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苏河丨老舍早年在静安登上文坛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2024-05-03


编者按: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浩瀚书海,人们往往会回望经典作品。说起老舍,大家就会想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鲜为人知的是,老舍与静安有着不解之缘: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助他登上文坛,这位人民艺术家最初的四部长篇小说,均发表于苏州河畔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小说月报》。


 文|朱少伟 









老舍早年在静安登上文坛






▲老舍在写作



三部长篇小说于《小说月报》接连亮相


1924年7月,老舍初次来到申城,旋即从杨树浦码头乘轮船前往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英国伦敦老舍旧居


1925年上半年,老舍描述北京市民生活和思想感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完稿,《老舍自传》记叙:“写完了,许地山兄来到伦敦;一块儿谈得没有什么好题目了,我就掏出小本给他念两段。他没给我什么批评,只顾了笑。后来,他说寄到国内去吧。”于是,老舍就根据许地山的建议,把此稿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


郑振铎收到来自海外的《老张的哲学》,一字一句地读完,觉得它虽有点潦草地写于练习簿,却颇有新意,就决定采用。《小说月报》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每期都有相当于编后记的“最后一页”,均由主编自己写,对所发表的作品给予中肯的评价。1926年6月出版的《小说月报》“最后一页”,郑振铎这样介绍:“舒庆春君的《老张的哲学》是一部长篇小说,那样的讽刺的情调,是我们作家们所尚未弹奏过的。”同年7月起,《小说月报》分六期连载《老张的哲学》;8月号登出的第二部分,按作者要求改署名“老舍”。



1927年1月,《小说月报》“最后一页”再次对老舍作品进行介绍:“《赵子曰》,那是一部篇幅很长的作品,也许至年底才能完全结局。《赵子曰》的作者,为写了《老张的哲学》的老舍君,而这部《赵子曰》较之《老张的哲学》更为进步,写的不是那一班教员闲民,写的乃是一班学生,是我们所常遇见,所常交往的学生。老舍君以轻松微妙的文笔,写北京学生生活,写北京公寓生活,是很逼真很动人的。”这表明,郑振铎作为文学名刊主编,不拘一格推出新人佳作;而老舍“初战告捷”后,则文思泉涌,很快写出第二部长篇小说。


▲1923年老舍赠予好友的半身照


同年3月至11月,《小说月报》连载老舍的《赵子曰》。茅盾读完这部长篇小说,曾由衷感叹:“在老舍先生的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得了他对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1928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张的哲学》;4月,出版《赵子曰》。两部长篇小说相继推出单行本,使老舍倍受鼓舞,他又挤时间写出描写马氏父子在伦敦生活经历的《二马》。《小说月报》于翌年分七期连载这部长篇小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刊物上多次介绍和推荐。


当年,申城已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而《小说月报》则是最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随着老舍的三部长篇小说接连亮相,那十足的京味、生动的情节、风趣的幽默、深刻的讽刺,在读者中引起了轰动,他由此成名。


在宝兴里写完《小坡的生日》


1929年夏,老舍在英国的5年教书生涯结束。


1930年3月,刚从新加坡归国的老舍抵沪,暂住坐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附近的宝兴里9号(遗址位于今静安区宝山路581号),即郑振铎家。


▲当年郑振铎夫妇在沪合影


郑振铎的夫人高君箴在《一个难忘的人》中回忆:“老舍先生刚从新加坡回国,来沪小住了约半个月,就在我家下榻。他是个勤奋的人,天天埋头写作,他的那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的最后两万字,就是在我家里完成的,后来就发表在当时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赵景深的《我所认识的老舍》提及:“我早就在《小说月报》上看过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和《二马》了。但我初次见到老舍,却是在郑振铎的家里。老舍刚从英国回国。振铎请他吃饭。”


老舍初次登门,受到郑振铎热情接待,并在他家写完第四部长篇小说,得以结识新的文友,这成了一则文坛佳话。


《大明湖》原稿与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一同遭毁


老舍的《大明湖》,完稿于1931年暑期。


在《大明湖》脱稿时,老舍给住在隔壁的朋友张西山看了一遍,便又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部收到稿件后,拟在“新年特大号”上开始连载,并于1931年12月作预告:“《大明湖》心理的刻画,将要代替了行动表态的逼肖,为老舍先生创作的特点,全文约二十万字。”不料陡生变故: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军在沪发动“一•二八”事变,兵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一带;在狂轰滥炸之中,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毁(遗址位于今静安区宝山路499弄),《大明湖》原稿也化为灰烬。老舍创作时无留底稿的习惯,所以读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只有张西山和《小说月报》编辑人员。


宝山路499弄,1907年—1932年是商务印书馆所在地。五四运动爆发后,是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降地;五卅运动期间,是商务工人罢工爆发地。其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


▲遭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废墟


1919年五四运动后,商务印书馆积极推动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不仅旗下的《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大力革新,“北京大学丛书”等新著也陆续问世。商务印书馆还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译作的出版和发行。“世界丛书”收录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之思潮及运动》,《东方杂志》在第十八卷第一号上发表范寿康翻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共学社丛书”收录陈溥贤翻译的考茨基名著《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东方文库》刊有范寿康、施存统等翻译的《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


老舍毕生从事文学创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毁,他的《大明湖》消失于“一•二八”事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幸好,后来他曾将《大明湖》最精彩部分写成一部中篇小说,这便是《月牙儿》,被收入《樱海集》,在1935年8月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


▲最早收录《月牙儿》的《樱海集》初版


顺便一提,1946年9月,老舍拿出《骆驼祥子》在美国印行的版税,与赵家璧等在上海合办了晨光出版公司。在“晨光文学丛书”中,除了老舍的作品,还陆续推出巴金的《寒夜》、陆小曼编的《志摩日记》、王西彦的《村野恋人》、萧乾的《珍珠米》、钱钟书的《围城》、阿英的《剧艺日札》、赵家璧译的《月亮下去了》等一大批名家力作。



由此可见,老舍与静安有着不解之缘:上海商务印书馆《文学月报》助他登上文坛,他也曾为申城文学事业发展尽力。



作者介绍


朱少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海派文化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历任静安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曾主编《上海故事》《儿童时代》《哈哈画报》。出版有《岁月留痕》《渐宜斋札记》《上海烟云》等20余本著作。






▲昔日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全景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朱少伟图片:由作者提供编辑:施丹妮

资料来源: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静安竟然“预判”了春天!TA们的秘诀是……

近15万张咖啡消费券等你来领!定好闹钟,周一见→

“想喝咖啡、也想去市集,我们去哪里玩?”“当然是春日咖啡节!”

市中心惊现“莫奈花园”!静宝带你探寻高楼间的“神秘山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