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这十年 • 生态环境 | 科技篇


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持问题目标导向,

科学谋划生态环境科研项目,

夯实科学治污基础。

天津坚持需求和问题目标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坚持面向生态环境科技前沿,聚焦影响环境质量关键科学问题,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2012年以来,全市生态环保领域累计组织开展840余项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市级科技资金3.5亿元,争取国家部委各类科技资金2.17亿元。围绕“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发布了《2021年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榜单 》,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不设门槛、企业主角、充分赋权、限时攻关,面向全社会寻求节能降碳、减排增效方面的科技最优解。在大气污染源追踪控制、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废水废物处置利用等生态环保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项2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127项。

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为龙头,

夯实生态环境科技基础,

支撑深入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海河流域(天津段)水环境改善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针对“十二五”期间海河流域(天津段)水资源短缺效应与城市排水、工业污染、面源径流及农田排污高度耦合,生态脆弱和破碎化严重,水环境管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2012-2018年,依托水专项《海河南系独流减河流域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海河干流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与综合示范》、《海河北系(天津段)河流水质改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课题,从河道水质改善、复合污染源控制、河道循环联通调度、区域生态廊道构建与恢复、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区域尺度污染源治理、滨海河流生态恢复与修复、干支流联通水质水量联合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面向风险管理的水环境综合管理等14项关键技术,为海河流域水环境改善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方案,研究成果在天津市水环境管理、河系循环调度管理、黑臭水体治理、清水河道工程实施中得到应用,为我国北方缺水性特大城市地区缓流湖库型河流的水环境整治提供了良好示范。

实现天津滨海工业带水环境管理精细化、水污染治理体系精准化、水环境风险防控智能化。

2018-2021年,针对制约天津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保障”问题,依托“十三五”水专项《天津滨海工业带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综合示范项目》,构建形成天津滨海工业带产业聚集区水系统可持续管控模式,建立了基于“生态功能评价-总量控制与水质目标管理-水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水环境风险防控”的天津滨海工业带绿色发展和污染零增长技术体系,使天津滨海综合示范区的水环境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污染减排走向趋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从河道修复走向湿地扩容,填补了水环境风险防范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空白,为天津滨海工业带实现环境管理创新、治理突破、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1)水环境管理体系精细化。构建形成基于水生态安全的天津滨海工业带“负荷零增长”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实现了天津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精细划分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系统管控目标及区域污染物总量管理、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区域排污许可限值管理相互衔接,全面支撑了天津碧水保卫战、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服务“十四五”天津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2)水污染治理体系精准化。针对滨海工业带废水“高盐、成分复杂”的特质,构建形成“源头高风险废水趋零排放、集中污水高标准处理达标排放、末端尾水水质提升处理”的滨海工业带水污染治理体系。对生态风险高、难以生化处理的高盐难降解废水,研发集成趋零排放技术;对生态风险适中的废水,研发集成污水处理厂高标准超净排放技术及尾水和初期雨水人工湿地协同处理技术。其中,高盐难降解废水趋零排放技术可实现从企业排放的污水中回收无机盐超4000吨/月,分离出的硫酸钠可作为工业盐销售,既减少了污染物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又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产品和工艺推广到韩国、俄罗斯及“一带一路”等国家。

高盐难降解废水趋零排放技术示范工程

(3)水环境风险防控智能化。为解决天津滨海工业带产业发展潜在风险高,水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管处置能力不足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针对应急事故现场调查与监测、智能决策与指挥及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瓶颈,研发集成开发环境应急装备与材料 20余项,建成国内首个大型环境应急物资库及水环境风险应急监管平台,形成“查—控—处”一体化水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区域“预警—应急—处置”联动响应业务化运行。研究成果推广建成了常州沿江废水应急处置中心,并在华北渗坑污染应急处置、白洋淀上游污染坑塘应急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同时,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项目开发了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方舱医院应急消毒等应急装备20 余套,应用于孝感、三亚等地,为疫情防控期间环境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受到生态环境部好评。

“查—控—处”一体化水环境风险管控体系

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攻关,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有效支撑蓝天保卫战

天津市多模式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会商


提高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及重污染天气预警决策支持能力。

2014年至2017年,依托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与成因分析技术研究》和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基于数值模式的重污染天气预警系统技术研究》,天津市构建集成地面、航空、系留气球及遥感观测手段为一体的区域立体综合观测技术体系,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区域不同方向的传输通量,为数值模式的本地化应用提供了支撑。搭建完成多模式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未来72小时精细化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预报,并荣获天津市2018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研究成果,我市空气质量预测及重污染预警的精准性明显提升,24小时级别预报准确率由2013年的44.6%提升至2021年的88.4%,重污染天气预报准确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精确把握每次重污染过程,实现对污染过程提早预报、及时预警、追踪溯源、综合评估。预测预报系统先后服务于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持续为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和重污染应急响应提供服务。



提升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精细化水平。

近十年来,面对颗粒物污染特征的变化和新的管理需求,在传统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基础上,天津市综合运用数值模式、受体模型、源排放清单并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数据,构建复合来源解析技术支撑体系,解决了颗粒物来源解析时效性低和解析结果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2013年以来,依托《天津市大气颗粒物精细化来源解析》、《天津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更新和环境空气PM2.5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支持,天津市先后四次开展PM2.5来源解析,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PM2.5与VOCs分物种排放清单与源谱库,精细解析天津市颗粒物源贡献值和分担率,有效提升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精细化水平。



强化了重污染成因的分析、追踪能力和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性、时效性。

随着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大气污染特征由前期以颗粒物污染为主转向以PM2.5O3复合污染为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深水区”。面对新的环境污染形势,为科学高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以来,依托《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天津市大气污染关键问题诊断及防治措施回顾性评价》项目,建立了天津市PM2.5及O3污染案例库,利用空气质量与超级站数据,基于在线源解析技术平台,精准解析细颗粒物、VOCs及其臭氧生成潜势来源,实时研判污染变化趋势,从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颗粒物化学组成、气象要素等角度全方位解读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减排措施评估技术体系,定量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的环境效果,制定相应减排措施,为重污染天气应对精准有效、PM2.5和O3的协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PM2.5浓度变化

优良天数比例变化

做大做强高水平生态环境原始创新平台,

推进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目前,天津生态环境领域共建设了109个国家级、部委级及市级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和部委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93个。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依托直属单位,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天津)中心、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臭控制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中心、天津市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40余项,高水平实施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恶臭在线监测预警、空气质量精准管控、VOCs在线监测、移动式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污染场地现场处理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荣获各类科技奖励30余项。搭建天地一体化大气多污染协同监测溯源系统、恶臭在线监控预警和机动车遥测数据应用系统,助力大气环境精准治污,有效支撑保障空气质量、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

深入推进环保低碳科学普及,

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推动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打造生态环境类科普基地,夯实科普基础。打造生态环境、“双碳”、环境监测三个科普基地,共计2300余平米,容集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监测等知识内容和天津案例,展示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形成具备理论学习、展览展示、体验互动、学习培训等综合功能的新发展理念科普宣传平台。推动天津自然博物馆、泰达低碳环保中心创建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开发制作科普读物、科普产品、科普视频,不断丰富科普资源。组织制作《“双碳”助推绿色发展》《环小津的低碳一天》《“双碳”在天津》《碳碳有话说》等系列科普视频;编印《体验环境监测 探秘环保设施》《自动监测技术 助力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册;出版《天津“碳达峰、碳中和”百问百答》《津彩生活一碳究竟》《环境监测300问实用手册》《绿色放大镜——解读环境质量》等科普图书,其中图书《绿色放大镜—解读环境质量》获第五届环保科普创新奖三等奖;制作天津生态环境吉祥物“环小津”卡通玩偶,深受低龄小观众喜爱。

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作为我市首个政府机关,市生态环境局亮相世界智能大会线上智能科技展,将生态环境科普推上更高、更大的舞台。举办“生态环境科普微视频大赛”、“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预赛、“娃娃爱低碳”、“我为群众讲监测”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公众开放、“大学生在行动”、“天津市大学生环境学科创新与实践能力邀请赛”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公众开放我局生态环境、“双碳”、环境监测科普基地,向公众讲解低碳生活、环境监测、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科普知识,让公众亲身体验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科普人员进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环境保护、碳达峰和碳中和、环境监测、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科普知识讲座,在展示科技魅力的同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在政务双微开设“减污降碳涨知识”专栏,定期征集、推送生态环境保护和“双碳”科普知识,展播系列科普视频,方便公众随时获取相关知识,扩大科普受众面。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主题科普活动

供稿: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监测处





往期精彩回顾










天津生态环境策划设计:宣教与信息室编辑:郝英男 王怡然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