疑也给这桩婚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出于宋代文人普遍的风流习气,他也留情于“红巾翠袖”,选歌征舞,但对这位他总是亲昵的称为“老妻”的结发妻子,却始终保持着亲切与敬爱。


  还在北方qiyi军中时,辛弃疾追杀窃印叛逃的和尚义端,追获之后,义端哀求说:“我知道你的本相,你是青兕(一种犀牛)投胎,性能杀人,求你千万别杀了我!”辛弃疾毫不理会,仍然将他斩首回报。到南宋之后,在湖南任上被人参劾去官,罪名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虽然前一种传说有装神弄鬼的嫌疑,后一种说法也不无政敌的夸张其词,但其中有一点想必是正确的,就是辛弃疾本人,的确也有着“杀人心斗起英雄胆”的凌厉狠决的一面。但除此之外,他的性格在英雄豪情中,还有平易近人、滑稽可喜的另一面。

 

 

  他的平易近人,表现在对乡村生活的欣赏与热爱上,象“稻花香里说丰年,惊起蛙声一片。”、“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些名句,在中小学课本中就已经耳熟能详。辛弃疾号“稼轩”,这个别号来自于他对农业生活的认识:“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所以命名自己的居所为稼穑之稼,由此可见出他讲求踏实,不因自己已经跨入士大夫的阶层,就瞧不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他的滑稽可喜,则表现在不但善写英雄词,也善于写谐谑词,他曾经因儿子要求他置办田产而赋词“骂之”,说:“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拿词骂子,已属奇特,而这两句联语浑然天成,切中要弊,可谓骂也骂得一针见血。另有一首谐谑词,则是他发誓戒酒的奇趣之作《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后人批评这首词说:“非倚声本色。”如果将抒情看作词体的“本色”的话,这首词的确毫无抒情之体,简直可以说是一出短小精湛的滑稽戏,而词句之中,又连用古典和熔铸成语,比如刘伶的典故出自《晋书》以及《世说新语》:刘伶好酒,出门的时候常常命人拿着锹锸等工具跟随在后,说道:“喝酒醉死,就挖坑埋了我吧!”“真少恩哉”用的是唐代韩愈《毛颖传》的成句:“秦真少恩哉!”这是毛笔感叹“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疎”的话,词人在这里借用成语感叹酒杯所说:“醉后不妨死便埋”的话:“酒杯啊酒杯,你对我这个知己朋友,竟是这么冷酷无情么!”一方面承认酒杯的话有理,另一方面它竟然教主人醉死拉倒,毫无动容,岂非忍心无情!“吾力犹能肆汝杯。”出自《论语·宪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的力量还足够和你拼命玩完!”最后酒杯的回答,是改自《史记·汲黯传》的话:“招之不来,麾之不去。”酒杯反其道而行之,回答主人说:“你要我离开我当然立马就走,等你叫我的时候,我也会很快回来的哦!”明知主人无法弃绝而故意卖乖,显得俏皮而又可爱。这首戒酒词写过不久,辛弃疾果如所料的又破了戒,重新用这个词调和韵脚作一首开戒词,一开头便说:“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想喝酒了,于是再度举出前贤饮酒的例子来跟酒杯商量,也是为自己开脱,酒杯则附和回答:“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相当于说:“是啊,你上回说我害得你生病,其实也不过是杯弓蛇影的乱猜疑罢了!整天喝得醺醺大醉的陶渊明,人家都在酒中找到了至乐的境界;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反倒想不开自沉而死——其实还是喝酒的好嘛!”所以主人就坡下驴,说:“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这一场戒酒叱杯的小喜剧,最终是以酒杯的胜利为终结。虽然一切镜头均由辛弃疾本人自编自演,其中也不无借此发泄的牢骚忿怨,但两首词的整体格调,毕竟是谐谑滑稽的。后来辛派词人刘过仿效这种风格作错乱时空的荒诞剧《沁园春·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虽然风貌逼似,词中的意蕴,比起稼轩来却是差多了。大约一者刘过没有辛弃疾的大才,二者也学不到他真正的玩世不恭的风骨吧。 

 

 

   南北两宋的词人,堪推为领袖人物者为苏、辛,将两人并举,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豪放派”的宗师,也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具有大家的风范。如苏词中有“大江东去”的高调,也有“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婉转咏物之作;辛弃疾词的代表作大多豪气纵横,不可一世,后人甚至誉为“词中之龙”,但是倘若综观其词全部,又可知不单单只是豪情胜慨而已,一样也有前面列举的这些或婉约或谐谑、情味宛然的作品。如果以自然界的风光来作比,苏词有如他自己所说的:“如行云流水,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于变幻多端中见潇洒自如;而辛词则似万里丛山,随步换景,有奇特雄壮,也有幽雅俊丽,是一种鬼斧神工的恣肆。读辛弃疾的词,最令人惊讶的就是他能将那么多复杂典故用得挥洒如意,毫不掣肘。例如有一阕《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七颂堂词绎》称之为词中的《恨赋》,小词似辞赋一般罗列大量的典故与意象:“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一气磅礴,盘旋而下,虽然句句都是用典,却自然浑成,让人忘了这是典故,只觉那一股悲郁难平之意塞满胸臆。王国维评说:“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另外有一首当时人即认为“用事多”的名作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被推许为稼轩词中的压卷之作,辛弃疾平生也对此词极为得意,不但多次在宴会时命唱,而且虚心问取宾客改进意见。岳飞的孙子岳珂当时是他的座上宾,提出批评道:“后辈无知,不敢妄评,只觉得此词只有一处缺点:所用典故似乎稍微多了些。”辛弃疾听后大喜,酌酒相敬,对座中诸客说道:“这句话实在是深中我的弊病啊!”于是思考修改,据说“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以他词学宗师的身份,已经发觉了作品的缺陷,却无法进行修改,这一点说明所谓“缺点”,其实并不是修辞的毛病,而是他词中所欲表达的复杂意蕴,是决不能通过更换语言而再度贴切表述出来的。

  

  《永遇乐》词写于辛弃疾的晚年,作品的历史背景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由外戚而入相的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决意发动北伐,当时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废居已久,也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出镇江防要隘京口(今镇江)。辛弃疾的一生志向就是北上伐金,恢复中原,到垂暮之年终于能看到朝廷有北伐之意,并且打算任用自己,心中原本应该欢喜鼓舞,但他毕竟是经历过厮杀征战的将领,在军事战略上的看法是独立清醒的,透过朝廷政治斗争的形势,看穿北伐目的之不正、战争准备之仓促,难免忧虑万千,不能平静。他不像朋友刘过那般乐观的向战争的发起人颂扬:“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而是带着不安回顾历史上的往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事,他曾三次北伐,均告失败,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他听说手下将领陈说北伐策略,“有封狼居胥意”,狼居胥的具体所在考据甚多,有一种说法是在今中蒙边境戈壁阿尔泰山脉地方,汉代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追击至边境,“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即在山上行封禅祭天仪式,标志己方的胜利,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其实带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必胜欲,这场北伐的结局,是大败后造成北魏拓拔焘趁势大举南侵、南朝一蹶不振,宋文帝“北顾涕交流”,史载他在敌人逼近建康对岸时登上石头城北望,对手下叹息:“檀道济若在,岂能使胡人猖獗到如此地步!”檀道济是南朝名将,却被朝廷忌功杀害,死前愤怒的说道:“你们这是自坏万里长城!”内毁良将,外乏形势,这么草率的发起战争,哪有胜利的道理?辛弃疾明知这时南宋的情况,与近八百年前南朝的轻率北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担心历史的悲剧又会重演——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担心完全是正确的,韩侂胄的开禧北伐,一样以惨败而告终,连这位韩丞相本人,也落了个被南宋朝廷派人暗杀、将人头送给金方求和的下场。而到那时候,辛弃疾已经解职回家,撒手人寰了。 


  韩侂胄这次起用辛弃疾,并不是真的打算使用他,而是看中他抗战派领袖的身份,借他的名气以邀众誉,获取舆论支持而已,辛弃疾对这一点看得很明白,所以才会在词的最后慨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赵国的老将,晚年废居在家,赵王抗秦失利,又想起用他,派使者到他家去看他的饭量如何,也就是想知道他到底还能不能为国出力。廉颇在使者面前表现得很健壮,但使者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回去却说廉颇老迈不堪使用。辛弃疾的遭遇,与廉颇有相似之处,其心中愤慨忧虑,则更有过之。韩侂胄这次利用完了辛弃疾之后,果然便将他重新抛回闲置的处境当中去,所以辛弃疾在解职回家的时候愤然质问道:“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真好龙?”在临终之前,他也慨然叹息说:“韩侂胄岂是能用辛弃疾以立功名者?辛弃疾岂是依附韩侂胄以求富贵者?”他一生的志向,只是为国报仇,北上恢复中原国土,使千千万万像自己一样流落在敌国统治下的同胞们,回到故国怀抱。然而这个理想终究归于幻灭,自二十二岁就举兵起事、渡江来归的辛弃疾,在漫长的岁月里蹉跎了青春、虚掷了热情,由英雄而闲置成词客。到老来受韩侂胄起用参赞北伐,也不过是一场泡影,况且这场起用未给他达成壮志,反而累及身后:辛弃疾去世仅仅一年,由于韩侂胄北伐的失败,南宋朝廷追究责任,遂有人上书参奏已不在人世的辛弃疾:“迎合开边,请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生前遭际,身后待遇,实在堪愤懑、可慨叹!

  

  辛弃疾去世时“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集。”安葬在铅山县南十五里的阳原山中(在今铅山县永平镇陈家寨古楼门村彭家湾)。六十八年之后,南宋朝廷已到了日薄西山的末世,度宗咸淳年间,担任史馆校勘之职的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投宿于墓旁祠堂中,到夜间的时候,忽然听见祠堂上传来疾声大呼,声音如同有人愤然而作不平之鸣,呼啸之声从黄昏开始,一直到三更都不绝响,靠近谢枋得寝室的声响,更是愈响愈悲哀,满寺数十人都惊恐不已,以为是神明显灵。谢枋得于是披衣而起,秉烛作文以祭奠这位雄心壮志遭到屈沉的英雄词客:

  

  “……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归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来,世无特立异行之士为天下明公论,公之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


  祭文读到这里,门外悲鸣大呼之声蓦地平静,于这一片寂然之中,谢枋得却更深的感受到了英灵不泯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生前有词云:“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的确,对于他这“词中之龙”也堪称为人中之龙的好男儿、真英雄来说,一直压抑着他不得骋其骏足的环境,是那么局限狭窄,却又冲不破、摆不脱,只能以满胸积郁不平之气,发为狂吟大呼,他悲痛着国事,也悲慨着自己,可是,命运如此,即使这一腔悲愤之情不肯没入黄土,在身后犹疾声大作、警醒世人,却又奈此时势何?

  

  谢枋得作过这篇祭文之后,果然恳请于朝廷,于宋恭帝德佑初年(1275)给辛弃疾加赠太师之衔,谥为“忠敏”。然而,这也是南宋临安政府覆灭前的最后一任皇帝,最后一个年头,过此之后,辛弃疾生前耿耿于怀欲恢复的河山、欲保护的国家,都告颠覆,连为他作祭文的谢枋得自己,也成为了旧朝的遗民,死于抗节不屈。南宋百余年的梦华,到此烟消云散,回顾这段历史中曾经曜曜生辉却又终归湮灭的数颗明星,可堪浩叹!这一场亡国,南宋朝廷或是咎由自取,可是曾经为它付出心血、竭尽一生为之努力的英雄,又当如何消此愤懑之气?还是谢枋得在祭文中评价得好:

  

  “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仇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推荐阅读:

词谱·采绿吟

词谱·雪夜渔舟

词谱·凤归云

词谱·锦堂春慢

词谱·玉烛新

词谱·彩云归

许德蘋《涧南词》

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江总集

张尧同《嘉禾百咏》

嵇康《嵇中散集·诗》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王守仁诗全集

王庭筠《凤栖梧》

王庭筠《谒金门》

许诵珠《雯窗瘦影词》

吴兆骞诗词选

朱熹《训蒙诗百首》

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篇》

张姗英《纬青词》

王忠孝诗选

王英《王文安公诗文集》

王献之集

温庭筠《金荃词》

魏晋诗选

张珊英《纬青遗稿》

詹安泰《无庵词》

先秦歌谣集

文天祥词4首赏析

孔子诗论

刘琨集

刘彻诗赋集

唐寅《六如居士词》

柳如是集

刘季高《斗室词集》

上官仪《笔札华梁》

鲍令晖诗集

豹隐纪谈

僧保暹《保暹诗》

班昭赋选

班彪赋选

文天祥《文山诗集》

陆珊《闻妙香室词》

范罕《蜗牛舍说诗新话》

赵鼎《得全居士词》

吴激词选

吴绡诗词

端午诗311首

端午词116首

斗草诗136首

斗草词143首

稻花诗85首

景差《大招》

词谱·山亭宴

词谱·望春回

词谱·寿楼春

词谱·翠楼吟

词谱·石州慢

词谱·宴清都


陇头秋月明 陇水带关城 笳添离别曲 风送断肠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